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目录◇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①: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②:放要真放,管要真管◇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③:促进公平才见水平◇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④;别让热点成痛点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①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诸如此类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新一轮改革已经起势。要开好局、破好题,形成千帆竞发的好态势,就得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必须看到,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比,各级干部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治理能力既是一大目标,又是推进改革必须着力的问题。当前,尤其需要解决推进改革能力不足的问题。公众对信息透明期待日益强烈,有的领导仍觉得群众“给点阳光就灿烂”。面对传言流布,有的地方部门手忙脚乱、应对失当,先忙辟谣后忙证实。面对矛盾问题,有的干部首先想的是如何摆平,仍然信奉“用人民币解决”。在治理过程中习惯于老思路老套路,结果,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坦言,“我看这种状态,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以这种状态推进改革如何能攻坚克难?又怎能解决深化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种状态的背后,是一些人丧失了能力不足的警惕性,失去了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为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一辈子够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在信息时代,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各级干部尤需砥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为政态度,强化“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不及时吃透中央精神,怎么能向群众讲明白?不坚持调研不断变化的实际,怎么能拿出对症下药的改革决策?每月每年把时间泡在琐屑事务里,掷在觥筹交错中,如何担得起推进改革的重任?现在,从“铁八条”到反“四风”,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一些干部从酒桌拉回到书桌、从“酒精考验”状态切换到思考问题状态。各级干部都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了?现在富余下来的时间可以干些什么?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因而在各级干部的能力储备上,就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充分蓄积那么一股子敢闯敢试、敢作敢当的劲头。有些群众常常疑惑:“为什么中央的好政策,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样了?”造成中央的“好经”念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懒和尚”“歪嘴和尚”的存在。有的人奉行“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观念,对于己有利的改革措施加快推开,对动自己奶酪的决策就阳奉阴违,对捞不着油水而费时费力的政策就犯“拖延症”。一说淘汰落后产能,他用工人失业作挡箭牌;一说简政放权、壮士断腕,他就强调“也不能都不管吧”。说到底,是私心私利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勇气和担当,使他们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治理能力,反而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阻力。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方能为深化改革增动力、去阻力。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讲:“政善治,事善能。”今天,要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带入现代化,善治的难度与善能的要求,远非治理一个小国可比。我们说各级干部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诚非虚言。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着力增强推进改革的能力,着力提升现代治理能力,我们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入深水得蛟龙。(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3月31日)放要真放,管要真管——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②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落实改革要求、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前不久,有中央领导同志到基层调研,了解大学生创业者是否需要增加“营养”。有创业者反映,股权变更登记太复杂,影响了资金引进,把投资者给吓回去了。一番对话,引发思考:政府是不是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了?是否存在该管的没能完全管住管好,而该放的没有彻底放开放到位,甚至出现明放暗不放、这边减那边增的现象?简政放权要“乘胜追击”,必须时刻回答好这一命题。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去年中央政府下放取消了416项审批事项,力度前所未有,变化立竿见影。与之相伴的是,新注册企业增加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创下10多年来最高。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简政放权这门“当头炮”,成为“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事实证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继续解决创业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破解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等改革难题,就要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一些环节“放没有真放、管没能管住”问题,尤为关键。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肠梗阻”现象,充分体现了这种自我革命的难度。一是放权不对位。给海岛城市下放草原经营许可,向缺煤地区下放煤炭开采类许可事项,看上去权力不少,实际上有权难用。二是放权有水分。一些行政审批事项中央下放了,省市又捡起来;部委取消了,协会又如获至宝;行政审批少了,“红头文件”倒多了。三是放权不彻底。受理权放了,终审权紧攥手中;决定权放了,发证权却不放,于是出现一半环节在上级办、一半环节在县里办的“两头跑”现象。克服这种“没好处的容易放,有油水的死命攥”的苗头,是简政放权的难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今日之改革,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戳的是痛处。如果政府部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怎么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如果“变相审批”抢滩登陆,“隐性审批”暗流涌动,“灰色地带”依然存在,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如何激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又如何坚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转变职能的实际成效,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节奏;而简政放权“向自己开刀”的力度,则直接来自于政府推进改革的勇气担当。这种担当,既体现在通过大力放权,“让市场更有效”;也表现为通过强化监管,“让政府更有为”。必须看到,放权的过程也是强化监管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撒欢一匹名叫效率的骏马,也要给马套上一副名叫公平的辔头。前者是市场作用,后者是政府作为。从这个角度看,简政放权绝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玩大撒把游戏。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面对权力下放的过程,如何构建联动机制,让上面放得到位、基层接得住盘,使权能匹配、权责对等、权属清晰?面对简政放权后的市场,有没有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能不能建起横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进而跳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比“真放权、放真权”容易,不仅需要大公无私的勇气,更需要善于学习的智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我国目前政府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了太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从而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积微以成著,行稳而致远。(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3日)促进公平才见水平——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③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同样是挂号就医,“关系户”可以批条子加塞;同样是参加招聘,性别、身高的歧视将人分级分类;同样是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却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生活中的这些“不平事”,未必普遍,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公平感受。今天,追求公平已是时代的最大潮声,呵护公平则是社会的基础共识。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公平的高考制度,家庭贫困的孩子何以通过寒窗苦读成为大学生?如果没有公平的市场规则,小职员怎能凭借辛苦打拼变身大老板?著名作家肖洛霍夫曾说,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公平,就是希望的种子。在当今中国,公平更成为一把重要的价值标尺,一种凸显的权利诉求,甚至成为衡量幸福的关键指标。为什么生活变好了、物质丰富了,还有那么多牢骚不满?为什么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依然不少?说到底,是因为人们对公平等更高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多期待。当网友吐槽“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时,我们应该思考,是否因为起点不公影响了人们奋斗的信心?当民企感叹遭遇“玻璃天花板”时,我们应该重视,是否规则不公阻碍了市场活力的迸发?权利、机会、规则方面的种种不公平,已经成为发展进步的障碍;人们对公平的朴素认知,也已经体现为对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人的期盼。正因此,党和国家才把“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当作推进改革的重要目的;把扫除公平障碍、促进人民福祉,当作推进改革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促进公平是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善于促进公平才见治理水平。我们常说,做大了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所谓“分蛋糕”,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利益诉求多样、权利意识高涨的今天,能不能搞好发展已经不再是评判工作的单一标准,如何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考验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因为处理不好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的关系而引发争端;一些地方建设热情很高,但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却触碰到群众利益的红线。如果不公不义引发稳定问题,谈何改革发展?如果发展成果难以福泽大众,我们倾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是为了什么?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出台前有没有征集民意?重大决策有没有经过论证、听证?权益受损群体有没有得到申诉机会?对程序的严格遵守,是各级领导干部尤需补上的一课。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用程序编好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看得见、有实效的公平。倡导公平、促进公平,从来不只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冲破各种隐形的制度壁垒和透明的“玻璃门”,常常需要与旧观念进行激烈的较量;而要清除那些吃拿卡要的权力寻租者、徇私枉法的秩序破坏者,维护社会公义,更是要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没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没有冲破藩篱的智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损害公平的症结难以破除,改革的深化难以持续。篮球运动员姚明退役时曾感言,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梦想。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是因为我们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有信心。这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惟有树立公平的理念,用公平的视野去决策,用公平的行动去实践,用公平的标尺去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公平上取得突破,每个人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8日)别让热点成痛点——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④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么热点就是改革的重点。善于通过热点把握真实民意,勇于解决问题为改革深化破题,我们就能将社会的热点变为跃升的拐点从时有耳闻的拆迁纠纷,到多地出现的PX风波,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的挑战,也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语境。面对日益高涨的发展期待、不断增强的权利意识、愈加复杂的利益纠葛,如何思之长远、调和鼎鼐,使群众关注的热点,成为改革
本文标题: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0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