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课邓稼先【教学任务】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3.体会课文平实真挚的语言,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难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课时两课时课型教读课【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自主学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邓稼.先()元勋.()选聘.()无垠.()殷.红()宰.割()挚.友()奠.基()孕.育()筹.划()至死不懈.()鞠.躬尽瘁.()热泪盈眶.()可歌可泣.()妇孺.皆知()马革裹.尸()截.然不同()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可歌可泣: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马革裹尸:层出不穷:3.简单了解人物传记1.六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3.另外六名学生到黑板批改。4.班级内集体讲评。5.学生把纠错后的字音写2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殷”“孺”的读音不准。“聘、鞠、瘁、孺、裹”的字形书写有误。练习答案:1.Jiàxūnpìnyínyānzǎizhìdiànyùnchóuxièjūcuìkuàngqìrúguǒjié2.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一种实用文,记录人物生平事迹。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或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4.简介杨振宁、邓稼先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3.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关于人物传记的常识。4.学生搜集资料,简介杨振宁、邓稼先。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得知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含泪写出这篇至情之文。明确任务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话语激情导入: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影像创设情境: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2.各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合作探究教师出示重点探究问题:整体感知:师范读第一部分。1.体会本文结构特点。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个部分,六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分组讨论: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注,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自由发言,班内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齐读小标题体会展示交流1.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个部分,六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分组讨论: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归纳: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学法指导:概括内容从以下几点入手1.文中的小标题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2.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自由发言,班内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生一:第一部分从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生二: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感人事迹。生三: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的突出了邓稼先的品格。生四:第四部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生五: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生六: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各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展示交流。(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介绍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全班朗读。2.翻译“吊古战场文”。教后反思第二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检查作业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听写生字元勋选聘殷红宰割奠基孕育筹划至死不懈鞠躬尽瘁热泪盈眶可歌可泣妇孺皆知马革裹尸截然不同2.翻译“吊古战场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禽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1.四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2.写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3.另外两名学生到黑板批改。4.学生把纠错后的字形写2遍。5.学生朗读翻译,集体评价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字形有误,字义理解有偏差,翻译不够准确。明确任务导入:上节课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语言和写作手法。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展示交流一、美点析读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小组讨论后交流发言,其余小组做点评。1.生一:――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生二:――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者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赏析。学法指导:从词语的含义上分析。二、精读探究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2、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2.生三:――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生四:――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二、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邓稼先的性格特点:质朴无华甘于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私心光明磊落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胸怀祖国心系人民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2、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3、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总结反思课堂小结: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
本文标题:第11课邓稼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2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