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3.1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有着不同的性质:①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②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有着很大的不同。(2)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③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过程:①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②社会分工导致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a.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b.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③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个阶段的体现(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私人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3)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高度生产社会化与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之间的矛盾。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1.资本积累(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①简单再生产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在运动中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如果被资本所有者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资本的规模不能扩大,资本的运动只能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②扩大再生产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如果资本在运动中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中有一部分用于追加资本,使资本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循环运动的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类型有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3)资本积累量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其中基本的影响因素有:①利润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利润量呈正比例变化。②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利润率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与利润量正比例变化。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⑤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即利润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的高低影响着资本积累的绝对量的大小。(4)资本构成资本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①技术构成。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②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劳动力的工资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称做资本有机构成。(5)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从总体和长期的趋势看,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2.资本积累的后果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积累导致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后果:(1)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为:①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②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2)平均利润下降趋势①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②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是因为:a.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b.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③平均利润率下降与利润总量增加的相互作用机制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原因有以下几点:a.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b.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c.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3.产品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1)“创造性毁灭”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2)产品创新①一方面,产品的创新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②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又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导致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规模波动。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1.经济危机(1)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①简单商品生产中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由于信用的出现,债务人有可能不能顺利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于是,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②资本家追求价值增值的唯一目的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③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2.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的阶段一个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①危机阶段。作为生产周期的开始阶段,生产力的破坏以暴风骤雨般的形式表现出来。②萧条阶段。生产和商品价格的下降、企业的倒闭、失业的增加等都已停止,但是,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然困难。③复苏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经济的全面恢复。④高涨阶段。消费日渐旺盛,市场容量增加迅猛,推动着生产迅速膨胀,这一切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提供了条件。(2)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原因主要有: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3)经济周期理论①朱格拉周期,又称主周期(7~11年)。②基钦周期,又称次周期(3~5年)。③库兹涅茨周期,又称建筑周期(15~25年)。④康德拉捷夫周期,又称长波周期(45~60年)。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问题就逐步暴露出来。(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的工业革命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迅速发展。垄断的存在导致了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迫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介入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二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4)资本主义信息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阶段性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矛盾仍将存在。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③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进一步证明了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历史局限性。④资本社会化使得由社会占有代替私人占有社会化资本的可能性大大增强。(2)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原因是:①在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发展的同时,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趋势也在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②市场机制并没有因为垄断的发展而失去活力,仍然是现代生产力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③股份公司的出现使资本具有了社会化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集中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干预的广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13.2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相对人口过剩2.创造性毁灭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4.再生产周期5.资本有机构成6.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3.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5.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相对人口过剩答: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于资本需要而呈现多余的劳动人口。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用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2.创造性毁灭答: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
本文标题: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