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1必修2专题6第13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有()①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②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商人的富贵③农民政治地位的显著提高④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本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③农民政治地位显著提高,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③的A、C、D项。答案:B2.“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出现在()A.西汉B.隋唐C.北宋D.元朝解析:“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中后期,但只出现在少数商业繁华区,而且仅是供达官豪吏纵情声色的场所。材料中的“夜市”属于市民自己的夜市,应出现在北宋。答案:C3.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春秋战国时商业最发达的是中原市场,因此④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答案:A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A.《长安城的落日》B.《坊墙倒塌以后》C.《汴河两岸》D.《宋代东京的辉煌》2解析:北宋时期的城市与唐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因此最确切的应为B项。答案:B5.(2011·北京昌平区抽测)《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解析:北宋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京的商品经济尤为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这一状况。答案:B6.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C.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D.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解析: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答案:C7.(2011·湖南浏阳一中月考)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从趋势图中看出,农业税基本在2000万两多一点,①正确;工商杂税增长较快达到将近6000万两,并超过农业税,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②③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且从图中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这一信息,④错误。答案:B8.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3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解析:“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反映了夜市的繁荣。唐朝后期,夜市出现,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A反映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B说的是草市,D反映了政府对市的严格限制。答案:C9.(2011·江苏镇江4月)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上述记载反映了()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解析:材料中的“为田本命”“为田生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属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其他几项都不符合此意。答案:A10.(2011·广州测试)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解析:按照中国“选择了陆地”思考,“选择了陆地”实际上是指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11.(2011·莆田质检)明代蒲州商人范世逵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占良田数百亩”和“多置买田地”可知商人们在发财致富后买田置地,成为大地主,A正确;B、C、D三项结论均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答案:A12.(2011·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④“击牲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4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由“击牲烹鲜,宾朋满座”可知,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材料说明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说明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击牲烹鲜”与生态平衡的破坏没有必然的联系。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宋代的“市”①“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②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东京梦华录》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结合材料即可完整作答,注意分点列出。“特点”应包括市设置于城市中、坊市分开、政府严格控制管理市、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方面。第(2)问,材料二中的①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材料二中的②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另外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加以补充,如商帮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答案:(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8分)(2)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4分)(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8分)14.阅读下列材料:5材料一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尚书·洪范》材料二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天官》材料三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五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世宗(雍正)实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5分)(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7分)(3)从材料四、五中分别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8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第(1)问,从材料中的“八政”、“九职”的内容可知商周时期的统治者既重视农业,又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第(2)问,由材料三中的“本”与“末”、“复其身”与“举以为收孥”以及材料出处可知这是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第(3)问,要结合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黄宗羲、雍正帝两人的立场进行分析。答案:(1)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也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5分)(2)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3分)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分)(3)黄宗羲:农工商皆本;雍正帝:重农抑商。(4分)评价: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4分)
本文标题: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