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6页,两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A.天人感应思想B.君权神授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等级思想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是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反对追求功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格物以致义理真谛4.“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A.朱熹的格物致知B.王阳明的知行合一C.李贽的离经叛道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5.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A.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C.发现自我,追求人身自由D.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6.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至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B.天主教会地位下降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D.宗教改革如火如荼7.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B.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C.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8.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9.明代冯梦龙原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①城市生活丰富②商品经济发展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市民阶层的兴起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12.2015年是农历羊年,羊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说明汉字A.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B.起源于成熟的文字甲骨文C.都是象形文字D.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11.美国学者格鲁弗·威尔逊说:“用艾萨克·牛顿的词句所说明的运动三大定律,但却是以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衣服是牛顿的,身体却是伽利略的。”按他的意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的提出者是伽利略B.伽利略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奠基者2C.“科学巨人”牛顿名不副实D.经典力学是两人通力合作的成果12.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13.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自由竞争的结果B.城市化进程加快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14.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④15.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A、经济现代化方面B、器物现代化方面C、制度现代化方面D、思想现代化方面1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17.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18.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正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19.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②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③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④敌我问题也是一种是非问题……但是这是和人民内部问题性质不同的另一类是非问题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20.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A.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B.促使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D.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21.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科技的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22.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23.《南方都市报》在“广东高考三十年状元系列报道”中介绍了1978年广东高考状元余乃明。1966年他毕业于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同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取消。1968年他下放到东莞桥头插队。插队期间,他仍然坚持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高分落榜。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但仍然受困于政审问题,所报考学校未敢录取,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实验中学任教,成为广东教育的骨干力量。从余乃明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文革”严重破坏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批青少年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②1977年恢复高考为一代人提供了人生转折和发展的机遇③“文革”结束后,错误的思想路线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④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24.《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3A、《哈姆雷特》B、《人间喜剧》C、《巴黎圣母院》D、《老人与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见右表)(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5分(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晴)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3)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6分(4)综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2分26.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5分)材料二(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6分)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
本文标题: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