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暑假开学考试试题
1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新高二2016-2017学年度暑假开学考试地理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下列小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8.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9.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310.与2003年相比,2013年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B.供水总量增大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11.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2.图中洋流甲A.自南向北流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C.使沿岸增温增湿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13.图中①②③④位于河流两岸,冲刷作用强烈的是A.①B.②C.③D.④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4.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15.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A.蒸发B.下渗C.蒸腾D.地下径流2016年2月6日早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当地已有4多幢大楼倒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莫霍面B.岩石圈C.下地幔D.软流层17.此次地震的成因图示正确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读“桂林山水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18.塑造桂林山水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19.就水循环而言,漓江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20.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独立性读某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1.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搬运堆积B.风力侵蚀C.流水搬运堆积D.流水侵蚀22.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该岩石可能是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D.花岗岩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右图是左图中虚线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5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下题。23.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aB.bC.cD.d24.右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干旱河谷森林分布的下线主要受水分和湿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干旱河谷不同坡向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5.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是A.光照充足,蒸发量大B.降水丰沛,气候湿润C.地形平缓,落差较小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6.与1999年相比,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有所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人为原因是A.开垦荒地B.退耕还林C.土壤退化D.水土流失下图为北半球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问题。27.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主要原因是南坡A.坡度更大B.土壤更肥沃C.降水更多D.热量更充足628.关于此山地叙述正确的是A.此山的雪线在冬季更高B.北坡可能是迎风坡降水丰富C.南坡风力大,雪线更高D.此山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读下面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29.该山地可能位于A.北半球温带地区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C.南半球温带地区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30.该山地所在地的气候主要受A.信风影响B.季风影响C.西风影响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7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40分)31.(本题8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种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叫。(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选择填空)的变化(A:②→③→④,B:③→⑤→⑥),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这种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叫。(4)自然带③分布于和气候区,该自然带的主要植被为。32.当地时间2014年12月14日凌晨2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秘鲁利马(西五区)闭幕。该大会主要讨论每个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发达国家协助贫困国家与气候变暖做斗争等议题。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0分)(1)C是南美和北美的洲界,D是欧洲和非洲的洲界。(2)受副热带气压带或信风带(填风带风向)控制,①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8由于常年受风(填风带风向)影响,伦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3)图中A处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B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4)发达国家协助贫困国家与气候变暖做斗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5)自然带①②③从热带沙漠带到热带草原带到热带雨林带的变化反映了地带性规律,形成的决定因素是。(6)利马是个多地震的城市,原因是。33.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气候。(2)H为带,而同纬度的E却为带。(3)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规律,它的形成是以为基础的。(4)C—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规律,它的形成是以为基础的,在地区表现较为明显。34.(12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中虚线圆内区域主要为我国__________(地形区),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处于_____向_____(干湿区)、_____向_____(自然带)的过渡地带,呈现典型的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12分)参考答案91.B2.C3.D【解析】1.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2.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减少。故选C。3.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考点:河流、水循环【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但需注意该题只是局部植被恢复,对降水影响不大。理解上述关系,第7、8小题可迎刃而解。第9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降水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4.C5.B6.D【解析】4.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考点:堆积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名师点睛】该题组是选择题部分难度最大的一组题,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分析推理的能力。第1小题,学生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准确,抓住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10和“形成过程中”。第2小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岸线是如何远离贝壳堤的,主要是由于海水的堆积作用造成的。第3小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的变动及携带泥沙情况,主要考查了河流泥沙的沉积作用对海岸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D8.B9.A【解析】7.由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以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以淤积为主,河床抬高;由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结束进入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汛期结束开始进入枯水期,外力作用由侵蚀转为淤积,所以答案选D。8.该题考查水库建成后的影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流的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由于淤积加重,冲刷减弱,河床不易展宽。故该题选B项。9.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故该题选A项;河口位置的水闸,
本文标题: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暑假开学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