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12016春“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理想王新生商业资本虽然为全球化提供了初始动力,但全球化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在全球化进展中,它所服从的并不是资本的唯一逻辑,而是历史发展中多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重逻辑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是复杂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便是这种复合性后果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在马克思看来,商业资本推动的经济交往只是提供了一种基础性条件,而在资本以野蛮的经济方式为自己开疆拓土的同时,各地方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也随之被打破,世界在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在相互依赖中联为一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的财产”,从而为新的国际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包容互鉴、互惠共荣的理念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意识才可能逐渐形成。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民族的文化交往进一步加深。伴随着一些所谓不和谐论调的兴起,文明的交融互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以“文明化野蛮”为根基的“文明冲突”就是典型代表。从表面看,当今世界的冲突、战争和分歧似乎印证了亨廷顿的理论,但实质上这些现象并不能代表人类历史的长远走向。国家和地区之间冲突的真正根源是各种利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恰恰是资本的逻辑运行所造成的结果。“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优越论基础之上的,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它不仅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包容性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而且在其视野中,西方大国在扩张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因此便有了“正义”的性质。正是通过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在对话中消除分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文明中“仁义”、“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理念,在新的国际共识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崛起的中国开始用中国智慧讲述人类共存之道。中华文明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文明关系问题上,它所强调的“和而不同”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而“道”的实现则要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便是“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理想,它的基本内涵是差异互补、共生共济、和谐共荣。“和”的理想落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的理想落实于文化交流,就是要兼容并蓄、多元互融、文明互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和”的理想落实于国家间关系,就是要将“睦邻相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最终达到“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是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节选自《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球化”的初始动力是商业资本,所以“全球化”的进展,需要服从资本的逻辑。B.“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的过程。2C.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替代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各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D.伴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联为一体,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也联为一体,新的国际精神也就有可能应运而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不畅是当今世界产生冲突战争和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B.“文明冲突论”认为,只有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则是野蛮的,从而遭受排斥。C.“文明冲突论”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D.在“文明冲突论”看来,西方大国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发生的冲突和战争,也具有了“正义”的性质。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几乎成为不可能。B.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理念,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共通性、包容性,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C.中华文明孕育了“和”的理想,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独立性,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其民族文化不会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D.秉持包容精神,摒弃“零和思维”,就能消除分歧和冲突,实现文明和谐。这种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翀,字习之,潼川人。正德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刑科给事中。引疾..归,起户科。世宗即位,诏罢天下额外贡献。其明年,中都镇守内官张阳复贡新茶。礼部请遵诏禁,不许。翀言:“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且阳名贡茶实杂致他物。四方效尤,何所抵极。愿守前诏,无堕奸谋。”不听。宁夏岁贡红花,大为军民害;内外镇守官莅任,率贡马谢恩。翀皆请罢之。帝虽是其言,不能从。寻言:“中官出镇,非太祖、太宗旧制。景帝遭国家多故,偶一行之。谓内臣是朝廷家人,但有急事,令其来奏。乃往岁宸濠谋叛,镇守太监王宏反助为逆,内臣果足恃耶?时平则坐享尊荣,肆毒百姓,遇变则心怀顾望,不恤封疆。不可不亟罢。”后张孚敬为相,竟罢诸镇守,其论实自翀发之。屡迁礼科都给事中。嘉靖三年三月,帝以桂萼言,锐欲考献帝,且欲立庙禁中,翀复偕同官力谏。帝于是责以朋言乱政,命夺俸。既又助尚书乔宇等再疏争内殿建室之议,被诏切让。吕柟、邹守益下狱,翀等抗疏救。及张璁、桂萼召至,翀与给事三十余人连章进言:“两人赋性奸邪,望亟出之,为人臣不忠之戒。”帝不纳。帝愈欲考献帝,改孝宗为伯考..,翀等忧之。会给事中张汉卿劾席书振荒不法,户部尚书秦金请命官往勘,帝是之。翀等乃取廷臣劾萼等章疏,送刑部令上请,且私相语曰:“倘上亦云是者,即扑杀之。”璁等以其语闻。帝留疏不下,而责刑部尚书赵鉴等朋邪害正,翀等陷义罔忠,而进璁、萼学士。廷臣相顾骇叹。诸曹乃各具一疏,力言孝宗不可称伯考,署名者凡二百二十余人。帝皆留中不报。七月戊寅..,诸臣相率伏左顺门恳请。帝两遣中官谕之不退,遂震怒。先逮诸曹为首者八人于诏狱..,翀与焉。寻杖于廷,谪戍瞿塘卫,而璁、萼宠益盛。翀居戍所十余年,以东宫册立恩放还,卒。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且阳名/贡茶实杂致他物。B.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且阳名贡茶/实杂致他物。C.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且阳名贡茶/实杂致他物。D.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且阳名贡茶/实杂致他物。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疾即称病辞职,古代官员上书称病,多是辞官的托词,如:谢病,移病,致仕等。B.诏狱最初是指关押钦犯的牢狱,后来也指奉皇帝旨意办理的案件。如明代锦衣卫办理的案件一般都是诏狱。C.伯考,对已故伯父的称呼。伯即长,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古代用伯、仲、叔、季排行,伯是老大,后来父之兄皆称伯。3D.七月戊寅即七月十五,这是用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用天干、地支相匹配的六十个单位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循环记录。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翀上书认为,宦官镇守一方非祖制,景帝在国家多变故时偶尔实行一次,过去宸濠谋反时,镇守太监反而帮他作乱,应该罢免各地的镇守太监。后来张敬孚为首辅时,张翀再次提出这一主张,最终得到了实行。B.在“欲考献帝”的事件中,张翀极力上书进谏,被皇上剥夺了官俸,等张璁、桂萼被召来京城后,张翀和给事中三十多个人接连上书要求世宗立即把他们调出去,给不忠的人臣作警戒,世宗没有听取。C.世宗扣留了张翀等让刑部上呈给他的朝臣弹劾桂萼等人的奏本,批评刑部尚书赵鉴等勾结奸邪残害好人,斥责张翀等人陷害忠良,反而提升张璁、桂萼为学士。D.张翀刚直中正,对世宗重用太监、欲称献帝为考等行为极力劝阻,结果被廷杖并充军瞿塘卫十多年,后因为东宫册立太子的恩例被放还故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平则坐享尊荣,肆毒百姓,遇变则心怀顾望,不恤封疆,不可不亟罢。(5分)(2)会给事中张汉卿劾席书振荒不法,户部尚书秦金请命官往勘,帝是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梦寻梅(宋)方岳①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注】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②金貂:汉代的官饰。③玉华:唐代的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8.本诗所写之“梅”的特点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有何不同?(5分)9.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独特的志趣追求?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东风”与“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论语》中,孔子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两句是:“,。”(3)庄子的《逍遥游》里“,”两句,反映了宋荣子能淡然面对世人的毁誉。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李小多的幸福生活龚宝珠李小多的幸福生活是从那顿年夜饭开始的。那个年底,李小多没有拿到或多或少的工钱。工程结束后,黑心的工头拍拍屁股,一个响屁也没放,4溜了。工地呆不住了,身无分文的李小多流浪在除夕夜的街头。城市的街灯把李小多的身影扯得很单薄。饥寒交迫的李小多产生了一个不简单的念头:打劫。打劫的目的比较简单:抢点吃的填饱肚皮,抢点钱做路费回家过年。李小多选择了女人的小店作为目标。可是,李小多失败了。女人察觉到李小多凶狠的眼神中夹杂着惶急和无奈。善良的女人收留了他。女人给了他丰盛的酒菜。女人带着六岁的女儿住了旅馆,把唯一的小店留给了落魄的李小多。李小多犯罪的冲动被女人的善良及时地扼杀了。李小多感谢女人,他要报答女人。李小多娶了这个大他三岁的女人,有了自己的家。李小多的想法很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可以了。女人的想法也很简单。女人对李小多说,只要咱们在一起好好过就行。李小多捧着
本文标题: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