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课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金增刚【学习目标】课标定位(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直击考点“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自学尝试】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时期。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3)商业:取消。(4)分配:实行。4.特色:兼有“”和“”两种特色。5.评价(1)积极:粉碎了的武装干涉,取得了的胜利。(2)消极:严重损害了的利益。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和危机。2.内容(1)农业:以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允许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3)商业:恢复和。(4)分配:废除。3.实质:在国家掌握前提下,允许的发展。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形势。2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成立:年底,由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2)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政策被逐渐取消。2.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提供资金。(2)推行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和高度集中的经济,(2)相对独立于之外。4.评价(1)功绩:迅速实现了化,为后来取得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②向农民索取太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④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的一个重要原因。【精讲点拨】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1.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混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经验教训: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和评价1.背景: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2.表现: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3.评价:在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苏联短期内综合国力增强,成为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3弊端: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使非国有制经济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政治上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个人崇拜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些缺陷和弊端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也对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不良影响。【反馈练习】一、选择题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2.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实行工业化政策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5.192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政府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政府无力开发的油田B.出现了私人开办的中小型企业C.卢布作为货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D.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全部粮食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4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7.这是前苏联的一则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3)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标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