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借助图片、结合背景和语境理解“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的意思,背诵全诗。2.正确、流利、朗诵全诗,初步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3.了解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4.通过学习,了解长征,感受毛泽东及其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正确理解: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2.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检查预习单、自由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并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教师准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制作课件。2.抽查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1.播放歌曲《长征》(1)听后有什么感受?感受歌曲的气魄。(2)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学生回答)师板书课题:21、七律长征(提示:“律”的横最长而且出头。)2.文体介绍。师: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ppt课件出示,师作简单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3.交流材料,了解时代背景。(1)师:结合课前阅读的资料,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预设:苦、累、难、险、路线、时间、路程……)(2)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ppt课件出示)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4.了解毛泽东。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人。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5.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1.借助预习单,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2)指导读准字音(课件出示整首诗,凸显生字“逶、“迤”、“礴”、“岷”。)21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②指名认读红色的生字,及时正音。(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共同纠正,师生共同评价,指导朗读。①师:你觉得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预设:吐字清,声音响,节奏明,有感情,有气势。②要想读的有气势、有感情,首先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③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师生共评。(ppt课件出示)21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④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2.再读诗句,初步整体感知大意。(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还不理解,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指名汇报,师相机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等闲:平常、寻常。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三军:古时候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这里可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2)再读课文,分组共同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并作相应的记录。(3)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需历尽千难万险。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难)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难?(1)细读课文,找一找,并圈画出来。(2)指名交流汇报。(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指导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3)共同完成练习:(ppt课件出示)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长征图”:腾越,疾跨,巧渡,飞夺,喜踏,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3.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说说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预设: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4.师:虽然这么多的艰难险阻,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了哪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文中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5.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总的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2)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是怎样的态度?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3)带着你的感受及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评议)6.创设问题情景:这一课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选择你所喜欢的场面细细地读一读,将喜欢的理由记在书中。(分组进行)(四)作业:1.收集长征中的一些小故事来读一读。2.完成新课中自学站的练习。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五)复习导入。1.齐声诵读全诗。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去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六)走进文本——展现“难”1.师: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找到了吗?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五岭山、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七)融入文本——感悟“难”过渡:从哪些诗句可以具体看出红军把远征中的千难万险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呢?将你理解深刻的诗句找出来,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师生共同交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出示图片(五岭山、乌蒙山)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感受。2.生交流红军翻山越岭中的困难,教师及时点评。3.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4.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把什么比成细浪?泥丸?)什么写法?(写法:比喻句夸张对仗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体会夸张手法的运用和反衬手法的作用。)5.师:腾是翻腾,山是静止不动的,会翻腾吗?谁在走?看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走得快,冒着困难,坚强不屈---面对困难无所畏惧)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过渡:面对山,我们的红军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面对水呢?1.在长征途中,红军渡过很多江河,这里,诗人只选了两个,从诗句你知道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什么战役吗?2.补充金沙江天险的故事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江面宽阔,水急浪大。1935年5月,红军挺进金沙江,先遣部队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找到了两条小船,并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一举消灭了敌人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从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红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确保了红军主力平安渡江。3.不费一枪一弹一炮就度过了金沙江心里暖,暖表达作者的什么感情(喜悦)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4.在这句诗中的反义词“暖”和“寒”,现在你可以理解了吧?(交流)表达了什么感情?(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的场面悲痛)5.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6.这一悲一喜一暖一寒,既写出了翻越金沙江胜利的喜悦,又写出了跨过大渡河的惊险悲壮。(指名读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过渡:此时的红军又来到岷山脚下,面对岷山,我们的红军依旧不怕,依旧只等闲,还是什么态度呢?1.从那两个词直接看出红军不怕困难?(更喜)师: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
本文标题:第21课七律长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6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