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24课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1第24课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内容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的方式,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培养分析、概括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学会使用分析法、归纳法等,培养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提供正确史料,设置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适当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把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欧共体的形成。教师运用大量图片和材料创设情境,从分析欧洲联合的原因及影响着手,让学生全面认识欧共体。并和下节课内容欧盟有机联系。教学重点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教师运用材料解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日本迅2速崛起的原因,并让学生合作探究:日本崛起的原因里有没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因素。教学重点三: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并通过材料重点分析不结盟运动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振兴第三世界国家自身实力的必由之路。教学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两极格局下美苏实力的衰落,西欧、日本、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崛起,都说明新兴力量对原有的两极格局构成巨大冲击,在彼此实力的消长之中,多极化趋势得以出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段材料: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第一位……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7月在堪萨斯城讲话教师提出问题:材料中的“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指哪个国家?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什么?哪些国家在挑战当时的政治格局?用问题导入的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后作答。(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指美国和苏联;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在挑战两极格局)教师总结:新兴政治力量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使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展示本节课课题,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展示本节课的课题以及内容标准,学生齐声朗读。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整体把握。师:下面我们就一一来认识一下这些新兴的政治力量。3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师:欧洲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争,从反法同盟的一系列战争到普法战争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国家与国家之间积怨很深。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为什么会放下恩怨,携手共进呢?1.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主宰世界达到一个多世纪。西欧国家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进行了多次斗争,而这些斗争的结果也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材料二:5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材料四: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相互讨论,得出“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的结论。在四段材料分析完毕之后,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进行归纳整理。2.走向联合的过程教师继续展示材料:材料一:1951年,法、意、比、荷、卢、西德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的管理之下,建立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4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材料二:欧洲联合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通过材料二地图的分析,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这两段材料学生可以看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抓住时间);联合过程中体现的特点:成员国不断增多,范围逐渐扩大、从单一经济联合到多重经济联合、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经济一体化。3.走向联合的影响教师继续用材料进行展示:材料一: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国家或组织1955(%)1960(%)1965(%)1970(%)1974(%)美国36.233.7331.2730.2124.36欧共体17.5417.5318.6819.3220.12说明:①欧共体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②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教师提问:第一段材料说明了欧共体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第二段材料表明欧共体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什么方针?采取这种方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结论:从材料一可以得出,欧洲的联合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5从材料二得出结论,欧共体的建立使欧洲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而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在两段材料分析完毕之后,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进行归纳整理——欧共体的影响。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地图)教师引导: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还被美国单独占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锐意改革,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迅速恢复发展经济的呢?1.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教师展示几段材料:材料一:“在改变日本政府的封建主义和极权主义倾向方面,允许和支持日本人民和日本政府主动进行的政府形式的变革”,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实行宗教和信仰自由,废除国家神道,实现政教分离,鼓励建立民主政党等。——《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材料二:1946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公布新的《日本国宪法》,翌年5月3日正式实施。新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手段。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6材料五:从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有关武器、运载工具零部件和其他军用物资的订货单。从1950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日本的企业由于军用物资的巨大需求而发达起来。对于日本来说,这种发展是极其幸运的。——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学生阅读材料,相互讨论后归纳: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在总结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探讨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进行合理引导。2.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教师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补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另外,教师用一些图片展示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3.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师:日本崛起为新的经济大国,这对国际关系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下列材料,概括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日本外相大平正芳(1972)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80年代)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7第一段材料表明日本的经济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二段材料表明日本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第三段材料说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进一步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教师首先展示铁托的一段话: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铁托通过铁托这段话,学生就可以认识到不结盟运动兴起主要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关于不结盟运动,教材中讲述的很详细,请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回答问题:(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2)倡导者:(3)诞生标志:(4)宗旨:(5)新发展:(6)影响:回归教材,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概括、分析、归纳能力。教师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补充,例如不结盟运动的三位倡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照片等。教师适当补充不结盟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自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3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不结盟运动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家和10个观察员组织。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教师强调一下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不结盟政策,但中国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而是观察员国。中国于19928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与不结盟运动保持密切的关系。在归纳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引导学生注意:除了教材中提到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引导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得出另外的结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东西方对峙、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的严峻形势下,正是不结盟运动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并坚定不渝的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文标题:第24课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6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