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沈阳小万寿寺佛乐队与辽代佛乐文化历史的论述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张芳馨【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沈阳小万寿寺佛乐,现仅存一本名为《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书籍,依据此书籍,对小万寿寺佛乐的资料进行梳理。在梳理沈阳佛教音乐的同时,不得不学习辽宁历史文化背景,我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对辽代佛教文化、佛教音乐发展历史也展开了简要论述。佛教最早产生于印度,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元916年辽建立,辽朝继承了唐朝的佛学传统,辽代统治者为能更好的统治辽代管辖地区的汉人及渤海人,而采用了佛教,辽代契丹王朝是佛学文化发展最为繁荣时期,佛教如此盛行的背景下,其佛教音乐也尤为繁盛。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江南韵味十足;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一种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沈阳小万寿寺流传的佛乐,则属北方佛乐。关键词:沈阳小万寿寺佛乐辽代佛教历史文化佛教音乐一、沈阳小万寿寺佛乐关于沈阳小万寿寺佛乐的资料,只有一本宝贵书籍参考,名为《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于1954年章达祥老先生传谱,凌其阵先生整理,1957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编印。很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凌先生工作调动原因,从沈阳调任至哈尔滨,未将章达祥老先生对沈阳小万寿寺佛乐调研所记录整理完整,此次编印书籍只整理出十个章节,后续也并未有人替凌先生的工作,因此遗失了很多宝《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贵资料。1.对书籍作者章达祥老先生做一个简要介绍:9岁时患眼疾在北万寿寺出家,10岁眼疾稍愈,入私塾读书学习经典3年,12岁学音乐,先习笙,再习管。16岁在佛寺吹管,20岁在沈阳万寿寺受戒,30岁在沈阳北市某寺庙住持一年,之后转北万寿寺住持,54岁还俗,取名,章达祥。之后仍住在北万寿寺地区,教授音乐贴布生活费。由于章老先生对佛乐事业的热爱,拜潘怀素为师,曾来北京智化寺研究梵乐、采访各种调研工作,但未取得进展。2.小万寿寺佛乐基本概况:音乐类型统称:梵乐,又叫做佛乐。小万寿寺是当地的地名,习惯叫于小万寿寺佛乐队,也叫做---沈阳市沈河区国乐队。小万寿寺佛乐队流行于辽宁沈阳----辽宁辽阳一带的寺院中。3.梵乐套曲的结构以及演奏方法:梵乐套曲结构分为:前牌(又称上牌)、中间、后牌、小曲,四个部分。小曲可单独合奏或数曲联奏(数曲联奏穿插曲目由乐队管子领头决定)。梵乐套曲的奏法:前牌一支+中间二支+后牌二支=结束4.乐队的配器编制以及记谱方式:①乐队的配器编制:笙+箫+管+笛+木鱼+云锣+叉+堂鼓。②打击乐器支配方原则:中间曲目用云锣,前牌与后牌用堂鼓。③谱子记谱方式采用工尺谱,常用调式有:大工、小工、乙字、凡字四头调。5.曲目名称:前牌曲目有:雁过南楼、合四牌、四上牌、迎仙客;四支。中间曲目有:茶花伞、小华厂、乐章、天乐、粉蝶;五支。后牌曲目有:小行道、大煞尾、括地方、德胜令;四支。小曲曲目有:堂头令、挂金锁、六日讃(灯讚)、千声佛、五声佛、金钱落地、采茶歌、大梁洲、叠落金钱、大乐州、罗江院、万年欢;十二支。小结,辽宁地区的梵乐文化底蕴深厚,僧家和道家交流往来密切,一些吹打乐曲极为相似,有些甚至已经混在一起。沈阳梵乐队也发展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梵乐队。辽宁梵乐发展与辽宁地区佛乐文化发展历史有高度的密切联系。二、简要论述辽代的佛教文化历史佛教最早产生于印度,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佛教称为北传佛教,也称为汉传佛教,以大乘经典为主,早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儒家文化兴盛,并无大发展。在辽代建立伊始,受汉族文化影响,辽代统治者不再把佛教看作是汉人的事情,而是自觉的效仿唐代帝王的奉佛故事,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到辽太宗时期,菩萨堂的建立与供奉标志着契丹族所接受佛教文化。辽圣宗时,佛教逐渐进入全盛期,但这时统治者对佛教的政策还是有所限制的,如一方面提倡佛教活动,另一方面又限制僧尼数量,使之不过分膨胀。到辽兴宗、道宗时期,佛教则进入全盛的高潮期,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刘浦江教授的研究表明:“辽代总人口约近千万,道宗时的僧侣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3.6%。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其僧侣人口的最高峰是真宗天禧五年,僧侣人口占总人口数也不过0.92%。”1佛教的僧人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了统治者的追捧,而且寺院在经济上也得到了地方财团和信众们的大力支持。如此一来僧侣激增,可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数降低,使得国家财政所无法承受。于是便有学者提出“辽为释废”的说法。小结:由于受帝室权贵的支持,辽代世宗、穆宗和景宗(947年—982年)这三个时朝,辽代佛教逐步发展起来,圣宗、兴宗和道宗(982年—1101年)这三个时朝,则是辽代佛教的百年兴盛时期,道宗时期滥度僧尼的情形发展到极致,僧侣人口数量达到了最高峰。1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1996年出版三、佛教音乐的传播途径在佛教如此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其佛教音乐也尤为繁盛。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江南韵味十足;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一种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虽然佛教音乐分南北两派,但都体现了北方宗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乐的婉丽。经佛乐队演奏,既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有鲜明的佛乐特色。佛教音乐的汉传约从西汉开始,陈兵在《新编佛教辞典》中,对“佛曲”一词的定义既包括了佛曲的来源也包括了佛曲的种类,文中说:佛曲是佛教徒在宗教仪式时所用的乐曲“源出古印度,称为梵观”传入各地后,与当地民族音乐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和风格,中国佛曲除来自印度梵坝外,还源于西域佛曲,西域格调的佛曲,尤兴盛于唐代唐代佛曲还吸收融合了民间音乐和古乐。佛曲形式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2公元3世纪,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佛教音乐的表演离不开佛教法事的举行,佛教中的法事有朝暮课诵、庆典纪念法事、祈福驱灾法事和普济法事。1995年凌海成老师曾发表一篇题为《什么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界说与现状》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佛教音乐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民间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它们有时和法事搅在一起,但不是有机结合,也不是法事仪轨中所必须的,而是2陈兵《新编佛教辞典》仅起一种烘托环境气氛或添热闹的作用,有事也脱离宗教活动本身,而作为音乐演出供众。”3在北宋时期,寺院在皇室的直接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乐僧,组建了专业乐队,对佛教音乐的建设也尤为重视,使之佛乐队成为寺院的文化一部分。佛乐队的器乐编制早已有悠久历史,早在汉代初期,在民间就已出现了鼓吹乐。鼓吹乐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它的流传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活跃在民间,而且在官廷.、官府、军中均是不可缺少的典仪之乐。4在《清太宗实录》中记载:皇太极为迎接出征时,放炮三次,吹海螺,“打鼓吹箫,吹喇叭琐呐,对天叩头”。这是清代出现最早的满族鼓吹乐。其后,清室入关,汉人又大量流入关外,汉、满文化融会贯通,汉族鼓吹得以广泛流传、更加兴旺,祠又在民间婚、丧普遍应用,而吉凶之礼和迎神赛会上,乃至商家开业、子弟登科、庆典佳宴,无不用鼓吹作乐。可见鼓乐早已成为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了。5辽代受佛教文化、音乐影响至深,流传广泛。入清代以后在沈阳地区得到发展。由于清初统治者视喇嘛教为国教,所以汉传佛教主要是在民间得以发展。沈阳是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汇集的地方。在当代沈阳现存的佛教寺院有①长安寺,大殿是沈阳市唯一一处保留着明代风格的建筑;②慈恩寺,沈阳市现存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③般若寺,佛教名僧十方丛林,海内外颇有影响④大佛寺,比丘尼修行3凌海成《什么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界说与现状》1995年发表4冯光钰《读辽宁鼓吹乐论文集》中国音协发表文章1996年出版5倪千红、张永夫、薛忠明《辽宁民间鼓吹乐概况》中国音乐发表文章道场。【结语】沈阳历史悠久,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背景。辽宁梵乐发展与辽宁地区佛乐文化发展历史有高度的密切联系,沈阳梵乐队也发展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梵乐队。通过本学期对传统乐种课的学习,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一段时间对佛教历史文化、以及关于辽宁地区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相关资料梳理,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很遗憾的是关于沈阳小万寿寺佛乐队相关资料少之甚少,还需实地探究考证,也希望学者予以关注,对中国佛教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让中华的传统文化血脉源远流长。文献参考1.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1996年出版2.陈兵《新编佛教辞典》3.凌海成《什么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界说与现状》1995年发表4.冯光钰《读辽宁鼓吹乐论文集》中国音协发表文章1996年出版5.倪千红、张永夫、薛忠明《辽宁民间鼓吹乐概况》中国音乐发表文章6.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版7.陈兵《新编佛教词典》,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3版8.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宗教文化出版社9.郑祖襄《汉代鼓吹乐的起源及其类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0.章达祥、凌其阵《沈阳小万寿寺的初步材料》1957年中央音乐学院编印
本文标题:沈阳万寿寺佛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0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