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沪教版四上语文第三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学校:闵行区田园外小年级:四班级:3人数:45学科:语文课题:11.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师:吴俊毅日期:10.17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填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2、体会“陆续”、“连续”、“继续”等词语的不同意思,学会正确运用。3、通过朗读比较,了解反问句加强语气的作用。4、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二、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课文讲的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2、学生实际:课文年代离学生实际太远,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通过这些质疑,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接着,根据学生的质疑和课文主要内容,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做为重点,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1、出示课题,朗读题目。交流预习情况:“阵地”指什么?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2、交流:白求恩生平、齐会战斗(阵地就是军队为了战斗而占据的地方,通常设有工事)(手术台就是外科医生做手术用的台子。)学生预习交流。由于学生缺乏历史知识,对白求恩及当时的时代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学时,可从质疑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谁把手术台当做阵地?”“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二、整体感知:1、选词填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陆续连续继续(1)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我军的伤员()从火线上抬交流预习,说说对三个词语的理解。(都含有接连不断的意思。)“陆续”表示有先有后,不是同时发生,也不是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通过这样一个填空练习,学生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一个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理下来。(2)白求恩大夫低下头,()给伤员做手术。(3)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工作了69个小时。一下子就结束,它使用时可重叠。“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不间断的。“继续”必须在前面已交代进行什么事以后才能够用,表示事情连下去。清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朗读理解:师:白求恩为什么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又是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在什么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第2-4节。1、人物的品质往往通过他的具体的言行来表现的,重点学习白求恩的表现,体会人物品质,出示课后练习2的表格。2、仔细默读课文2-4小节,划出描写白求恩是怎样做的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抓住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概括。(1)白求恩十分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扔在盘子里。*这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抓住“十分镇定、敏捷”理解句子的含义,白求恩十分镇定,动作敏捷地为伤员做手术,说明白求恩根本不把敌人的炮弹放在眼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同时也说明白求恩工作负责,医术高明。(2)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不能离开。*这是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抓住沉思、不能离开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白求恩一心为伤员着想,对伤员的负责,对自己的工作的负责。(3)白求恩说:“谢谢师长”……不是你们的客人。*这是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抓住三层意思:感谢师长的关心;我不能离开手术台;我是学生通过默读,找找,划划,体会人物品质。找出有关语句,抓住词语理解人物品质。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白求恩和师卫生部长的2次对话,注意读出白求恩坚决不肯离开的语气。齐读文章2——4节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战士,不是客人。说明白求恩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战士,坚守阵地,坚守自己的岗位。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换一种说法来表达。比较作者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4)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这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抓住继续理解句子含义,说明白求恩用行动坚持不离开手术台,态度坚决。(5)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啊……一个又一个。*这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抓住仍然、争分夺秒、一个又一个理解句子含义,说明白求恩连续不断地为伤员做了手术,坚持不离开手术台,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3、读有关语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4、课文除了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还几次对战斗环境进行了细致描写,再读课文2-4小节,用曲线划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完成课后练习填表5、结合表格和选词填空,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6、指导朗读,体会把战斗越来越激烈、白求恩大夫坚持做手术两方面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更能突出表现白求恩大夫坚守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7、课文激烈的战斗环境的描写和白求恩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读第2-4小节,挑选自己最感动的或最喜欢的一节多读几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读和背诵。遍,把它背诵下来。作业布置:1、齐会战斗结束了,战士们会对白求恩大夫说些什么?2、课外阅读:《白求恩逝世前的两封信》3、背诵课文第2节。想象说话可以训练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课文学习基础上,有的放矢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延续,同时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句式训练,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说完整。反思重建上课伊始,抓住时机问学生,本节课,你们最想学会什么问题,同学们一听自己有了发言权,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我帮助同学选择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新课标中也提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的要求。同学们因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之中,同时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附板书:11手术台就是阵地当时情况怎样做的黑烟滚滚弹片纷飞镇定敏捷敌机盘旋炮弹爆炸阵地继续烧着布帘火苗扑来争分夺秒学校:闵行区田园外小年级:四班级:3人数:45学科:语文课题:12.“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师:吴俊毅日期:10.18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2、根据要求积累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学会用“……连……也……”造句。3、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号的作用。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二、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课文讲的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回忆了长征途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一连串的故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2、学生实际: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使白求恩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栩栩如生。这种写作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文章阅读理解方法把握上估计学生不会有大问题。而归纳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讲,尽管以前教过,但方法渗透是不够的,因此教学时,这个版块上要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的详细指导。以“当时情况怎样,白求恩如何表现”为基本句势,结合表格概括节意,再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导入课题一个不到一岁的婴儿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终到达陕北,这似乎是神话故事,可又那么千真万确!向我们讲述这个奇迹的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奶奶,而当事人就是她自己。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1、简单交流自学情况,介绍时代背景长征、贺捷生学生简单交流贺龙元帅学生可以说说预习中遇到的困难。预设:不理解最后一节的意思。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途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二、整体感知:二、了解大意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故事讲述了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2、读了课文,你觉得“走”完长征的婴儿的那几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轻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三、深入学习课文1、说说课文中的四个事例(即简要说说课文中的四个事例。交流时可将文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1)1935年11月19日,刚刚诞生18天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征。理解:襁褓(2)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命。(3)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裹在怀里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被老交流自学情况分节朗读课文,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事,读读最后一节,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走”上为什么加引号?同时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读最后一节,回答问题“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为长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乡捡到了,她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体会“才.”的作用。(4)过草地时,她奄奄一息,大人们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她生命力强的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过草地的困难:荒芜人烟泥潭陷阱饥寒交迫风雨交加又累又饿体力不支疾病来袭想象复述贺捷生过草地的经过。体会“终于..”的意思。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朗读句子,回答问题。3、读读最后一节,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走”上为什么加引号?同时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小组合作完成。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1、这段经历是指什么经历?2、为什么说这段经历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最后一节,回答问题四、总结课文:征时贺捷生只是未满周岁的婴儿,是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的。她同样感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激励着贺捷生。)指名读个别读体会词语训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脱离语言环境。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领悟其中的含义,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四、完成词句活动室拓展说话练习:听完对贺捷生奶奶的采访,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交流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长征精神,体会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作业布置:1、向父母讲述贺捷生奶奶“走”完长征的故事,注意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2、实践活动读一本或者一篇以描写长征的书籍或文章,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征时间,长征的起点和重点,有哪些重大事件等。反思重建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我在设计时紧抓两个重点:(1)通过词句体会长征过程中的艰苦,感受红军顽强的生命力、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困难的决心;(2)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并对事情进行概括,学会归纳主要内容。由于课文中所述的长征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而且学生课余接触的知识面有限,使得他们很难体会行军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因此朗读中缺少感情,进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产生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用两种方法对此进行解决:1、在课文导入的过程中加入对长征背景的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感情的喷发,带动对整篇课文的体会。2、如上设计中所改动的:先让学生找一找“贺捷生遇到了什么困难?
本文标题:沪教版四上语文第三第四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2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