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元月5日在白云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长黄昌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对新一届政府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1235”⑴发展思路,大力弘扬“海纳百川、激情跨越”的白云城市精神,按照打造“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的目标,全力推动“两个新城”⑵建设。——艰难之中奋力突困。五年时间里,我区先后经受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和连续两年的干旱冲击,尤其是冰冻灾害和金融危机使全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下滑到2006年的水平。困境面前,全区上下奋发有为、共克时艰,战胜了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到2010年,全区经济发展总体上提前一年恢复至灾前水平。据全省经济工作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在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位列第10位,比2010年上升14位;在全市10个区(县、市)中位列第4位,比2010年上升5位。——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全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1.4%。其中,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7.6%,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0.3%,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5.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6年的3.66亿元增长到6.4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8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6年的70亿元增长到16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7.3%。——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紧紧围绕“项目落实年”、“项目推进年”、“项目建设年”等活动,全力推动项目建设。2007年以来,共开工建设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42个,建成项目21个,争取扩大内需项目13个,获得国家、省、市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资金8.01亿元。重点项目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预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亿元,是2006年的4.9倍,五年年均增长37.2%。——人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0599元提升到19402元,增加8803元,五年年均增长12.9%,平均每年增收17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5019元提升到8936元,增加3917元,五年年均增长15.5%,平均每年增收979元。五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㈠着力调结构、促转型,发展层次不断提升。三次产业协调推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6年的3.4∶72.5∶24.1调整为4.3∶51.4∶44.3。工业经济发展快速,开工建设了铝及铝加工基地,成功引进了15万吨铝板带、中泉电气、今飞轮毂、华科高性能铝合金、永青仪电科技、华恒机械、无极天工等一批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工业投入不断加大,组织实施技改项目1200余项,更新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1.6%,五年共整合区级各类资金4.65亿元,争取上级资金2.71亿元,扶持、引导铝及铝加工、新材料、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15亿元增长到190亿元,年均增长25.9%,占全市的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6年的75家增长到108家,成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最多的区(市、县)。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建成了“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的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贵阳宝通物流园等三产项目。打造了被誉为“贵阳迪斯尼”的贵阳欢乐世界、西普陀寺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蓬莱仙界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了贵铝宾馆、夏日康桥2家4星级酒店,升级改造大山洞、艳山红等5个农贸市场,引进肯德基、国美电器等一批品牌名店,伊顿公馆、中京国际CBD城市综合体、恒大城、西部化工市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恒大绿洲、中天托斯卡纳、帝璟佳苑等一批房开项目相继建成。五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6年的7.93亿元增长到23.14亿元,年均增长23.9%;旅游综合收入从2006年的6.13亿元增长到19.5亿元,年均增长27.6%。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初步建成了贵州省现代农业展示区核心区,成功举办了现代农业观摩会暨蓬莱仙界乡村游活动。建成了“4个万亩基地⑶、7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5个蔬菜农残快速检测站(点)”。全区蔬菜播种面积从2006年的4.33万亩次增加到6.11万亩次,产值从2006年的8961万元增长到1.75亿元,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用菌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从2006年的20余万袋增长到1102万袋,成为省级中部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苗木花卉产业稳步发展,面积从2006年的近1万亩增长到1.8万亩,产值从2006年的1.1亿元增长到1.9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平山水库,除险加固牛角田水库,整修山塘18座,更新提灌站设备20座,修建小水池303口,完成渠道防渗53.8公里。㈡着力抓建设、优环境,城乡面貌不断改观。全面推进新一轮白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云峰大道、同心路、白云大道街景整治规划以及粑粑坳片区、大山洞村和南湖片区城市设计工作。残疾人服务中心、行政拘留所、戒毒所、消防队营房、图书馆、城市公共消火栓、老年门球场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工。投入资金5.07亿元,新建、改造、扩建了云环西路、云环东路、白云北路、白云南路等11条城区主次干道。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56户,改扩建农村公路30公里,修建串户路267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6处。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160万元,建成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投入资金2840余万元,强力推进“三创一办”⑷,大力开展“五小”行业、“门前三包”、农贸市场等14项专项整治,实施背街小巷、便民利民设施项目400余个,圆满完成“创卫”、“创文”和民运会协办工作。扎实抓好道路交通专项整治,依法暂扣违法“两的”、“黑车”3989辆,中巴改大巴46辆,被授予国家“平安畅通县区”称号。深入整治城乡面貌,新建和改建垃圾转运站9座、免费公厕37座,实施村(寨)及高速公路和绕城公路(白云段)沿线房屋立面整治3260户,拆除违法建筑1139户、32万平方米。加大林业绿化工程建设,植树造林1.1万亩,新增绿地180万平方米。㈢着力抓机制、探新路,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龚家寨街道办事处,成立白沙关、铝兴2个社区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全省率先通过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评估,全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和服务对象、内容全覆盖。加大社会事务公开办理力度,开通“区长信箱、区长热线”直面群众释疑解难,办理区长信箱、热线250余件(次),满意率达95%以上。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成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心,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室),初步形成流动人口三级服务网络。加强对禁毒、刑释解教人员、失足劣迹青年管理,对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成立了群众工作中心(矛盾化解中心),增强了对越级上访、非正常上访的防范和处置力度。积极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便民利民管理网络,全面改扩建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乡(镇、街道)便民利民服务中心8个,村(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站(点)83个,将140余项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集中到各级服务中心(站、点)进行办理或代理,累计为群众办理事项37765件,解决实际问题1245个。㈣着力抓改革、促开放,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省率先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将区卫生局等11个部门精简合并为5个机构,新组建2个机构。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改革,全区108个单位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69家有执收权力的单位全部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辖区内有7家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和重组工作。相继组建了工业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2家区级投融资平台,白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贵州众能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民间融资企业快速发展。招商引资不断突破,五年共引进各类投资项目1710个,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内资214.7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7197万美元,年均增长14.3%。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考核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荣获全省“投资环境优秀单位”、“招商引资全省一等奖”、“全省先进开发区”等称号。非公经济迅速成长,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3%,所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17.85%提高到40%,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污水再生为城市杂用水”装置中水回收利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等工程顺利建成。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83项,174个项目获国家、省、市资金支持。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工程技术和企业技术中心28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顺利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五年来,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7个,节能降耗改造项目6个,全区万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9.9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5%,重点监控企业累计完成节能量26.09万吨标准煤,利用固体废弃物197万吨。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㈤着力抓民生、办实事,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五年来,投入财政资金19.09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办理实事50件97项。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7140人、失业保险参保10423人、医疗保险参保16942人,分别是2006年的2.8倍、1.6倍、3.1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9983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2.9万人、培训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6万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0.8万人,完成19个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建成政府廉租房1.5万平方米、300套,将662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纳入廉租房、廉租补贴保障范围,新开工建设乡镇、企业廉租房12.54万平方米,公租房10万平方米。实施城乡低保动态化管理,投入低保资金1906万元,保障城市低保11.4万人(次)、农村低保9.4万人(次)。全面加大社会救助,共投入资金204万元,救助800人(次)。认真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90件,结案率达100%。不断强化劳动监察,追缴拖欠工资2710余万元,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扎实创建平安白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平安包保”、“百千万工程”⑸、“5689计划”⑹专项行动,财政补贴290万元安装682个单元防盗门、21720户“平安E家”和移动报警电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法制建设全面加强,顺利通过“五五普法”依法治区验收。教育“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完成,“双高普九”有序实施,创建2所省级示范幼儿园,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14406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两基’⑺工作先进县”。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改扩建4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2家市级示范性乡(镇)卫生院。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和艾滋病、结核病、地氟病等疾病。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从2006年的10.1‰下降到7.46‰,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被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加强文化建设,继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大力开展劳动和谐关系创建,景宏工业园获得“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称号。统计、民宗、档案、粮食、体育、侨务、对台、人防、国教、气象、残联、关工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一批基层单位获得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深入
本文标题:白云区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1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