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强健的金融体系对于稳定投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是不可缺少的基石。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增加贫困人口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从而直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整顿使商业化的金融机构逐渐退出了“规模不经济”的农业信用领域,造成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长期与农户金融需求相脱节的状况。因此,研究农户的金融需求以及农村现有的金融供给状况,特别是非正规金融的状况,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属于微观研究,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一个具体社区中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供给状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以此探究在农村社区中,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两者对农村社区的生产、农户生计发展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实证研究与以角色为导向(Action-orientedApproach)的发展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案描述来论述。资料的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农村评估(Po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采用的是偶遇抽样法,按照1:3的比例抽取了64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2份。全部问卷都是通过访谈的形式完成的。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社区--宝石村位于河北省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土地贫瘠,信息闭塞,属于相对贫困地区。由于连年干旱,这里的村民每年收获的粮食仅够自家消费,没有任何剩余,有时甚至还要购买商品粮作为补充。农业生产因生产条件差而严重受限,这迫使村民积极寻求非农就业途径,他们或者在本村的矿石开采场上班,或者外出到周边的大中城市打工,绝大多数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有限。资金对于这个社区是一项稀缺的资源,农户的金融活动发生得相当频繁。宝石村农户所面对的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是乡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这家信用社成立于1953年,目前主管3个乡20个行政村的储蓄和贷款业务,在宝石村设有一个信贷站。一、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家庭承包经营制推行以来,农户成为了独立的财产所有者和生产经营者。他们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独立的生产实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元;既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又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对象。在宝石村,农户的金融需求非常强烈,62户接受问卷调查的农户中有42户认为当前阻碍家庭生产、生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57户表示在最近3年里(2001--2003年)遇到过资金上的困难。表1是对农户遇到的资金困难类型的调查结果。通过表1,不难发现,宝石村农户的金融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金融需求相当分散,农户在许多方面都会遇到资金困难。②消费性金融需求强烈。在资金困难类型中以家庭开支最多,这样的农户有38户,占总户数的66.7%。当农户遇到修建房屋、大病医疗和子女上学这些重大消费事件时,自有资金往往难以应付。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出现了非农业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有12户在这一方面遇到过资金困难,占总户数的21.0%,其中,又以购置农用运输车的资金需求最为强烈。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对矿产品运输的需求强烈。④在农业生产方面遇到资金困难的农户数量很少,只有1户,这与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缺乏种地积极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二、正规金融供给状况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强烈而又是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宝石村农户能够进入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社的作用应该是明显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有36户表示,最近3年从未去信用社申请过贷款,占调查样本的58%。为什么这些有着强烈资金融入需求的农户不选择向信用社申请贷款呢?表2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户对信用社的贷款业务表现出不认可,他们认为贷款程序中存在许多阻碍因素。首先,信用社没有充足的贷款额度,贷款申请往往会因此而被驳回。其次,信用社对贷款要求抵押,抵押品一般是与贷款额度相等的存折,一旦贷款人没有按时归还贷款,存折上的存款就会被冻结。这对于许多农户来说是苛刻的条件,因为他们去信用社贷款,就说明他们的自有资金不足以应付所需的开支,这时要求他们提供存折作为抵押是不现实的。有的农户迫于无奈,会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借来别人的存折作为抵押,但这样一来,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又间接地转化成为一种非正规金融。最后,对担保的要求、借贷资金暗箱操作、对贷款额度的限制以及繁琐的手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去信用社申请贷款的积极性。普通农户对从信用社争取贷款所持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极不充分,农村信用社这个昔日被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合作金融组织呈现出渐渐疏远农户的趋向。上面只是从农户的感受角度出发所做的一种解释。为了更全面地解析正规金融在宝石村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对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成功的和失败的农户群体的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6户在2001--2003年的3年时间里去信用社申请过贷款,其中,有17户的申请被批准,9户的申请被驳回。这些农户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4。从表3可以看出,申请贷款成功的农户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①相对富裕。通过农户贫富排序方法,全村的农户按照贫富状况可分成9个等级,获得贷款的农户的平均贫富等级值为3.9,即处于3等至4等之间,是村里的中上等水平。这些农户大多数是兼业户,他们或者从事运输业或建筑业,或者经商,或者创办企业,或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均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收入。对于贫困的宝石村的农户,非农就业是提升家庭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②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处于网络或者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用稀有资源的能力”(李惠斌、杨雪冬,2000),也就是个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社会信任与组织等方面的资源。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及其家庭生计的重要资源,通过社会资本的运用,个体可以获得某些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宝石村,信用社贷款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可以将其视为社区中相对稀缺的资源。为了获得这种稀缺资源,农户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各种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层次性,不同个体由于其所处的地位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所控制的社会资本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农户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对贷款成功的农户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发现这些农户大部分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他们或者和村中的信贷员具有比较紧密的关系,或者直接和乡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熟悉,或者有在易县金融部门工作的亲戚等,他们均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网络。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从信用社贷款成功的农户,这些贷款失败的农户在贫富等级上远远低于前者,他们的平均贫富等级为6.7,即处于6等和7等之间,是村中相对贫困的农户。这些农户没有或者很少有非农就业,他们的家庭生计完全依赖于土地,依赖于农业。另外,这些农户的人力资本普遍较低。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性能力,其衡量指标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而劳动力质量又包括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年龄、健康状况等)和智力素质(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经验等)。调查发现,贷款失败的农户或者是老人家庭,或者家中有残障成员,或者子女较多、子女年龄较小。由于短期内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的还款能力往往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怀疑。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性因素,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给宝石村的贷款资源流向了较为富裕并掌握着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而普通的农户,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户,则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由于贫困,他们没有能力与非贫困人口相抗衡,因此,也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三、非正规金融供给现状及原因分折(一)非正规金融现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现象,这一情况可以被概括为“金融二元性”。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者农户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郭沛,2004)。Chandavarkar(1985)指出,正规金融是一种倾向于城市的、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体系;而非正规金融,其本身就是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的,它适应于传统的、农村的、固有的经济模式。温铁军(2001)认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行为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难以进入商业化的正规金融,因此,小农经济天然、长期地与民间借贷相结合,而农村正规金融的退出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迅速分蘖。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目前,宝石村的正规金融供给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继续对社区中的非正规金融现状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以下特征:1.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农户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绝非偶然。从图1可以看出,在最近3年里(2001--2003年),有56个农户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过资金,其中,除13户只发生过一次资金融入行为外,其余43户均发生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资金融入行为。农户发生资金融入行为的次数集中在2--5次,然后,农户数随融资发生次数的增加而依次递减,有2户发生过10次以上的资金融入行为。另外,由图2可见,农户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金额并不小,只有3户的金额在1000元以下,13户的金额在1000--3000元之间,11户的金额在3000--5000元之间,10户的金额在5000--8000元之间;金额在8000--10000元间的农户数量有所下降,只有4户;但是,金额在10000元以上农户数量突增,共有15户。2.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际上的研究者普遍将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金融分为私人借贷、贷款经纪、储金会或地下银行等。所谓私人借贷,又被称为自由借贷,它是指在农村社区中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借贷活动。在宝石村,非正规金融以私人借贷为主要形式,农户普遍通过亲属、朋友或邻居等融入资金,借贷行为主要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由于地处深山区,当地的经济并不发达,经济决定金融,所以,宝石村并没有出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民间金融机构,例如金融服务社、基金会和合会等。通常,私人借贷又被分为赢利性借贷和互助性借贷两种。赢利性借贷一般利率很高,互助性借贷则没有或者只需要很少的利息,期限一般不定。根据调查,宝石村的私人借贷带有明显的互助性质,在所调查的280笔非正规金融活动中只有2笔是有息借贷,其余的278笔均为无息借贷。社区中的农户普遍认为,村里一般的借贷是不应该收取利息的。他们表示,同住在一个村子里,谁家都会遇到难处,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等到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利息的收取则会破坏这种互助氛围的形成。3.非正规金融的额度。调查发现,金额越小,借贷发生的频率越高;金额越大,借贷发生的频率越低(见表5)。非正规金融在金额上呈现出的这种左偏态的特征说明,小额借贷仍然是农户的主要需求。农户的经常性风险意味着交易次数较多,借款数额较小,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益是相悖的。零散的小额贷款只会加大正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并不能带来太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宝石村农户之间的私人借贷利用了长期累积而来的以亲情和友情为内容的“低廉”的“乡土信用”、非僵化的规章制度,既不会拒绝小额的贷款,也不会要求抵押和担保,手续简单,中间环节少,能更好地满足农户对融入资金数额的灵活性需要。4.非正规金融的用途。从表6可见,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的资金主要被用于生活性消费,其次是非农业生产性投资,而用于农业投入方面的借款则非常少。这与前面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分析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较之于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对借款方资金的用途不做过多要求,农户可以随意地支配借款,这样,资金能够用到他们最需要的地方,更好地满足其主要的资金融入需求。5.还款情况。还款是借贷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地归还借款可以加速贷款人的资金周转。从表7可以看出,宝石村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资金的频率虽然很高,但是还款并不及时,有的欠款甚至几年都不归还。农户的借款不能及时归还与其经济状
本文标题: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