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定稿
1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霍亚(西安锐驰电器有限公司,邮编:71006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刑事犯罪活动日益增多,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数量逐年上升,这已成为困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重大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从近年来生活典型案例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概述了促使青少年犯罪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归纳了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总结了一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给我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参考,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现状犯罪成因预防措施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至25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希望,青少年的培养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全球青少年犯罪剧增,已被国际社会列为继吸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变得空前复杂,内部矛盾日益突出,青少年犯罪也急剧增加,对社会秩序构成极大威胁,也给相关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伤痛。据官方资料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60年代不到30%,而90年来以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是犯罪动机还是犯罪形式抑或是犯罪手段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客观现象,找出其背后的成因和规律,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就变得非常有意义。本文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实例出发,通过数据分析,试图能找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规律,为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教育提供一定参考。案例1:2015年8月10日,北京朝阳警方接到中国传媒大学保卫部报警称校内学生周某某失踪。经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是其23岁的同学李某某,经询问,李某某对其于2015年8月9日对周某某强奸未遂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经调查,李某某杀人原因竟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发泄一下”。这说明李某某性格缺失,价值观扭曲。那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李某,他的这种性格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是怎样形成的呢?事后经其朋友回忆,李某某从小经常遭受父亲的家暴,有时候甚至被勒令彻夜在家门外罚站,正是不幸地童年,逐渐培养了李斯达的反社会人格。案例2:2013年2月19日,海淀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警称,2月17日晚,其在海淀区一酒吧内与李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宾馆内轮奸。接警后,分局立即开展工作,于2月20日,将涉案人员李某等五人抓获,该五人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该案经北京海定区法院审理,依法判决李某某五人不同年限的有期徒刑。经调查五人均是未成年人,其中李某某是我国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物质生活丰富,并在国外留过学,本案发生前几个月其才因无照驾驶撞人案件教养到期被解除教养,李某某屡次触犯刑法,可见其道德扭曲,是非观念错位,人格素质低下,再一次触发了自“我爸是李刚”后人们对富二代和官二代违法犯罪问题的不满。案例3:2012年5月的一天,常州一所高职学校小蒋等人应邀为另一高职学2校的学生王某教训同学高某。他们携带了砍刀、鱼叉等工具,提前悄悄地埋伏在学校门口。等到放学的高某一出现,他们就一拥而上,用砍刀、渔具拼命地向手无寸铁、毫无反抗能力的高某身上招呼,完全不理会高某的呼救和哀求。高某全身是伤,仅住院抢救就花了8万多元,而小蒋等人的战利品仅是几包香烟。经调查,小蒋等人还在附近网吧、KTV等地肆无忌惮的疯狂作案数起,很多人因此受伤。○11由此可见小蒋等人,无视法律致使他人身体伤残,性格极度扭曲,价值观念严重错位。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通过以上案例和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并且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这已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明显的特征:1、犯罪数量急剧上升,行为凶残,情节恶劣。据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01年上半年,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整个刑事案件的比例由0.55%上升至9.5%,犯罪人数比例由原来的0.4%上升至15.5%,两项统计分别增长17倍和38倍;全国方面,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虽然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例有所下降,但数量却未降低。目前,青少年刑事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强奸、抢劫、杀人4类重大刑事犯罪中,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刺激而走向极端,在犯罪中不计后果,导致重大、特大刑事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并且行为极其凶残,情节特别恶劣。如今年8月4日,贵州毕节两名留守的未成年人在家中被同族两名17岁和20岁男子强奸后残忍杀害,上文案例3中,高某仅住院抢救费用就花了8万多元。2、犯罪主体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明显呈现低龄化,平均犯罪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17-18岁提前了2-3岁,尤其是14-16岁青少年在青少年犯罪中比例逐年上升。据调查,近年来我国14-16岁青少年犯罪占整个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2012年甚至达到80%以上,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也在逐渐增多,12、13岁持刀伤人案件也时有出现。如2003年2月10日晚10点,海口市发生一起13名少年持刀抢劫案,主谋仅仅只有13岁。又如上文3个案例中,除案例1李某某成年外,其他都是未成年人。3、犯罪形式有组织化,团伙化。据公安部2012年公布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中团伙犯罪达到85%以上,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强奸和伤害等暴力犯罪中,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他们少则3至5人,多则十几人,以一定方式或社会联系为纽带,实施犯罪。据分析,青少年团伙犯罪之所以增多,是由于个体心理因素和力量上较差,团体犯罪既能弥补单体犯罪心理素质不佳的缺陷,又能克服犯罪主体力量的不足,所以,有组织化的团伙犯罪也便越来越多。如案例2和案例3的犯罪形式都是团伙犯罪。4、犯罪类型、犯罪人群集中化。犯罪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由于青少年的○1邵勇骏:《青少年违法犯罪经典案例》,参见《百度文库》网站“教育专区”栏:=o6lh38uOjJrRKjx6JaIXyw5OtDWKSBcDnZ0e2dzUNRsX94zC0R__Z5QjpXTzhIIBXjWSDcMbJoLnL84oCDRjmpaIgLLo66whmH6mOeqeSl7,2015年9月21日访问。3特殊性,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暴力、淫乱和毒品这四类犯罪,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6-17岁青少年罪犯中,85%涉嫌以上四类犯罪;在14-15岁青少年罪犯中,该比例更是高达92%。盗窃、抢劫、强奸以及伤害已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如上文3个案例犯罪类型,都属于这几种。据统计,在这些犯罪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子女、厌学辍学和无业青少年以及农村留守青少年发生犯罪的比例最大,一般情况下,他们脱离正常的人际社会关系,或性格扭曲、或文化程度不高、或缺乏关爱,在一定不良因素诱发影响下走向犯罪的道路。5、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高,反复性大。由于青少年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渐渐趋于成熟,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精力旺盛,自我意思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思想和情绪的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说干就干,说杀就杀,往往不计后果。目前从我国青少年犯罪动机和诱因来看,他们犯罪前往往没有事前预谋,突发性、盲目性比较大,有些根本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比如在实施某种行为时遇到一点意想不到的阻碍时,他们行为动机就会转变成犯罪动机,采用暴力来排除障碍,因一些很小的琐事就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问题青少年,他们回归社会后,由于他们思想不稳定,社会监督不足,在一定的因素诱发下,很容易再次犯罪,反复性比较大。6、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成人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利用高科技或以高科技产品为手段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在一些地方日益增多。除了传统计算机,近几年利用微信、微博及其他APP手机客户端为载体进行犯罪的也日渐增多,有的传播淫乱等非法信息,有的捏造谣言、设置陷阱进行诈骗,有的制造病毒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更有甚的非法攻击和入侵国防尖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如2006年与2007年交替之际,一名为“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迅速蔓延数百万台电脑,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和损失,2007年,21岁的病毒制造和传播者李俊被抓获并依法判刑。二、当前青少年犯罪主要成因犯罪的产生是犯罪者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既要从其心理和生理不成熟的特殊性入手,也要分析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个性形成及犯罪行为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加剧,各种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时期,虽然他们身心发育很快,但还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加上情绪和思想不稳定,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性也很大,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这时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从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走向犯罪的青少年,他们大都没有向上的生活目标,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在贪图享受和崇拜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驱使下,好逸恶劳,追求私欲,是诱发犯罪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一是青少年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包括身高、体重迅速的增加,心脏、肺、神经等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多能量的摄入不仅保障了青少年健康发育,也使青少年活动能量4增大,精力充沛,体能过剩,为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和便利条件。二是加上性的萌发和成熟,开始有了性的冲动,好奇心能动性明显增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兴奋,情绪也容易激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外界诱惑,缺乏自制力,随着社会上性刺激信息的剧增,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精力过剩的他们会通过网络或同伴传习一些不良的黄色文化,在大量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一旦欲望控制不住就会导致性犯罪,如案例2。心理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支配下,青少年强烈的旺盛需求和客观现实条件的不足,形成的矛盾日渐突出,如果不能正确调整控制,引导释放矛盾,势必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反社会的错误倾向,从而通过非法的手段满足其不正当需求,导致犯罪发生。二是随着年龄成长,独立意识增强,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再愿意接受大人的意见和约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尊心极其强烈,对于挫伤其自尊心的行为抵触情绪激烈,但由于年龄限制和社会阅历缺乏,认识能力相对滞后,往往无法正确辨别自己要求的合理性,独立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没有什么事是自己做不到的,加上缺乏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获取也变的更为容易,在对新奇事物目盲模仿中,在争强好胜心理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就走向犯罪的道路。2、家庭环境影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特殊的作用,青少年的社会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一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潜移默化造成危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当前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生活中没有参照物,只能把父母的言行当作自己的行为榜样。优势资源的激烈竞争,低分淘汰的体制下,最先为人师的家长,在教给孩子文明礼貌
本文标题: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