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5页浅析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一、糖尿病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世界各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上升,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IDI)2003年报告,全世界现有糖尿病(已经诊断)约1.94亿,到2025年将突破3.33亿。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200%比45%),21世纪糖尿病将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流行。二、糖尿病分类及发病机理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一)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人体胰腺中的胰岛素合成细胞(b细胞)被破坏就会引发型糖尿病。尽管此类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患者,但是它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此类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占总糖尿病病例的10%。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二)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三)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三、糖尿病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一)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第2页共5页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二)饥饿和多食: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三)手脚麻痹、发抖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一经发现就要去医院检查,不得拖延。糖尿病基本症状为三多一少。(一)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二)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三)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四)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四、糖尿病预防措施(一)控制体重:糖尿病和肥胖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发现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约为非肥胖者的3~5倍。肥胖会导致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进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因此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二)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合理进食,以维持正常生理需求,有利于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合理饮食,以维持血脂和血糖的稳定,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合理饮食,对胰岛功能的维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三)减少感染: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糖尿病,如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研究认为,病毒可进入胰腺B细胞内,可使部分B细胞坏死、溶解,有的病毒进入胰岛B细胞后长期滞留,使B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寿命缩短、数量减少,最终导致糖尿病;有的病毒进入胰岛B细胞后,干忧正常胰岛素的生成,合成异常的胰岛素,使胰岛素的生成减少而致糖尿病。病毒感染可致糖尿病须有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的参与才可发生。因此增强体质,可以提高自身的防御功能,减少感染,从而减少了糖尿病的发生。(四)慎重用药:一些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和类固醇药品可影响糖的代谢,从而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加强胰岛B细胞的负荷。非选择性的B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能使B细胞的分泌功能下降,长期应用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此服用上述药物时,要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五)避免紧张: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认为,伴随精神的紧张、心理的压力以及情绪的激动,会使交感神经过度紧张,儿茶酚胺及其他升血糖第3页共5页相关的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诱发糖尿病,所以要避免过度精神紧张以及长期的精神刺激。(六)减少烟酒:吸烟有害于身体健康,更不利于糖尿病的预防。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它可以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这是一种使血糖升高的物质,同时吸烟对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发生糖尿病血管病变的3大主要危险因素。饮酒对预防糖尿病也是有严重危害的,为了预防糖尿病发生,应适当限制饮酒。研究发现,酒精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糖类代谢而言,与机体的营养状况有关。营养状况佳者,饮酒可能使血糖升高;饥饿和营养不良者,饮酒无升血糖作用,甚至使血糖降低。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糖耐量降低、血糖控制不良和血脂上升,并可引起酒精性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摄人过量的酒精,可使肝脏负担加重。酒还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因此,应当把限酒或戒烟作为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七)防治高血压:研究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在高血压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主要由于高胰岛素血症可使水钠潴留,血容量加大,收缩压增高。而糖尿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当血管的顺应性降低时,血压会增高。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若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更容易发生心脑肾的并发症,甚至造成肢端坏疽、失明。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及早地防治高血压,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五、糖尿病保健食品选购要诀选购糖尿病保健品要三“看”二“忌”一“询问”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的同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服用糖尿病保健食品进行辅助治疗。但在选择时切记要三“看”二“忌”一“询问”。看标志:我国所有正规的保健品,不论是国外进口的还是国内生产的,都要求在包装醒目的位置印上“蓝帽子”看批准文号:经有关部门审批,获批准生产保健食品,包装上印有批准文号。看标签说明:标签说明应内容详细包括原料、成分、功效成分含量、保健作用、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忌重短期效果。询问:是指在选用保健品时,应先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作为药物的补充。六、结论公众对糖尿病认识差,防病意识差也是近年来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对糖尿病的介绍,希望读者对糖尿病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意识,运用科学的预防措施,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第4页共5页参考文献:蔡东联,耿珊珊,郑慧《糖尿病患者生活全程指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陈艳《新编糖尿病防治指南》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陈罡《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许樟荣《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选择》刊名《大众医学》2012年5月15页张频《手术治疗糖尿病地位确立》刊名《大众医学》2012年3月30页杨群姊《糖尿病保健食品选购要诀》刊名《大众医学》2012年4月17页第5页共5页
本文标题:浅析糖尿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