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浅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20世纪初,受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民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关键词:辛亥革命女性意识觉醒一.对传统贤妻良母式教育的超越:女性意识萌芽从民国元年开始,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新学校系统案止,这是中国近代女性意识觉醒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历时不长,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对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辛亥革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都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事,而这些事件都直接影响着中国近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近代贤妻良母观的提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贤妻良母观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适宜于作为女子教育的目的,并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许多人试图寻求对贤妻良母观的突破,中国近代贤妻良母观的论争开始兴起。但贤妻良母观毕竟在中国近代有很深厚的根基,辛亥革命前,培养贤妻良母是女子教育的最高追求。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他的“佐子相夫”的女子教育目的。认为兴女学的目的在于“庶他日为贤女、为贤妇、为贤母,三从四德,童而习之,久而化之……相子佐夫”。[1]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女德,历代崇重。凡为女、为妇、为母之道,征诸经典史册,先儒著述,历历可据。今教女子师范生,首宜注重于此。务时勉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总期不悖中国向来之礼教,与懿媺之风俗。其一切放纵自由之僻说(如不谨男女之辨,及自行择配,或为政治上集会演说等事)务须严切屏除,以维风化。”[2]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女-1-性。有人在报刊上撰文写道:“女子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为人妻母,为人妻母的责任,就是社会道德的根本任务。”文中还引用泰倍尔女士的观点,认为职业的生活对女子是不自然的,职业会压抑女子最高的天性。[3]认为做贤妻良母是女子最重要的责任,若女子舍家庭而进入社会,是对女子天职和女子身份的背弃。这些观点就成为当时社会女子教育观的主流导向。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人们对贤妻良母观的认识逐步加深,也认识到它并没有使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加以改变。事实上,在辛亥革民以前,就有极少部分女子接受了一定知识后,开始对命运抗争,追求男女平权、结婚自由之真理。这其中的变化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女子在学校获得了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具备先进的思想和足够的勇气来冲破封建文化中最禁锢女性思想、意志和自由部分,从而超越具有悠久历史的贤妻良母观,同时她们的这些变化在社会对女子的成见方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被推翻,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旧观念本身进行变革,力图通过推动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进一步减轻社会对女子的各种束缚。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对贤妻良母观的超越进一步促使人们对贤妻良母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提出“非专为做夫的良妻,子的贤母而生的,她有和男子同等的做人的目标,和担负社会改进的责任。”呼吁女子应不满足于做贤母、做良妻,而是要做社会独立的一分子。反对贤妻良母观的声音应时而发,对贤妻良母观进行最坚决、明确、系统的批判的第一人当属陈以益。她在1909年《女报》上发表了《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一文,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贤母良妻观与男尊女卑观没有本质的区别,认为贤母良妻“实则,男子之高等奴隶耳”。因此发出“呜呼!女子教育岂为男子而设耶”的感叹,并提出“苟欲去男尊女卑之谬说,则请取贤母良妻之主义并去之”。[4]民国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关于贤妻良母的论争日趋激烈。有人认为贤妻良母主义只不过是让女人终身成为社会附属的辅助品而已,世界上所有的职业和权力,女子都可以而且应该去一一追求和享受。高素素在《女子问题之大解决》中指出:“女子者国民之一,国家所有……非男子所私有,具完全人格者也,故所受教育方针,当为女子自身计,当为国家前途计,非以供男子私人之役使也。良妻贤母之说……不过造成一多知识之顺婢良仆,供男子之驱策耳。”[5]此时,人们对贤妻良母观的质-2-疑与批判主要集中在它没有使女子具备完全独立的人格。女子学校教育总是与新型女性的出现互相推进,一些先进的女子学校注重对女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倡导女性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养成不卑不亢温厚端庄的仪态,整洁仪容,爱美好善,体现人性的自尊自重。1918年,胡适在其《美国的妇人》一文中提出女子应自立,做个独立自由人的主张,虽未明确提出反对贤妻良母观,但与社会上对贤妻良母观的反对有相同之意。他认为女子除了做贤妻良母以外,还有许多社会事业可以做,女子教育应注重陶冶人格,使女子思想充分发达实现女子与男子一样,既然同为国民,就应该有同样的人格,应共同为国家社会的进步做贡献。这里既强调了女子应该做贤妻良母,也肯定了女子应该进入社会。人们对贤妻良母观的论争虽没有得出一个普遍认同的结论,但人们认为贤妻良母不再是女子教育的唯一目的,女性自身的觉醒意识逐步显现。二.女子学校制度及课程改革:女性价值凸显众所周知,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与女子学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分不开的,女子学校培养了一批知识女性。而知识女性的出现又对女子学校的不断变革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人们对贤妻良母观的不断超越,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人们对女子自身人格及社会价值的肯定反映到女子学校教育上就是重视办女子学校,男女同学,对女子学校制度及课程进行不断革新,使女子教育与时代主流相适应。女子教育中不断开放的学制、教学内容、教育宗旨等都促使女子逐渐树立自信。辛亥革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封建的旧思想被资产阶级新思想所取代,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极为重视女子教育问题,认为要建立共和国,实现男女平权,则需要从女子教育入手,当时甚至有人提出女子教育比男子教育更重要。孙中山先生曾多次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女子教育被忽略太久,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创办女子学校,尤其是女子师范学校,这就为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为更多现代知识女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民国成立后,女子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女子教育宗旨的确立,女子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女子教育形式的安排,女子教育内容的选择等诸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女子学校层次和形式方面,南京政府在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3-行办法》中明文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女子高小以上,可设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及女子高等师范,女子学校不另立系统。”[6]这就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原则。同时提高了女子学校的设学层次,延长了女子学校的设学年限。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宗旨也随着社会上对于女子价值定位不断提升以及女子才能的不断展现而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比如增加了对女子自立的要求及国家观念的教授,要求女子能够对国家与社会尽职责等,而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前面所介绍的关于贤母良妻观的论争中。《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使中国近代女子学校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学制规定除应设有普通学校外,还要设有各类职业学校。1913年,教育部曾公布“实业学校令”,其中提到“事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并要求“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这一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对女子职业教育的认可。以传授职业知识技能为主的女子职业学校不断涌现,例如南京出现的女子法政专门学校、女子工艺学校、女子法律学校等。[7]女子职业教育的出现,能够改变女子在社会资源占有中的弱势地位,有利于提高女子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提高女子的社会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学校重职业教育思想影响,女性日常活动范围扩大,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1911年,上海城东女学的毕业演说鼓励女生顺应世界潮流,从家庭走向社会“又况世运日新,思潮大变,此后之女子,因将由家庭的人物,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人物……诸君须知今日毕业之日,既加入社会事业之时”号召女性投入社会,谋求公共幸福[8]。在教学内容上,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学校之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校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修身要旨在养成道德上之思想情操,并勉以躬行实践,完具国民之品格。修身宜授以道德要领,渐及对国家社会家族之责任,兼授伦理学大要,尤宜注意本国道德之特色。”[9]女子学校不另设课程标准,但在具体安排上,各级学校可以有所增减,但总体上女子学校课程设置与男子学校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其中,对女子也同样教授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以科学知识驳斥封建愚昧无知,体现出女校注重科学知识传播,这有利于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女-4-性积极进取,融入社会。在修身方面,学校注重女子品德修养,当时很多女校批判“看轻女子”的陋习,一些学校虽有教授传统妇德的内容,但善于从旧典中赋予传统教材以新意,比如,把之前的旧教材看成是使女子依赖幼稚、卑屈于男子的罪魁祸首,这些女校注重以新型教科书宣扬符合时代需要的女德,倡导女性不仅要讲私德还要讲公德,促成了新型女性道德标准的形成。另外,在生活上,号召女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女生言行缜密,严于自律,勇于改过,及协作精神。教导女学生做事提前准备,遇事深思熟虑,切记粗心大意。在为人处事上,充分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社会交往中,要懂得协调相互间的行为和举止,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做到既要有进取心,又要知足常乐,多求学问事业,少贪生活享受。这些教导有利于培养女生的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树立事业心,实现从传统依赖向新式自立生活的转变在体育方面,女子学校中一样开展体育教学,强调运动强身健体的重要性,比如体操课,使身体各部平均发展,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兼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认为女子自觉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国家和子孙后代,也可以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女子弱不禁风的形象。另外,考虑到女子骨骼柔软,体质纤弱,女子中学中规定女子只修普通体操而免修兵式体操,这就从科学的角度考察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注重选择适宜女子的运动方式,意在养成女子健全之体格,有些女子学校还举行运动会,如1918年江苏省立各校在南京举行联合运动会,第一女子师范学生写出诗句“绿荫软处队成行,雾毂冰销别样妆。舞到散花人影乱,雷声劈拍入云狂。”“江南好,最好女儿兵,身手自进天下壮,舞腰不似掌中轻,巾帼亦千城”表达了她们的自豪、自信之情。[10]运动会不仅展示女子体育锻炼的成果,而且向社会宣传强身健体的观念,表明时人对女子的看法以及女子自信、自强、勇敢、顽强等精神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三.结语历史的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民国前后女性意识不断高涨,但之后也泛起复古思潮,为反对这种复古思潮,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高扬民主、科学大旗。历史又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僵化的旧文化必然被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新文化所取代。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社会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政治制度趋向-5-于追求民主,在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下,中国近代(20世纪初到20年代)女子各种权利不断扩大,其自身价值也被社会广泛认可,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知识女性在先进男性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视角来探讨有关女子的问题,成为女子颇具特色的女性观。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女子自身的觉悟程度都是影响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女性意识觉醒又主要表现在对女子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的观点上。在女子教育观上,知识女性把女学看作是强国之本,批判中国传统妇女只知追求梳妆,不思自立的陋习,认识到女子教育可以使女子从业自立,正如西方的男女平等和教育造就了职业女性一样,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和国力的强盛。同时,女子求学也可促进男女平等,改变女性地位,因此,先进的知识女性不遗余力地
本文标题:浅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