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矫正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
-1-矫正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摘要: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妨碍干扰了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常见最难消除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研究成果、理论著作,更新观念,补充理论知识,并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实践。通过调查、观察、辅导等手段,细致地分析现象、资料,研究成因、对策,落实策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结题报告就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预防及处理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六个步骤。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成因和应对策略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据有关资料反映,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借机违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明显增多。我们把这些行为称为“课堂不良行为”,同时,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为“问题学生”。我国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现阶段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有很大的普遍性,15%以上的初中学生有故意或无意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有的教师熟视无睹,有放任不管的倾向;有的不能恰当地应对,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体罚学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有其独特的群体性特征,其表现行式多样,如:上课睡觉、看课外不健康书籍、打牌赌博、传纸条早恋、梳妆打扮、玩游戏、顶撞老师等。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排除一切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干扰。因此,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进行研究,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是十分迫切的工作。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策略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初中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而且对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全面实施推进、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真正为科教兴国贡献一份力量。2、理论依据-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指出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属性。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出个体要成为真正的现代人,取决于其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在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2)、现代教育心理学关于不良行为心理研究领域的理论,对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心理特征、一般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冲动行为、家庭关系、伙伴交往三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形成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等系统方法也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的参照和方法的指导。(3)、生态式教育理论从生态学的视角对教育的现象加以研究,认为个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他人、群体发生关系,并构建一定的教育生态园,而生态园的形式又作用于每一个个体。因此,中学生课堂上形成不良行为的不良心理,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得到预防、控制和矫正。3、研究综述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课堂教育心理学》,就全面细致地阐释了课堂不良行为具体表现、成因等。我国学者孙熠明的《动机心理学》、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李志军等均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含义、表现、类型、产生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多数是针对城市中学生的,而专门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的研究很。本课题专门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课题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其产生根源进行行动研究,实证分析,提出预防和矫正课题不良行为的策略,从而构建新型课堂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本课题组认为,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能更好地探究其根源,寻求最佳管理策略,真正迎来课堂教学的春天。二、研究过程1、研究经过自本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便按照课题论证和课题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矫正农村初中学生课题不良行为的策略研究工作,主要经过和研究内容为:(1)、准备阶段从2007年3月到6月,我们先后组织学习了《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报告》、《农村初中感恩教育的整体推进研究》等8篇参考文献。并对孙熠明主编的《动机心理学》和网上发布的一些有关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研究,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他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经验和教训。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观摩分析,初-3-步掌握学生学习的现状和老师的的教学现状,为课题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根据研究目的需要,我们共同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了问卷560份,收回有效问卷50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6%。在进行详细的调查数据统计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存在课堂不良行为的比例较高,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多样,产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较复杂,这些课堂不良行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问题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见附件1、2)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制定出相关的策略,对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并边研究边修正矫正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3)、总结整理阶段2008年9月至10月,整合各课题成员在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为课题研究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1)、调查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2)、观察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矫正策略实施的情况。(3)、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实施中相关学生的表现和变化。(4)、个案研究法:主要研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实施后的成效。三、研究结果(一)、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1、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表现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品德性的扰乱行为和心理性的动作异常两个方面。(1)、品德性的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a、随便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无论是过去颁发的还是刚刚修订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讲话要注意场合,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根据调查统计,上课期间有随意说话行为的学生大约占班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崇尚自由主义,从来不顾课堂的教学和他人的感受,随时随地,想说就说。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不良行为。b、随意乱动,影响课堂教学。课堂上,他们任意拉动自己的桌椅,弄出很大的声音,波及周-4-围的同学。或者不经老师同意随意开关门窗,发出刺耳的响声。或者随意哼唱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影响老师的教学。c、顶撞老师,目无尊长。极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淡薄,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不但不做深刻的自我反省及时改正,反而公开顶撞老师,目无尊长。他们往往情绪激动,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课堂纠纷。这是最大、最严重的课堂不良行为,很可能在教学管理中留下后患。d、骚扰同学,故意捣乱。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不思进取,为了打发课堂上的无聊,不管别人是否在专心听讲、是否在认真思考问题、是否在专心致至地写作业,一会儿拉一下别人的衣服,一会儿踢一下别人的桌椅,一会儿扯一下别人的头发等等,搅得周围的同学不得安宁。这种行为影响了同学的学习之外,还破坏了同学间的团结,引发矛盾。e、损坏公物,扰乱公共秩序。有些问题学生利用课堂时间任意破坏公物。他们用小刀、不锈钢尺子、铁钉等一切能够利用的小工具,在课桌上、椅子上随意刻画、挖洞等,肆意破坏。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正常秩序,还让公共财产受到折损。(2)、心理性的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a、看课外书。这些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经常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里,如漫画、小说、杂志等。他们对其他学生的影响较小,但一旦他们的学习赶不上,就难免会引起其他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其他不良行为往往由此开始。b、听音乐。为了学好英语,很多学生都配了复读机、MP3等学习工具,有些学生就利用这些工具在课堂上听流行音乐。他们隐藏得很巧妙,很容易躲过老师的目光,结果上课不听,下课乱抄,成绩每况愈下。这种现象会影响班级的学习风气,是一种较大的学习隐患。c、精神亢奋或情绪低落。有的学生只能坚持听几分钟课,多数时间都表现出烦躁不安,东张西望,摇头晃脑等不良行为,似乎得了多动症,精神很亢奋。有的学生则情绪低落,不时地玩笔、摸指甲、发呆,思绪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这种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时更加困难,需要更多耐心。2、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在课堂上,问题学生常常表现出不良行为,有时表现良好的学生也会出现不良行为,因此,课堂不良行为的涉及面比较广,具有普遍性。这些不良行为可能是家庭不良行为和社会不良行为的延伸,可能是受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可能是不良的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而导致,也可能是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见附件3)(1)、教师的失策-5-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策直接相关,有些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还是教师的失策直接造成的。主要表现在:a、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了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如不少教师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在课堂上表现为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知识灌输,无休止地补课考试。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学习成了无边的苦海。这样,学生会因为不断地考试、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同学间激烈的竞争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厌学情绪、逆反行为、对抗行为就会随机而生了。b、教师缺乏恰当的管理也是引发学生产生课堂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管理责任心不强,组织教学的能力欠缺,只顾自己的教,不顾学生的学。对问题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课堂不能形成良好的气氛和活动环境。其次,教师对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反应过于敏锐,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恐惧,从而产生行为失常。(2)、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主观条件。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不良行为也因其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a、生理方面的障碍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如:学生视、听、说方面的障碍会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出现敏感、不专心、退缩、低沉、焦躁不安、自行其事等行为。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也会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神志恍惚等不良行为。b、焦虑、挫折和个性等心理因素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由于焦虑,学生往往会出现灰心丧气、顾虑重重、徘徊不定等退缩性不良行为。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导致说谎、公开顶撞、故意发泄等攻击性行为以及压抑、退缩、逃避等行为反应。个性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在课堂上的行为,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抑制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c、青春期的心理波动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初中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抽象思维和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行为受主观价值标准支配,有很大的片面性,行动随意性大,缺乏理智,易受诱惑。在不利的客观因素作用下,部分学生的行为就容易出现问题。(3)、环境的影响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除了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外,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勒温关于行为方面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a、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生活环境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地起作用,-6-而是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学生,常常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另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也有很大影响。不管是娇纵溺
本文标题:矫正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