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石城县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21日在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长钟炳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县人民政府自2003年换届以来,在中共石城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依靠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拼搏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过去的四年,是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壮大的四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7750万元,比2002年增长53.4%,人均生产总值4230元,比2002年增长47.4%。实现财政总收入8456万元,比2002年增加257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33万元,比2002年增加1105万元,增长23.4%;财政总支出29000万元,是2002年的2倍。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92万元,是2002年的1.5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比例由2002年的50.2:20.3:29.5调整为2006年的42.6:26.6:30.8;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9%,比重有所上升;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工商税收的比重提高到84.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种植烟叶4.1万亩,收购9.45万担,比2002年增加5400亩、增收1.19万担;白莲种植面积和单产分别是2002年的1.3倍和1.1倍;四年共开发脐橙1.4万亩;新开发油茶5000亩,改造3000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四年新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9家、专业大户326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7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累计私营企业188户,个体工商户5047户,上交税金比2002年增长80.7%。工业小区入驻企业3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过去的四年,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四年——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四年共引进项目351个,到位资金11.43亿元,年均增长29.3%;实际利用外资2433万美元,年均增长21.7%;出口创汇160万美元。——争资争项成效显著。四年共争取上级资金6.32亿元,年均增长18.4%,争取了财政转移支付和财力补助、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烟水工程、防洪工程、公路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十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81项;新组建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企业改制步伐明显加快,盘活存量资产8900多万元。过去的四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四年——城乡面貌得到改观。四年来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亿元。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县城3.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县城规划区27平方公里数字化地形测绘和38.5平方公里道路界址桩的建设;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及部分单位的搬迁,拉开了东城开发的框架;拓宽改造了清华大道、东城大道、琴江东路等九条主要街道,建设了赣江源金圣广场、东城汽车站、防洪堤A、C、D标段、县城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完成了西华路、琴江路、东华路等主干道的绿化亮化;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3.4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4.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4.1万人增加到5.89万人。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1120个村庄点的规划编制,共启动212个新村点的整治建设,完成改路302公里,改水工程54个、4.2万户农户受益,改厕3469座。——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四年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3亿元;成功争取到了济南至广州、泉州至南宁两条高速公路取道我县;实现206国道县城段改道东城,并开始拓宽改造;开工建设了赖坊至际头隘战备公路;建设农村公路359公里,先后完成了县城至高田、高田至木兰、屏山至大由等6条县乡主干道的改造,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砼)路;改造通村水泥路368.3公里,建成255.5公里,实现8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通水泥路率达59%。——电力通讯得到改变。顺利完成了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5215.9万元;启动了城网改造和“户户通电工程”。小水电建设取得成效,四年共新增装机容量4371千瓦。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100%的行政村通电话,互联网覆盖率达82%;新增移动、联通通信基站42个。过去的四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得到实惠明显增多的四年——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四年来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28项,申请专利11项。教育方面,顺利通过了省“两基”复查年检;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63.5%;共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4219人;顺利实施了小学学制“五改六”工作;四年累计筹集资金3693.8万元,新建改建校舍8.7万平方米。创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顺利通过省政府评审。疾病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成功防控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顺利完成了第二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县级体育馆,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二届老年人气排球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依法强化了土地管理;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了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圆满完成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工作,代表江西省顺利通过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检查验收并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及人防工作得到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蓬勃开展。监察、审计、物价、水文、气象、档案、防震减灾、农机推广、民族宗教、对台和外事侨务、县志、老龄、妇女儿童、残联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八荣八耻”学教活动,继续贯彻落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全县共有5315户农户被评为“文明信用户”,涌现出“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市级“文明村镇”7个,省级、市级文明单位23个。——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年人均减少43元;认真落实粮食直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项政策,农民每年人均受益68元;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低保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面启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享受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的人数增多;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参合率达到85%;四年来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91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78人。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6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1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20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比2002年增加1.31亿元,年均增长12.7%。过去的四年,是全县民主法制进程加快、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的四年——依法行政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四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9件、政协委员提案410件。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不作为追究制。严格执行《县政府工作规则》,基本实现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活动;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监察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深入推进和谐平安创建活动,2003年—2006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县;2006年被评为和谐平安县、基层创建优秀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全面提升“打、防、控”能力,社会治安良好。各位代表,四年来,石城的经济更加繁荣,石城的社会更加和谐,石城的人民更加安康!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政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持续努力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成绩载入史册,精彩献给未来!回顾四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四年的工作实践,科学判断时代发展的趋势,准确审视石城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可以清醒地作出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石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四年的辛勤努力,石城的经济发展已初步进入较快增长期。主要表现在:第一,发展速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5%,是九年来的最高增幅,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幅快4.5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实现两位数增长,收入增长11.3%,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幅快8.5个百分点,2007年将突破亿元大关;财政总支出增长32.2%,是历年最高增幅,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快12.1个百分点,支出绝对额排位从全市倒数第一上升了4位。开放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县实际利用外资首次完成市下达任务并突破千万美元大关。工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增加值增长24%,税收增长67.5%,工业提供的税收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并与历年相比实现翻番。第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76亿,增长12.4%,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快4.1个百分点。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争资争项的投入达2.14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其中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9440万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618万元,是2005年的7倍,达到历年最高水平,其中对工业贷款500万元,实现了多年来零的突破。通过市场运作,筹集上亿元资金,投入重点工程建设,极大的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三,社会建设与管理方式正逐渐转型。以发展社会事业和关注民生为重点,初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使城乡更加协调,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征地、拆迁工作探索出有益的经验,逐步向和谐征地、拆迁转型。实行了“网上信访”和个案督办等信访方式,建立健全了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完善了各项应急预案,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第四,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济南至广州、泉州至南宁两条高速公路石城段的开工建设,石城的区位优势必将凸现,“闽粤通衢”的优势将在未来几年重新展现。随着西部政策延伸县、省财政直管县政策的实施,上级对我县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发展的政策条件将更加宽松。随着瑞金作为赣州次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必将辐射和带动作为邻县的石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大发展。随着国家土地新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加速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石城作为闽东南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将率先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今后五年将是石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第二个判断:石城作为欠发达县份的落后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己和自己比,近年来我们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置身于全国、全省、全市范围内,我们作为欠发达县份的落后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省、市及兄弟县市的差距较大:从经济实力方面看:“十五”期间,我县GDP年平均增长6.0%,比省、市分别低5.6个和5.2个百分点。人均GDP3903元,比省、市平均水平分别少5536元和2227元。人均财政收入265元,比省、市平均水平分别少726元和308元,而且差距在逐渐拉大。从经济运行质量看:2006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6%,分别比省、市低4.6个和3.1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1.03%,比省、市分别低1.7个和4.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长缓慢,二产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普遍偏低。从发展方式看,我们半开放、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停留在小而全、自我发展的
本文标题:石城县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