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i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12051027XXX班XXX【摘要】长期以来,流动性不足问题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由流动性不足向流动性充足转变的过程中,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尽快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这一较强杀伤力的风险,通过各种方法来控制和制约风险因子的扩散,才能更好地实现金融行业的发展。本文结合《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所学以及前辈的一些学术观点加以总结,得出几条控制该风险的有效措施,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关键词】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一、流动性的涵义(一)国外学者的阐释关于“流动性”,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实际上,“流动性’’这一概念原本出现在三个领域中。其一,出现在货币理论中,即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概念,是指与生息资产“债券”相对应的无息资产“货币”;其二,出现在微观金融理论中,是指金融资产无损失变现的能力,在货币层次划分时也用到了这一概念;其三,则出现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中,一般的教科书都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定义为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即“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方面要求的能力”。对于流动性风险这一概念,巴塞尔委员会给出了一个一般的定义,即“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ii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策略,主要有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管理策略,以及后期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表内外统一管理策略,与之相对应的,先后产生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以及表内外统一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是在各个时期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二)国内学者的看法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受着流动性不足问题的困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又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加上最近由于宏观调控及之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又面临着短期流动性不足的压力。可以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是错综复杂,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国内并不缺乏。早期就有学者指出流动性和盈利牲的矛盾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并阐述了流动性缺口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流动性缺口的理论估算公式和经验估算公式。近几年来,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不甚明朗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流动性风险研究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自旷泛关注,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相继采用过资产管理策略、负债管理策略,但没有真正实施过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策略。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它不是一种流动性管理策略,而是一种总量、计划和规模管理策略。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开展过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应该说这与商业银行的性质是不相吻合的。(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另外,来源于居民家庭的源源不断的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在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iii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而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三)中央银行流动性监管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充分信息充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确保有效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统计制度和报表主要是时点或余额概念,而作为中央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基础必须是时期或流量概念。信息不充分大大限制了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能力,更不用说在出现支付问题时,中央银行能否达到准确区分商业银行是暂时的流动性不足还是清偿能力不足的理想境地。三、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信用将不再是商业银行信誉的支撑者,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以致倒闭将不再是神话。因此,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引起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革现行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比例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核心,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一)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的宣传教育,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时刻敲响风险的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危害甚大,银行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并聘请流动性经理,对流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管理。其行为指导准则是:第一,必须随时与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联系,确保流动性管理的优先性和明确的目标;第二,必须跟踪银行内所有资金使用部门和筹集部门的活动,并协调这些部门与流动性管理部门的活动;第三,必须连续分析银行的流动性需要和流动性供给,以避免流动性头寸过量或不足。(三)加快货币市场发展,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iv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变卖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盈利,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市场环境。首先要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增加国债品种和数量,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为银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其次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在条件成熟时,还可允许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四)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要搞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然后在流动性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应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的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其次,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避险能力,对可能发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动性风险,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都要有完善的处置预案,一旦在某个部位出险风险,各级行应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参考文献:1、《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三版)》:庄毓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杨有振,中国金融出版社3、《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童频,丁之锁
本文标题: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1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