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社区型银行的制度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区型银行的制度分析姓名:赵革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王爱俭20080501中国社区型银行的制度分析作者:赵革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钱水土.李国文.QianShui-tu.LiGuo-wen社区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社区银行经营机制灵活,能有效地解决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优化银行体系结构和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因此,发展社区银行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界定社区银行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就其发展思路提出相关建议.2.期刊论文张颖.翟琼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发展社区银行的新思考-现代商业2008,(9)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结果认为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改善重庆二元金融结构、能够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需要和改善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并提出重庆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选择及相关建议.3.学位论文王修华我国二元经济转换中的金融结构研究2008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相并存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二元经济结构顺利转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结构的变化必然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产生影响。然而既有的金融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金融结构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瓶颈性”因素,完善金融结构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金融结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结构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内在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其内在逻辑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影响金融系统各项功能的发挥,金融功能的发挥与提升通过作用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金融资源在两部门之间的配置三个方面,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在此基础上,拓展了“金融中介两部门模型”,进一步从数理上阐释金融结构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基于我国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现实背景,从空间层面与产业部门层面对金融结构进行了分析。就金融空间配置结构而言,本文建立了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分析框架。空问差异是金融空间配置结构的静态分析,着眼于金融空间配置结构的分布状态;空间过程旨在描绘金融空间配置结构的动态演进;空间的相互作用则强调金融空间配置结构的协调和优化。依次来看,我国金融空间配置结构分布状态是过度非均衡的;金融空间配置结构演进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与理论分析迥异的特征;金融空间配置结构是不协调的。金融空间配置结构与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这种不合理、不协调的金融空间配置结构使得金融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低下,对地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产生了负面影响。就金融产业配置结构而言,两部门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具体表现在:非农业部门金融资源配置获得倾斜支持,而农业部门金融资源配置不足且缺乏效率。在影响金融产业配置结构的因素中,政府行为起到了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加强,发展战略的影响由强减弱,产业特征和金融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金融产业配置结构与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不合理的金融产业配置结构使得金融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金融资源产业配置效率低下,对部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看,当前问题的关键主要是由于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排斥。要加快促进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就必须在注重金融总量扩张的同时,完善金融空间配置结构与产业配置结构,实现金融资源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置。在完善金融空间配置结构的思路上,要合理定位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完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和区域资本市场体系,设立区域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适度倾斜的差异化金融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在完善金融产业配置结构的思路上,要建立覆盖城乡的普惠性社区银行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部门实行金融约束政策,农业金融机构走外生性供给与内生性发育并重的发展路径;完善金融支持农业部门的调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4.期刊论文韩晶.宋瑞敏社区银行在县域金融改革中的发展-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5)县域旅游经济、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社区银行的支持.社区银行具有广大的融资市场,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资金运行的虹吸现象,填补因为大型银行的战略调整所出现的金融服务真空,推动金融结构的顺利转换,发展前景看好,生存空间广阔.可以认为,建立社区银行是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5.学位论文谢鹏程重庆市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问题研究2009本文对重庆市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1.主要结论①金融发展较快,但金融结构还不合理。总体上,重庆金融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如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金融相关比率(FIR)2006年达到2.90。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庆市地方金融类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欠发达;保险类机构呈现市场集中度过高;证券类机构也有所发展,期货公司较少;其他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也有所发展,但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尚属空白。②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的特点是:一是呈扩大状趋势,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方面,城市居民在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方面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在经营性收入方面则是高于城市居民;三是重庆三大区域城乡收入存在差异。③整体上,农村经济发展获取金融支持不足。研究发现,重庆市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取金融支持不足。乡镇企业虽然发展迅猛,但获取贷款额增长缓慢。④实证显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两个变量正相关且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重庆金融发展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存在格兰杰原因。另外,重庆金融中介效率和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经济证券化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这表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差距。2.政策建议①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此,对于现有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更是要发挥核心作用。市政府可以对上述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方向进行政策性引导,鼓励其支农力度。②市政府应建立一些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为此,市政府可以鼓励并大力发展一些银行机构,如社区银行,城乡统筹发展银行等。这类金融机构一定要强调支农发展,同时,须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③市属各级政府应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比例。目前,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很大,表现为市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较少。为此,市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力度。④市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农村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可以创新一些旨在分散农业经营风险的险种,针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险,养老险等;从而更多的城乡居民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关键词:重庆市,金融发展,收入差距6.期刊论文彭路.PENGLu社区银行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3)美国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农业、个人提供了高比例的融资服务,对拉动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部门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在实施以和谐为重点的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时期,为解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金融结构的二元性,应把社区银行作为县域发展极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撑,求得社区银行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7.学位论文张震东亚金融系统演化研究——兼论中国金融制度转型中的若干问题2005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经济领域的全球体制趋同正在发生,在金融系统的演化上则显现出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占据优势的局面正在逐步出现,尽管在学术研究上,对于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和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的优劣并无定论。而在东亚区域内,除了日本和当时实施着严格资本管制的中国之外,其他国家都经历了东亚金融危机的洗礼,所以危机过后各国都面I临着一个金融系统重构的问题。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东亚国家要使它们的金融系统走出困境,发展金融市场是其唯一的途径。现实中东亚金融系统的演化似乎并没有完全遵循那些学者的论断。遭受危机的国家被动地进行了金融制度改革,没有遭受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和日本则在主动地进行金融制度改革,不过改革没有改变银行在大多数国家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其金融制度的改革也具有转型的特征。由此在东亚金融系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制度如何转型便成为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展开的,共分为8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界定了金融制度、金融系统、系统演化与制度转型等基本概念,并分析了基本概念的相互关系,在东亚金融系统概念界定中结合研究背景提出了写作目的,而后对于既有理论作了简要的评论,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最后分析了本文创新、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第二章为文献回顾:理论综述与最新进展,从早期的理论研究到金融结构论,到金融系统的宏观研究理论(麦金农一肖学派及其拓展和金融约束论),再到内生金融增长理论与金融服务论,最后到法与金融系统的理论,进行了全面地回顾和总结,并努力把它们统一到一个框架之下,还对于理论的局限作了归纳和评价。第三章为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演化规律,全面介绍了金融系统所具有的投融资、流动性保障、风险分散、价格发现、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六大功能,通过简单的市场融资效率与银行融资效率比较模型推导和建立在美日两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的计量分析(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总结了金融系统演化的一般规律,发现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金融系统的确有逐渐向市场主导型演化的趋向;而金融系统向市场主导型演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同国家是有所不同的,传统的市场主导型国家作用效果更强,正在转型的国家作用效果要弱化;尔后对于计量结果的背后原因进行了解释,指出社会主体投资者的行为偏好差异是导致金融系统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东亚金融系统演化将主要是银行主导型模式下的内部演化。第四章为“主动型危机”下的日本金融改革,对于日本金融制度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和日本金融制度改革的过程作了全面地回顾和总结,指出日本金融制度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与日本经济发展相结合而导致的产物,而主银行制度仍是日本金融制度的根本,其未来发展趋向目前依然尚不明朗;同时其改革经历了由渐进式改革到激进式改革的过程,尽管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和政府决策的迟缓,改革的预期效果最初没有达到,不过在突破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的条件下,通过法制先行,市场救治与政府救治相结合,在2005年3月实现了降低银行不良债权的预期目标;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其金融系统的结构变化不大,银行依旧是日本金融系统的核心。第五章为两难选择的韩国金融改革,全面回顾了韩国金融制度的成因和特征,结合改革历程和起伏分析了危机后韩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官制金融改革模式是韩国政府在考虑自身国情和经济特征条件下对于金融改革所做出的合适选择,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会面临推进改革和保护财阀大企业集团的两难抉择:分析表明银行中介依旧居于韩国金融系统的主导地位。第六章为中国金融制度转型的逻辑演绎,日韩两国金融改革的规律为研究中国金融制度转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即银行改革是制度转型的重心。结合中国金融系统的现实态势,对比日本、韩国金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将是与激进式改革有机结合但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模式,构造模型模拟了中国银行系统的改革历程,演绎出中国金融制度转型的创新主体设计,指出中国金融制度转型的逻辑在于分权、法治和宪政。第七章为中国金融制度转型中的内外开放均衡问题,运用经典种群竞争
本文标题:中国社区型银行的制度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