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风险扩散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融风险扩散的机理及应用研究姓名:陈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系统工程指导教师:叶厚元20091101金融风险扩散的机理及应用研究作者:陈黎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曹斌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模式选择研究2006本文对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比较了中外理论界对于交易费用问题的争论。第二部分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了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缺陷,介绍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税的征收情况。第三部分研究历次印花税的调整效应,实证研究印花税调整对股价指数,波动性,交易量和换手率,税收收入的影响。采取的方法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事件研究。第四部分提出了对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结论和建议。2.学位论文熊伟我国证券交易营业部分布与调整研究1998该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评判交易营业部在中国的特殊作用及所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对中国证券交易营业部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中国证券交易营业部的总量、结构与地区分布及其所经营的业务、中国不同地区的证券交易营业部与投资者需求之间的对应情况进行详细的实证考察;最后一部分根据对证券交易营业部的作用、问题、地区分布、经营状况的实证分析,阐述调整中国证券交易营业部的必要性、调整的思路.3.会议论文安实.王磊.黄鹤基于延迟信息的正反馈交易者行为研究2007证券价格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或框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证券价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会导致正反馈交易。正反馈交易是一种短期投机行为,正反馈交易者在资产价格上升的时候买入,在价格下降的时候卖出。这种短线投机现象将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正反馈交易者的行为特点和控制手段就有极强现实意义。本文在考虑了投资成本和信息到达率对套利者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后,建立了价格反应模型,从数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正反馈交易者产生的原因及行为特点。最后就如何引导和控制短期投机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4.学位论文韩松证券交易系统大集中后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研究2007随着证券集中交易系统在我国的迅猛发展,证券公司计算机系统及网络渐趋复杂。由此,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证券黑客”、“网络瘫痪”、“传输中断”、“交易故障”一直困扰着证券公司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败坏了证券公司的形象。证券交易系统大集中后的信息安全问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本文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以证券交易系统大集中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为背景开展研究和设计工作。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提出了大集中后证券公司信息安全面临的四个技术难点。通过对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现状进行介绍,结合证券公司大集中后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总结出证券交易系统大集中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方法。确定证券公司应建立以安全组织体系为核心、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安全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全面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保持三个体系稳定、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文章创新性的提出了证券公司大集中交易后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模型。针对大集中后证券公司信息安全面临的技术难点,分别从集中交易系统快速恢复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异地灾备技术以及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行情传输技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整个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全技术支撑。5.学位论文邓云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6本文对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论述了分散式交易系统存在的弊端以及集中式交易系统的技术优势;通过与传统B/S两层体系结构的比较,采用了基于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的B/S三层结构;在可操作性、扩展性、实时性等方面确立技术指标。其次,分析以服务处理中心为核心的软件拓扑结构与硬件拓扑结构,并根据功能将集中报盘交易系统划分为委托受理、辅助处理、报盘管理、外部连接和清算管理五个功能模块;针对报盘交易业务,分析E-R模型和数据模型,并在数据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冗余和水平分割策略优化数据库设计,使系统获得更高的实时性。6.学位论文张博美国证券交易场外市场分析及启示2002该文主要总结了美国场外市场的发展演变过程、发展演变的原因及特点;深入分析了美国场外市场的组织框架、交易机制和监管体系;论述了当今美国场外市场的自身效率及宏观经济的贡献及影响;最后文章落脚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试图从美国证券交易场外市场实践经验中得到某些对完善中国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的启发和借鉴.7.会议论文梁定邦资本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要素2001本文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内资本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资本市场。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资本的总规模已进入世界第六位。10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为拥有较雄厚资本量的资本市场。8.学位论文饶立新中国印花税研究2009中国印花税自1909年开征,至今已走过100年历程。但这个被中外赞誉的“良税”,其职能作用在当前发挥得却难如人意。进入新世纪以来,税收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连年增长20%以上的现实引发了各方对现行税制的反思,成为税制改革的动因。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初提出,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税制体系。而此时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税收收入增幅逐月下跌。如何完善税制,改善管理,发掘税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印花税作为地方主要税种之一,显然不能无动于衷。与此同时,印花税票作为税收文化的载体和实物体现,在大力倡导税收文化建设及公众印花税票收藏热兴起的背景下,也应该有所作为。印花税经民主讨论而产生,对税收民主的浪潮、和谐税收的建立、税种创立机制的设计是个很好的典范。在印花税开征100年之际,总结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研究如何有效发挥印花税职能作用,是个极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当前国内对印花税进行专题理论与实证研究尚属罕见。本文对印花税的基础理论、产生、演进、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期正本清源、发现规律、指导实践。中国本土印花税理论起源于清末印花税拟办(试办)的讨论和争议,其各种主张可归纳为:税权独立、借鉴国际经验、顺应国情、适度放权是开征的基本原则;税制从简、轻税重罚、维持总体税负、对产权转移及商事凭证征税是税制设计的基本理念;国家控管税票,先试行再推广,税率先定额后分级、检查先松后紧、依靠自觉贴花是推行的基本方法。开征印花税对监督百姓重约守信有“六益”,对遏制当时的税收征管流弊有“八利”,对便利征纳双方有“十便”;印花税具有辅助公证、监督社会诚信等8种功能;具有公证税、文化税、民主税等18种特性,其中公证的特性是印花税独特的魅力和成功推广的“密诀”。印花税票具有税收“名片”、税文化载体和税收宣传等8种功能。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现行印花税对税收收入的总量与增量的贡献偏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低;普通印花税由于税负太低而对经济与社会的调控作用很小。但印花税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有保留价值的税种。对印花税开征史研究发现:最先提议在中国开征印花税的是清朝“客卿”德益;印花税是中国仿行西洋税制的第一个且唯一试行过的税种,最早的印花税制是1902年12月的“印花税试办章程”,第一次开征印花税的时间是1909年。中国第一枚印花税票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华邮学和税票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留下多个难圆其说之处。其实,清末英国版印花税票草图印样的确存在,红印花“黑样”与“空白镂边的印花税票草图印样”是两个票样;“黑样”很可能就是邮票的试模票,由金登干于1896年1月31日寄出,赫德3月15日收悉。对印花税制历史演进的考察发现,历史上的印花税课税对象还包括人事证凭、特种商品、买契等,契税以贴用特别印花方法缴纳,已有寓契税于印花税的意向。税目最多时达76种,最少时为9种。分级定额税率最多时为7级,最高比例税率达到30%。实行过每件凭证所贴印花不得超过20元的最高限制。在清末民初,当事人对未贴印花税票的应税凭证可“拒收”或“退还”,法庭可“遇讼不理”,但补贴并接受处罚者除外。处罚方式实行过倍数罚(最高时可加罚300倍),也实行过金额罚(最高时可罚200元)。考察民国时期印花税管理,发现其一方面有许多有效措施,比如,开征初期将征管重心放在印花税票的推广和贴用上;在北京警察厅设立宣讲所,财政部派督察员宣讲印花税;对征税有功者授予奖章并劳绩金;检查和督查的重点在省会和税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印花税票改由邮局代售,县长兼办推销;制定专门的案件审委会简章。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失误,比如,政府经常以行政命令或比照引申的方法解释法律,扩大了征税范围;频繁变动税率和处罚标准,甚至视物价的变动每半年公布一次;战时将处罚作为敛财的手段;改变计税方法推算应纳印花税额;超出辖区折价兜售印花税票破坏属地征收。印花税票被各省区自行印制和销售、随公款拨付时搭配发放、用以冲抵军政费用、承包摊派、内部人员私印并以此抵押借款。由于前清和民国政府视印花税为敛财工具而忽视其辅助公证的功能,只重罚而不迎合与利用纳税人需要公证的心理,加上政府腐败无能、失信于民和上述失误,印花税由“良税”变成压迫人民的苛税就成为必然。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印花税的课征对象分3种形式,但大多数国家(地区)只对经济凭证征税,只有少数国家(地区)对人事证凭征税。中国大陆地区最初的证券交易是有“转让书据”的,也是对经济凭证课税。作为印花税课征对象的经济凭证可以分为3类,中国大陆地区有选择地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凭证征税。印花税的缴纳有3种:自行贴花、到税务部门或指定点盖戳、汇总填开完税凭证,中国大陆地区缺少“盖戳”的纳税方式。印花税的税率结构分为3类,中国大陆地区以单一比例税率为主、辅之以单一定额税率。无论是印花税名义税率还是实际税负,各国(地区)之间相差很大,而中国大陆地区都偏低。总体而言,各国(地区)印花税聚财能力与作用保持一致,聚财能力越强则聚财作用越大,中国大陆地区印花税聚财能力和聚财作用都偏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印花税聚财能力与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的相关度不高,与商业发达程度略呈正相关,与税制结构密切相关,提高印花税收入的着力点是改进印花税制。税收最优征收率的目标应该是在税收收入与征税成本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征收率。税收管理领域存在常量,它是以个体样本均值为中心值乘以相应管理目标心理系数得到的区间值而非精确值。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忽视常量而规则多变的问题,引发许多不良后果。对印花税而言,实际征管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并完成计划指标,指标是具体精确值,而征管领域很多目标值都是常量,用指标代替常量进行税务管理易造成征纳双方的对立,同时也易引发规则多变,推动征纳双方成本上升,降低税法公信力。因此,应研究确定印花税的管理常量,尤其是税收流失率或征收率这一核心常量。依据常量思维,探求印花税最优征收率的现实选择是,建立四大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的区域税收征管模式。鉴于印花税在中国的收入潜力,应将其培育成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之一。中短期而言,应完善现行税目,并开征人事证凭印花税,将契税并入印花税之中统一征收;长期来看,可改为对经济交易行为征税,修订并出台印花税法,规定不贴印花的应税凭证在法庭上应责令补贴否则“不理”。区别主体功能区域与税源大小配备征管资源,改善纳税服务,增加“盖戳”完税方式。现行印花税票存在选题与税收主题关联度低、发行渠道窄,专业性研究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其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应发掘与税收文化相关的独特选题;改进图案设计,合理安排票面值和印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委托邮局代售印花;成立税票专业学会,举办成果展览会与研讨会;借助国家财税博物馆之力收集保护印花税票。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dTi/Ti=—βd(lnCi)或者△Ti/Ti=—β△(lnCi),可定量分析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对证券市场换手率的影响程度。中国大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频繁,从短期看税收与税率基本呈现同向走势,但从中长期看,高税率并不一定带来高税收,低税率
本文标题:金融风险扩散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