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XXXXnew
1中国经济问题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主讲:徐宝林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联系电话:13606922448电子邮箱:blxu@xmu.edu.cn2主要阅读文献李扬等(2009):新中国金融6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王广谦等(2008):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李扬、王国刚等(2008):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吴晓灵主编(2008):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胡汝银主笔(2008):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2002):金融系统演变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徐洪才(2009):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机械工业出版社江曙霞等(2007):中国金融制度供给,中国金融出版社郑振龙、陈国进等(2009):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3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起点4(一)历史上的中国金融发展中国历史上以银钱业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向现代金融(银行)业的转变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很多,在转变之后也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之路。大约在4000年前,货币开始出现,并形成了灿烂的古代货币文化。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信用和信用机构。在13-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几百年间,中国的经济社会仍然在强大的封建政权控制之下。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业仍延续此前几千年的惯性发展模式。5货币制度方面:从早期的贝币、布币、刀币、到秦代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以及到明代中叶逐渐过渡到以银两、制钱为主。此间也有多次的纸币发行,但总体上还处于币材、币种的变化时代,而且是多种货币并存,最后是以低值铸币为主要通货。信用机构及业务:以经营抵押放款的质库(当铺)为主,客户借用钱款主要是用于周转生活困难,与生产关联不大。同时,钱庄(钱铺、银号、账局)和票号逐步发展起来,业务范围除钱币兑换外,还涉及保管现银、鉴定银两、存贷款总体上看,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当时的货币制度是银两、制钱并存,且二者比价经常变化。信用机构是以钱庄、票号为主,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银行。61、1840—1911年的中国金融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并逐渐控制中国金融最先进入银行: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OrientelBank)在香港设立分行,在广州设立分理处,之后,其分支机构扩展到福州、厦门、天津、澳门等地,1892年倒闭清算在汇丰银行(1864年成立于香港,1986.5上海分行)成立之前,丽如银行在远东的地位被形容为“几乎像英格兰银行在英国的地位”。期间,外国在中国设立营业机构的银行约40多家,到清代结束时,继续营业的有11家:有利、麦加利、汇丰、德华、横滨正金、华俄道胜、东方汇理、花旗、华比、荷兰和台湾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和银号也取得相对快速发展7中国近代银行产生清政府设立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光绪年间,盛宣怀),最先发行银行券的银行。1905和1908年,又先后成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官商合办的地方性银行:直隶省银行1902,浚川源银行1906,浙江银行1909,福建银行1911.纯粹的私人银行:信诚银行1906,浙江兴业银行1907,四明商业银行1908等从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到1911年止,中国开办过的银行总计20家。这是中国近代银行兴办的第一次高潮。82、1912—1927年中国金融:动荡中的快速发展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间,外国银行组织了多次银团贷款,并以此支配了中国关税的存管权,外国银行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一战后,外国银行对中国金融的控制相对放松,一些外国银行撤出,但同时日本和美国乘机扩大了势力1916-1917,日本的住友、三井、三菱等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在东北地区设立更多的中小银行1916年在中国的日本银行达27家(包括总、分行)1925年增加到55家中国自身的银行,发展迅速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业务量快速增长民族资本商业银行出现第二次高潮1912年新成立14家,1913年又成立11家,1919-1921年的7年间,全国新设银行达124家。9还兴办了一些省银行、信托公司、储蓄会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其中保险公司发展最快中国人自办的保险公司始于1876年的保险招商局和1886年仁和与济和保险公司到1917年,累计设立的保险公司已有27家。1917年后,又有中华保险、中央信托公司保险部、永宁、公安等13家保险公司成立。证券交易所的创建和金融市场的开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后来才有华商股票,债券也是一样证券交易所也是先由外商建立,后由华商建立1891年外商证券经纪人组建了“上海股份公所”,1904年改组为“上海众业公所”,在香港注册。1918年3月,在华日商举办了“日商取引所”。中国自己举办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于1918年6月正式开业,1920、1921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立。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改变了股票债券转让在茶会自发进行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103、1928—1948年的中国金融:快速发展中走向垄断金融机构(四行二局一库)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直接控制的中央银行,作为特权银行后,1935年又增资成为全国资本最大的银行1935年,修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章程完全控制这两大银行。同年,又在豫卾皖赣四省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政府控制的中国农民银行,成为垄断广大农村金融的大银行同年,成立中央信托局,垄断了信托业务;成立邮政储金汇业局,把具有庞大分支机构业务广泛的邮政储蓄纳入垄断体系1946年,国民政府又成立了中央合作金库11金融制度上1933年“废两改元”,这是中国货币制度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统一货币发行奠定了基础1935年币制改革,成立法币集团。法币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的历史性进步1938年开始对外汇实行统制,减少了外国银行的活动1939年成立“四联总处”,加强对其控制的四大银行的业务协调1940-1942年分布“非常时期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和对钱庄的限制措施,进一步控制了非垄断金融机构的发展外商银行的业务逐渐减少。除日本在东北占领区之外,新设银行已明显减少,调整、合并、撤出的银行较多。1941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美英荷比等国的银行被日本接管清理。二战后,这四国银行复业,战败的日、德银行退出中国到1946年底,以“四行二局一库”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银行的存款达到54,881亿元,占比高达91.7%,贷款比重从1936年的51%,到1947年6月的93.3%,民族资本银行的存款比重降到8.3%,贷款比重更是降到6.7%12(二)新中国计划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949-1978的中国经济是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的。作为该经济体系的有机部分的中国金融业,其主要任务就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配置机制的需要,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13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1949-1952)国民经济整体上处于恢复阶段。在金融方面的重要工作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建立新中国的金融体系1948.12.1,在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当日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边接管,边建行”通过逐步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建立起了独立和统一的货币制度同时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业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14改组接管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以及国民政府的省市银行全部并入人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私股权益被保留,官股没收,分别成为人行领导下的专门经营外汇和工矿交通事业长期信用业务的专业银行在华的外国银行继续营业须服从政府(中国银行)管理1952年后,多数外国银行退出中国,继续营业的只有汇丰和渣打(麦加利)两家英商银行1952年,对私营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办理私营工商业存贷款业务的专业银行15同时,又对新建立的金融体系进行了调整中国银行从独立经营改变与人行的国外业务局合署办公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由财政部领导撤消了农业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中华合作联合总社划归人行领导1949-1950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总管理处均由上海迁入北京集中管理外汇建立外汇指定银行的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供汇和结汇制度独立的人民币制度、统一的金融机构体系和严格管理的外汇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162、“一五”时期高度集中(“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时期围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服务于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需要,金融业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管理体制17在金融机构方面,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开始建立1954年10月,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立人行设立农村金融管理局,管理全国农村金融业务1955年成立的中国农业银行,1957年8月撤消,经办的农贷业务转交人行统一负责办理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的发展,到1956年全国有农村信用合作社10.3万个,全国97.5%的乡建立了信用社,基本实现农村信用合作化将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人行体系另外,1954.6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人行的区行也随之撤销,形成了人总行对全国金融活动的统一、垂直、集中管理和领导的体制至此,中国“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已初步形成18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核心:“统存统贷”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存款往上交,贷款看指标”全国由上到下,所有的信贷资金不论是来源或用途,完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存统贷下管理;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上缴总行统一使用。银行的各种贷款则由总行按核定的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各级银行在其指标内发放贷款。国家还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由人总行制定,报国务院审批后执行)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制度(统收统支,以收定支,不准买卖外汇)193、“大跃进”及其后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1958-1965)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跃进”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金融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人总行在此期间下放了信贷管理权实行“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的管理方法,削弱了人行的管控,致使出现了信用膨胀;盲目变革金融规章制度,造成一些金融秩序的混乱改国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为财政拨款,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体制提供停止办理国内保险业务撤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撤撤并并。20在1963-1965年的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且重新重视银行的作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变信贷管理体制的通知》等,对银行信贷管理作了若干具体的规定。金融管理体制又重新恢复到过去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214、文革时期金融体制的混乱1966.5-1976.10,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其对金融体制的冲击和破坏十分严重。金融机构受到冲击,不少银行补合并,保险业也逐步消失,保险机构名存实亡放松金融管理,银行贷款发放失去控制且挪用严重,货币发行过多,储蓄、国外保险业务和侨汇业务等金融业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一时期的金融体制处于无序的变革之中。1969年国务院所属各部、委、行、局精简合并,人总行并入财政部合署办公,直到1978年1月。其分支机构也并入地方财政系统,使集中统一的金融体系解体。1970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并入人行,被第二次撤消。1972.4该行又被第三次恢复成立,但仍旧隶属于财政部财政部承担了大量本该由银行承担的信贷任务。人总行的各职能司局被撤并,中保留政工和业务两个大组,银行指挥体制严重消弱。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撤撤并
本文标题: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XXXX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