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A.)。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张闻天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C.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经验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3、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是(D)。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三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二大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A)。A.坚持执政为民B.与时俱进C.坚持党的先进性D.科学发展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C.)。A.协调发展B.把社会生产力发展放第一位C.统筹兼顾D.改善人民生活6、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A.根本上不能统一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两者不相关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A.实事求是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科学发展观8、党的十七大指出(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A.团结群众B.解放思想C.统一战线D.党的建设9、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B.)。A.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矛盾的普遍性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0、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的阶级状况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1、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思想的是(C.)A.党的一大B.党的二大C.党的三大D.党的四大12、不属于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的是(C.)。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本主义1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的完整表述是在(C.)中。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共同纲领》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论十大关系》14、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全国大陆的统一D.土地改革的完成15、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一体两翼”其中“主体”指的是(D)。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对手工业的改造C.对个体农业改造D.社会主义工业化16、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所坚持的方针是(D)。A.互助合作B.典型示范C.自愿互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7、下列中不属于“四马分肥”中的一“马”的是(B)。A.资方红利B.个人福利费C.企业公积金D.个人所得税18、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于(A.)A.1954年B.1949年C.1955年D.1956年19、属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是(B)。A.委托加工B.公私合营C.计划订货D.统购包销20、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A.)。A.陈云B.周恩来C.邓小平D.邓子恢21.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在(D.)年A.1981B.1978C.1995D.199222.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的领导人是(A.)A.周恩来B.邓小平C.毛泽东D.江泽民23.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的是(D.)。A.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三大24.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B.)。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C.坚持思想基本原则D.发展爱国统一战线25.1964年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其中不包括(D.)。A.农业现代化B.工业现代化C.国防现代化D.交通运输业现代化26.不属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是(C.)A.消灭剥削B.达到共同富裕C.民主法制D.人的全面发展27.对改革开放描述不正确的是(A.)A.我国的一贯政策B.中国的强国之路C.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D.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28.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B.A.目的、前提、动力B.动力、目的、前提C.前提、动力、目的D.动力、前提、目的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经济发展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矛盾30.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描述不正确的是(C.)A.多层次的开放B.全方位的开放C.只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D.宽领域的开放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ABCD)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E、改革开放理论2、实事求是是:(BCDE)A、一起党的思想路线B、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C、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D、邓小平理论的精髓)E、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BCD)A、经济基础B、社会关系的主要矛盾C、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D、所处的历史阶段E、领导力量4、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因为(ABCDE)A.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C.发展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利益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E.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复兴5、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CDE)A.同步富裕B.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C.两极分化D.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E.平均发展6、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BCD)A、消灭资本家B、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C、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D、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E、建立无产阶级专政7、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ABCE)A、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B、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易于结成工农联盟C、分布集中,便于组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D、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E、革命最坚决、最彻底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的曲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搞清楚(AB)。A.什么是社会主义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D.什么是解放思想E.什么是事实求是9、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DE)。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D.保护民族工商业E.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10、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ABCE)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B.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C.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D.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E.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在每一表现中都带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另外一方面是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2、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军队,长期占据的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可以长期脱离城市存在,有革命成功的可能性。3、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什么?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下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一般分为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存在。这种新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对国家和工人有利的。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前一层阐明的是社会性质,后一层阐明的是社会的发展程度.四、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与时俱进。本题错误。(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2)与时俱进是贯彻实事求是的要求,并非实事求是路线本身。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我们的发展不够科学,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是当前社会矛盾较多,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针对我国提出的,与其他国家毫无关系。①这个命题不是正确的(1分)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10分)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要从整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3分)(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3分)(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4分)六、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分)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等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2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材料3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1.答:(1)材料1和材料2,共同揭示了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本质及社会主义优越性之间的关系。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在资本主义之后产生,并且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首先要有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首先,这一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一论断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全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促进,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其次,这一论断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再次,这一论断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扫除了障
本文标题:毛概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