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勤县地区概况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总面积16016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2004年)。民勤县-基本概况民勤,春秋是属秦和西戎,地处河西走廊,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三国时为马超、汉遂占据,亦称关西。民勤东邻腾格里大沙漠,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连祁连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美丽的绿洲。民勤冬寒夏热,多风沙、少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0亿立方米。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民勤县民勤以农为主,兼畜牧。特产有黄河蜜瓜、白兰瓜、郁金香、黑瓜籽、茴香等。其中,黑瓜籽远销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欧洲国家,享誉全世界。传统名吃有青椒炒肉、土豆丝、拉面、凉皮。民勤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60年代,毛主席就亲自批示开发民勤石油,著名地址学家李四光写了调查报告,得出“民勤石油胜过大庆”的论断。但终因技术问题而搁置。民勤的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解放后,民勤人翻身做了主人,奋发图强,建设家乡。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民勤人引黄淤溉、治理沙漠、开发南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民勤县-历史沿革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率兵西征,安定河西。从此开始,历朝在这里建郡置县,移民开发农业。民国17年(1928年)置民勤县。取“俗朴风醇,人民勤劳”之意。民勤县2000年,民勤县辖5个镇、18个乡:城关镇、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薛百乡、大坝乡、三雷乡、昌盛乡、昌宁乡、蔡旗乡、重兴乡、收成乡、夹河乡、双茨科乡、大滩乡、红沙梁乡、中渠乡、新河乡、羊路乡、花儿园乡、北山乡、南湖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20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3701东坝镇13587泉山镇16678西渠镇19835东湖镇21994昌盛乡3258昌宁乡7809蔡旗乡9703重兴乡9179薛百乡18553大坝乡19049三雷乡14352新河乡17403羊路乡15733夹河乡9412大滩乡13201双茨科乡14083红沙梁乡11972中渠乡11509收成乡18109花儿园乡1583南湖乡1240北山乡1422004年,将由原来的23个乡镇调整为5镇、13乡:撤销三雷乡,合并于城关镇,合并后更名为三雷镇,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90个组、1个街道办事处、15237户、51285人。撤销昌盛乡,并入昌宁乡,辖11个村、94个组、1个社区居委会、2213户、11620人。撤销羊路乡,合并于新河乡,合并后更名为苏武乡,辖26个村、182个组、7700户、34129人。撤销北山乡,并入东湖镇,辖5个村、164个组、1个社区居委会、4064户、18662人。撤销中渠乡,并入西渠镇,辖36个村、247个组、1个社区居委会、6833户、30375人。调整前:23乡镇(18乡、5镇),7社区、244村,1745组;调整后:民勤县辖5个镇、13个乡:三雷镇、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昌宁乡、蔡旗乡、大坝乡、苏武乡、夹河乡、双茨科乡、红沙梁乡、花儿园乡、南湖乡、收成乡、薛百乡、重兴乡、大滩乡,共有7社区、244村,1745组。民勤县-地理位置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绿色宝石。具体地理位置在东经101°49′41″—104°12′10″、北纬38°3′45″—39°27′37″之间。东西长206公里,南北宽156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民勤县-自然条件民勤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昼夜温差25.2℃,年均气温7.8℃,日照时数为3073.5小时,无霜期162天,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民勤县-文化旅游民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民勤县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前凉除置宣威县外,收祖厉流民在汉武威县附近置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及武安郡。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唐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中华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历史上“文运之盛甲于河西”,是全省文化之乡和教育名县。县城内名胜古迹和文物众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里有国内独一无二的以苏武命名的苏武山,据专家考证正是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这里有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瀚海之中;这里有西部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瑞安堡,雄伟宏奇,造型独特;这里有闻名国内外的沙生植物王国-沙生植物园,技术和勇气使这片沙漠变成沙生植物的胜地。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大漠风光吸引了从多的游客。民勤县-民勤教育民勤素有崇文重教之风,尊师重教,人才辈出。近年,高考在甘肃诸县名列前矛,在武威独领风骚。2001-2006年,全县高考录取人数分别为1487、1623、1795、2591、3027、3171人,高考综合录取率分别为75.14%、77.51%、68.88%、78.87%、72.78%、64.4%,高于全省录取率近20个百分点。2006年,全县普通高考重点录取294人,录取率6.61%;普高本科以上录取1298人,录取率26.36%;各类高等院校录取3171人,有4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民勤县-特色资源民勤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日照时间长,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尤其是瓜民勤县果类的糖份积累。全县粮食生产以优质小麦、玉米和啤酒大麦为主,年总产量1.5亿公斤,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遐迩闻名,龙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黄河蜜瓜、白兰瓜等名优产品远销海外;甘草、锁阳、发菜、沙米等名贵野生资源极具挖掘潜力,开发前景看好。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盐、石膏、芒硝、石灰石、水晶石、磷、铁、铜、镍、钾盐卤水等。其中煤炭总储量为5.8亿吨,主要分布于西大窑矿区、红沙岗矿区;盐总储量约25.2万吨;石膏储量约70万吨,分布在狼刨泉山和阿拉古山;石墨矿石总储量667万吨;石墨储量60.083万吨,分布在唐家鄂博山一带;芒硝储量738万吨,分布于西硝池、白土井、汤家海子、苏武山一带;铁矿储量34.9万吨,分布于红崖山一带。煤炭灰粉低、含硫量少,热量在4000大卡左右,主要用于工业;石墨矿平均品位9.11%,是西北成矿条件较好的矿种;其余矿种分布零散,矿产品位较低。民勤县-经济概况民勤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下,民勤县以建设生态县为目民勤县标,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两大重点,认真实施内调外引项目牵动、农业产业化拉动、科教兴县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带动四大战略,重点培育畜牧、饲草、瓜果、棉花四大基地,全力拉长矿产资源、棉花毛纺、草粉饲料、瓜果饮料、肉类面粉、酒类酿造六条产业链,经济社会步入发展快车道。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08亿元,人均7600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9元。民勤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全县城乡公路四通八达,移动固话畅通各村,工业园区设施齐全,特色餐饮风味独特,住宿条件档次齐全,投资政策优惠宽松。目前,全县外资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民勤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潜力;民勤县一片翘首企盼的热土,必将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走向开放的民勤已敞开大门,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来此实地考察,洽谈贸易,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共创伟业,再造辉煌。民勤县-民俗文化“天马”文化旅游节“天马”文化旅游节甘肃武威国际“天马”文化旅游节是全市为促进旅游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而举办的盛大节会。为了积极配合市上办好“天马”文化旅游节,全县上下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全面展示民勤历史文化特点,集中宣传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全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为经贸合作、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六届“天马”节会的成功举办,全县文化宣传、旅游产业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整体上推动了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大量的宣传、推介和开发工作,提高了民勤的知名度,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黄金线路的开发和旅游景点建设,加快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赛诗清代以来,每年端阳节和重阳节,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作诗添词,吟咏比赛,其内容或凭吊先贤,或抒情言志,或写景状物,或颂扬、揭露时世。解放后,大跃进的1958年,诗擂台风靡一时,无论工人、农民、干部、学生都引亢高歌,诗座数以万计。近几年在机关单位、学校也常开发赛诗活动。2002年第一届天马旅游节,县上在苏武山公园举办“品名优瓜果,颂苏武精神”的品瓜赛诗会,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灯山会这是解放前县城市民在元宵节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元宵之时,县城男女老少将做好各式灯笼提到灯山楼前集结,然后结队游行,同时在四街八巷摆设灯架,置放明灯蜡烛,亮如白昼,从远处望去,灯火如海,闪闪灼灼,似同银河。游行毕将灯笼全部挂在灯山楼上,恰似灯山一座,解放后灯山楼被拆除,灯会随之消失。而文化馆举办的“元宵灯迷晚会”同样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年年如故。戏曲民勤小曲在全县范围非常流行,有“十里亭”、“绣荷包”、“下四川”、“小放牛”、“小姑贤”等60多个曲目。各种曲调各地在不同年代都添有不同内容的唱词,或抄写成册,或心记口传。每年正月,全县城乡各地组织的民间曲艺社相当活跃,成为一项重要的业余文化活动。近年来,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人力走访歌手,现场录音录词,广泛搜集,荟萃成集,进行发行,供业余演唱队演唱。社火社火社火是古代一种在社日祭祀土神的活动,后演化为秧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现代,成为春节,元宵节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社火阵容较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或数百人。场面壮观,扮饰者有工、农、兵、士、商,扮演的戏剧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包拯及官人、仕女、滑稽人物、神话人物等,形式多样,有锣鼓队、唢呐队、秧歌队、花束队、旱船队、高跷队、舞龙队、舞狮队,内容丰富,有扭秧歌、舞龙、耍狮、摇旱船、踩高跷、跑驴、大头舞等。闹社火从农历正月初二日开始,元宵节后次日结束,时达半月之久。早期庙会1、庙会是早期最主要的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枪杆岭山庙会和朝山会。枪杆岭山庙会枪杆岭山在县城东北90千米处,自清乾隆开垦柳湖以来,此山逐渐发展成为湖区一大游览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及九月九日,便于此山举行隆重庙会。届时,数千上万群众拥向枪杆岭山,山上、山下云集如盖,或看戏,或游山、或赶做小买卖,或拜神求佛,非常热闹。解放后,枪杆岭山庙拆除,庙会停止。朝山会苏武山在县城东南12千米处,自明清以来,山上相继建成苏武庙、百子娘娘庙、真君庙及苏山书院等寺院建筑,旧时传说苏武曾牧羊于此,故有牧羊泽、羊路、蒙泉亭、百字铭等古迹、古物。明清之际,县人常于每年四月初八及九月九登山朝拜,追念前贤。民国之后,于山上开设朝山会,推举主持人
本文标题:民勤县地区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5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