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观察1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5一10mg1次/d;观察组患者在与对照组服用量相同的基础上每晚额外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次,把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的脉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水平、血压及血脂状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1MT),颈动脉平均斑块数以及检出率均明显下降(P0.05);胆固醇(TC)、甘油三酷(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观察颈动脉平均斑块数、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出率及LDL,TC,TG,HDL-C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针对于原发性的高血压病患者把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降低血压,同时也能更为有利地使颈动脉斑块发生逆转。[关键词]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劲动脉硬化病变;缬沙坦高血压可以引发大中型动脉发生粥样硬化[1],导致心血管严重并发症,对其早期干预可降低或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逆转。其中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1MT)的增加可以作为区别于其它心血管患病率及病死率的单独危险因素[2]。为此,有针对性的观察了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治疗降脂、降压、原发性的高血压病的同时对颈动脉1MT的作用效果,现作如下报告[3]。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90例,诊断标准及血压测量方法是根据1999WHO/ISH中高血压治疗指南量定的标准:收缩压≥140mmHg(1mmHg--O.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被判定为为高血压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等应激情况,除外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心绞痛等严重疾患。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士8)岁;对照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平均年龄(51士9)岁。均取中位数测得收缩压(SBP)140一179mmHg舒张压(DBP)90一109mmHg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或心慌等症状,且经颈动脉彩色超声确诊颈动脉内膜增厚或粥样斑块形成。其中观察组合并血脂异常27例,对照组22例,1周前均停止服用降压药物。1.2方法服药方案:①观察组:服用阿托伐他汀(品名:阿乐,北京区红惠生物制药股份责任有限公司)10mg每晚1次;氨氯地平(商品名:压氏达北京赛特有限公司生产)5mg1次/d。②对照组:对照氨氯地平5mg1次/d。若血压未达标增加氨氯地平剂量,最高服用量为10mg1次/d。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与其他降压类药物的冲突。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来统计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当P0.05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MT及斑块数、斑块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MT及斑块数、斑块检出率6个月后亦有所减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6个月后MT及斑块数、斑块检出率下降明显(P<0.05)见表2。即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有更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结果2.1两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脉压变化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的治疗,血压都明显下降,脉压也比治疗前低了很多,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1两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脉压变化(mmHgx±s)组别例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6月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6月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6月观察组45155±9140±11127±990±782±977±1062±1258±1353±12对照组45148±13138±12130±1391±880±978±960±1564±1354±11T值0.54850.82421.27281.56731.11420.49860.49871.54671.7754P值0.63310.03210.00640.87410.03410.02120.34350.02540.00362.2两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MT变化及平均斑块数、斑块检出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T变化、平均斑块数、斑块检出率都比治疗前要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MT变化、平均斑块数、斑块检出率都比治疗前要低(p0.05),具体数据见表2。表2两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前后颈动脉MT变化及平均斑块数、斑块检出率比较(x±s)组别观察组对照组MT(mm)平均斑块数斑块检出率(%)MT(mm)平均斑块数斑块检出率(%)治疗前1.38±0.273.5±0.567.21.28±0.213.7±0.565.4治疗后1.07±0.121.9±0.745.21.15±0.142.4±0.555.8T值7.038212.47703.455312.3329P值0.00000.00000.0080.0000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中发现4例患者(4.4%)出现面色泛红、头晕呕吐及双下肢轻微肿胀,开始用药后2周病症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没有影响到药物的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出现心悸、头痛,也没有出现肌肉疼痛症状。3讨论高血压病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多种脑血管以及心脏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症回严重影响到我们人体的重要脏器官,比如脑、肾、心的功能与结构,最终致使这些器官的功能发生衰退。近年研究发现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皮功能发生损伤会促使动脉硬化症状的发生[4]。颈动脉MT用来评价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MT能有很强地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随着颈动脉MT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5]。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加快患者的心跳速率,增快心率能够独立于血压下降而引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由于高血压对血管造成了直接的损坏,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关注血压的降低从而忽视了心率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关系[6]。经研究发现通过较长期的单独使用氨氯地平治疗会增加患者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活性,缬沙坦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的受体来阻断血管紧张素作用进而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而心率增快是交感神经激活的外在表现,两药可通过各自的药理机制对患者心率产生影响[7]。本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心率,而单纯的使用氨氯地平治疗后心率有加快的趋势,两药联合治疗后患者的颈动脉MT变化(1.07±0.12)及平均斑块数(1.9±0.7)、斑块检出率(45.2%)都明显低于单独使用氨氯地平治疗[8]。综上所述,通过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方案效果比单独使用氨氯地平治疗方案好,可以使患者更快的达到康复效果,值得应用于临床中参考文献[1]许云南.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735-736.[2]梁丽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4,18(12):573-573.[3]罗天勇,李一梅,谢波等.氨氯地平与缬沙坦分别联合氢氯噻嗪对控制原发性高血压血压的系统评价[J].重庆医学,2015,22(5):673-675.[4]王勇,王贤恩,雷玉华等.缬沙坦单独治疗与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33(13):1525-1527.[5]易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19-121.[6]宋勇宏.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4-25.[7]赵延甫.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1):43-44,47.[8]黄春松.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200例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1(5):151-151.
本文标题: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观察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6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