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水下机器人的性能特点,阐述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总结了水下机器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对未来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动向作出了展望.0引言机器人技术是集运动学与动力学理论、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控制理论、电动伺服随动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理论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的研究与开发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其在各种机械领域的普及应用,则显示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推进本国的机器人开发事业,打入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高科技市场,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来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开发出了许多类型的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逐渐从人工环境扩展到了水下和宇宙.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把海洋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新领域,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基本因素之一.从而使水下机器人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水下机器人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技术密集度高,是公认的高科技,它的研制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水下机器人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缆水下机器人,习惯称为遥控潜水器(RemoteOperatedVehicle,简称ROV);另一类是无缆水下机器人,习惯称为自治潜水器(AutonomousUnderwaterVehicle,简称AUV).此外,按使用的目的分,有水下调查机器人(观测、测量、试验材料的收集等)和水下作业机器人(水下焊接、拧管子、水下建筑、水下切割等作业);按活动场所分,有海底机器人和水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时,由于所涉及的新技术还不够成熟,电子设备的故障率高,通信的匹配以及起吊回收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发展不快,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60年代,国际上开始两大开发技术,即宇宙和海洋开发,促使远距离操纵型机器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到了80年代,由于海洋开发与军事上的需要,尤其是水下机器人本体所需的各种材料及技术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水下机器人才得到了很大发展,开发出了一批能工作在各种不同深度,进行多种作业的机器人,可用于石油开采、海底矿藏调查、救捞作业、管道敷设和检查、电缆敷设和检查、海上养殖、江河水库的大坝检查及军事等领域.目前,水下机器人大部分是框架式和类似于潜艇的回转细长体,随着仿生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仿生鱼形态甚至是运动方式的水下机器人将会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工作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海洋环境中,风、浪、流、深水压等各种复杂的海洋环境对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干扰严重,使得水下机器人的通信和导航定位十分困难,这是与陆地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也是目前阻碍水下机器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国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国外从20年代开始现代潜水器研制,一直到60年代,主要是向深度挑战.1934年,美国潜水器潜入914m深度.1960年,人类终于下潜到海洋最深处10913m,即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60年代,以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为代表的第二代潜水器得到发展.这类潜水器带有动力,还配置了水下电视、机械手等,不仅可以观察,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作业和海洋资源调查等任务.“阿尔文”号以铅酸电池作为动力,下潜深度3658m.1961年,美国首先在潜水艇“脱里埃斯特”号装上机械手臂.1963年,美国开始执行深海发展计划在许多潜水调查船上安装机械手臂.1966年1月,美国人使用了一个名叫“科沃”的机器人,把因轰炸机失事落到700多米深海底的一颗氢弹安全地打捞起来.1970年,美国深潜救生艇DSRV下水,最大下潜深度1069m,并配有7自由度机械手.一次可营救24名人员.1979年,美、英联合进行DSRV救援演习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水下由救生艇,向另一潜艇进行人员转移.70年代中后期,新一代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使潜水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水下机器人开始大量取代过去由载人深潜器和潜水员所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在大深度和危险的区域,发挥了更大的优势.海底调查机器人(SIR系统)是一个海底检测和检查用的机器人系统,履带式移动,装备着各种传感器和仪器、水下电视、照相设备以及现场土质试验装置.它可在母船操纵下下潜到70米深的海底,检测100米见方的区域.除了上述有缆水下机器人以外,还有一种无缆水下机器人,整个外形象一个鱼雷.它由母船通过声波进行遥控,能按给定的航道、深度,以每小时6海里的速度航行.在最大速度时续航时间为6小时.DUPLUSⅡ型水下机器人是英国DUPLUS公司1987年研制成的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它的独到之处是可按有人、无人或有人加遥控等工作方式来使用.它的作业深度为750m,在载人时,由于水下视觉较直观,在水下摄影、观察和水下机动作业都比较方便HYBALL水下机器人是英国HYDROVISION有限公司于90年代开发研制的最新产品.它具有操纵简单、成本低廉、保养维修方便、性能先进可靠、功能齐全等优点.HYBALL水下机器人完全由水面控制单元内的计算机控制,操作员只要在水面使用操纵杆,便可控制机器人前进、后退、侧推、上升或下潜.水下机器人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美国海军正积极研制更加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制式遥控探雷系统RMS(V)是1994年8月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始研制的,它是一个半潜式的遥控潜水器,装有前视声纳及可变深度的扫雷声纳.RMS(V)可由水面作战舰只携带,舰队到达雷区时,该系统可在战舰前行驶,并对3-61米深的海中沉底雷及锚雷进行探测、分类及定位,使舰队可以绕过水雷前进.1996年底,该公司开始研制RMS(V)3型系统,它采用了新的潜水器,长7.3米,重5443公斤,从空中和水下都难发现它.母舰通过一条低数据率的无线电线路控制潜水器,而RMS(V)则通过一条高数据率的单向线路将测得的水雷数据传送给母舰,因而很难被敌人截获.美国海军还于1996年底开始设计长期水雷侦察系统,2000年开始研制.这种潜水器将装载洛杉矶级核潜艇及美国新型攻击型潜艇上.此外,海军还打算在LMRS的基础上,换上不同的传感器负载,去完成海洋监视、情报及战术等各种特殊任务.此外,从1996年开始,美国海军作战中心的海岸系统研究所对基础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重点研究了海浪区潜水器的改进及潜水环境下的作业.研究提出的一种方案是,在一个无人潜水器(UUV)中装入一群(20-25个)机器人,由一艘军舰在距海岸25-30英里处放出机器人并在那里等候,机器人在水底爬向准备登陆的通道,搜索水雷及其它障碍物,并清除这些障碍物.近年来,随着仿生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许多水下机器人科研工作者又将注意力集中到长期生活在水下,特别是能在水中自由遨游的鱼类的游动机理的研究上.鱼类长期生活在水下,进化出了性能完备的游动机能和器官.利用鱼类游动机理推动机器人在水下浮游的想法伴随着仿生学、材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等学科的发展成为现实.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福田敏男提出了一种基于鱼类胸鳍游动推进机理由压电陶瓷推动两个对称模片摆动的微型水下浮游机器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研制了试验样机.美国佛罗里达中心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研制一种微电子鱼水下机器人“MERIF”,该机器人的驱动系统完全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主要由控制、运动、驱动、悬浮、传感等5个子系统组成.其主要目的是模仿自然界的鱼类,通过鱼尾的摆动实现机器人的水下浮游;研制一种无噪声的水下驱动系统,使机器人更接近所要观察、研究的水下生物;采用一种“能量循环”的方法,实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水下作业.此外,日本和美国在电磁马达驱动仿生机器鱼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均成功的研制出了试验样机。在2007年月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资助的全自动水下机器人成功地在世界上最深的水下洞穴进行了探测。这一项目将是未来探测木星卫星木卫二的序曲,科学家们认为木卫二上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深井热量探测器(DEPTHX)是一个重约3300磅的计算机化的潜水器,它能够自行做出决定。深井热量探测器有着超过一百个传感器,三十六个机载计算机和十六个推进器与制动器,它能够决定去哪里、采集哪个样品和如何回家。自动水下机器人反复下沉到墨西哥的一个神秘的水下洞穴中,以此来试验种种传感器、声纳和其它设备。这个机器人还获得了众多的水样和天然井壁上胶粘的生物薄膜的样品。这个电池供电的机器人到达了1099英尺的深度,这个深度要比人类潜水者能够到达的深度还深。虽然最初有一个数据链,后来深井热量探测器能够自动完成操作,无需一个系链或者人类指导,直到每次完成八小时工作。2国内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我国从70年代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潜水器研制工作,20多年来,先后研制成功以援潜救生为主的7103艇(有缆有人)、I型救生钟(有缆有人)、QSZ单人常压潜水器(有缆有人)、8A4水下机器人ROV(有缆无人)和军民两用的HR—01ROV,RECONIVROV及CR-01A6000m水下机器人AUV(无人无缆)等,使我国潜水器研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Ⅰ型救生钟是我国第一代潜水钟,主要实施海上援潜救生,它以湿救为主,兼顾干救,下潜深度130m,一次可救助艇员6-8人.在良好海况下,失事艇座沉海底倾角不大时,也可以与失事艇救生平台对口干救.80年代中,我国开始研制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典型代表是QSZ单人常压潜水器.80年代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组织二所二校联合攻关,研制8A4水下机器人.其目标是研制一台以军用援潜救生为主兼顾海洋油气开发,具有局部智能的无人缆控作业型水下机器人—ROV.它有三个显著的技术特征:总体性能好于当时国内正在研制的各种缆控潜水器,技术层次上区别于“863”无缆水下机器人;吸取引进的AMETEK2006ROV先进技术,按作业要求,改进其不足之处;以援潜救生为主,逐步实现抢险救生作业智能化.8A4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为600m,设有中继站,巡航半径为150m,配有五功能锚定手和六功能作业手,并配有六种作业工具支持.8A4水下机器人1993年通过海试.同时期,我国ROV另一典型代表是RECONIV水下机器人,它是沈阳自动化所引进美国PERRY公司的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的,在南海石油平台作业中投入商业应用,并拟在海军各救捞大队配备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和加拿大I.S.E公司通过政府合作方式,联合研制成功Hysub10及Hysub40ROV.RECON-IV-300-SIA水下机器人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七五”期间从美国PERRY公司引进RECON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仿而成的,水下工作时机动性和活动半径较大,其国产化率达90%以上.进入90年代,我国深潜器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典型代表是“探索者”号1000m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和“CR—01A”6000m无人无缆遥控潜水器AUV.1994年10月“探索者”号在西沙群岛近海域成功地下潜到水下1000米深处,成为我国到达深海的先驱者,专家一致认为“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整机功能、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90年代最先进的同类型水下机器人水平.“CR—01A”借助了俄罗斯的有关技术力量,其设计深度为6000m.1995年10月,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成功地下潜到5300m,拍摄到海底锰结核矿分布情况,获得了清晰的海底录像、照片和声纳浅剖图,收集到大量珍贵数据.它的试验成功,使我国能够对海沟以外的占世界海洋面积的97%的大洋海底进行精确、高效、全覆盖地观察、测量、储存和进行时实传输,并能精确绘制深海矿区的二维、三维海底地形地貌图.还建立了以资源库、环境库、和文件库组成的“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数据库”,推动了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并使我国在无人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领域里一步跨越了20年.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法、俄、日等国之后,能研制6000m深潜器的国家之一,为今后大洋锰结核矿探测和大规模开采,创造了先决条件.“CR—01”继1995年在太平洋完成深海功能试验之后,经历了一年半的工程改造,于1997年5月20日到6月27日,又一次在太平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洋
本文标题: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6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