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初级生产P9:植物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是水中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因而得名“初级生产”。2、自净作用P9:自然条件下的水体,一方面由于生物代谢废物等异物的侵入、积累,经常遭到污染;另一方面,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又可将这些异物分解转化,降低以至清除其毒性,使污染水体恢复正常机能,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3、富营养型水体P9:只有那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速度、效率与通量都足够大的水体,才有高的生产性能,通常称为“富营养型水体”。4、贫营养型水体P9:水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自净作用的速度效率与通量都低的水体,生产性能也较低,称为“贫营养型水体”。5、天然水总含盐量P21:天然水的总含盐量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天然水中所溶解盐类的总量,用符号ΣS或表示。常用单位是mg/L或g/kg6、离子总量P21:离子总量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水中主要离子的含量总和,以符号ΣC表示,常用mg/L或g/kg表示。7、矿化度P21:矿化度通常是以一定量过滤水样在105~110℃或在180℃下,蒸干称重的方法,测定其可溶性总固体的量,包括水中溶解的非挥发性的有机物,但在蒸干过程中,水中HCO₃ˉ离子有部分变成气态物质而损失掉,所以矿化度值略低于总含盐量。8、温跃层P26: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9、硬度P31:硬度是指单位水体中含二价和二价以上金属离子的总量。10、碱度P31:碱度是指水体中所含的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的总量。11、缓冲作用P45:天然水中有许多物质具有稳定PH的作用,我们称这种作用为缓冲作用。12、溶解氧的饱和度P53:是指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的实测含量(CO₂)与该条件下的饱和含量(C’O₂)之比。13、“水呼吸”耗氧P56:水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等均要呼吸耗氧,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也要消耗氧气,这一类耗氧统称为“水呼吸”耗氧。14、溶解氧的日较差P57:在溶解氧的日变化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溶解氧的昼夜变化幅度,简称溶解氧的日较差。15、硝化作用P67:在微生物作用下,铵(氨)态氮转变为硝态氮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16、同化作用P69:植物吸收无机化合态氮转变为体内氨基酸、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17、反硝化作用P69:在厌气条件下,反硝化菌将NO₂ˉ,NO₃ˉ还原生成N₂和NH₃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也叫脱氮作用。18、化学需氧量(COD)P82:是指天然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相当于氧的量,单位为mg/L19、生物化学需氧量(BOD)P83:在人工控制的一定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所消耗的溶解氧数量,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有机物的含量,这种水质指标称为生物化学需氧量。20、气提作用:是指水体中由于风浪作用、光合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发酵作用等产生气泡,而溶解有机物等能较多地聚集在气泡周围,并被气泡吸附携带升至水体表面,形成泡沫或水面皮膜的过程。21、絮凝作用P84: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水体中溶解有机物和细微悬浮物转变成絮状凝结物的过程二、选择题+填空题1、地球表面70%以上为水所覆盖2、PH在7附近,呈中性或弱碱性3、自然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一般为10%4、根据生物在水中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我们把它们分为三类:生产者生物(植物)、消费者生物(动物)、分解者生物(微生物)5、我们将天然水体分为:大气降水、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海洋水等六大类6、按照含盐量的高低对湖类型的划分:(1)淡水湖总含盐量3g/L(2)半咸水湖总含盐量3-10g/L(3)咸水湖总含盐量10-40g/L(4)盐湖总含盐量40g/L7、水化学与水产增养殖的关系(1)盲目施用氮肥造成氨中毒,使全池亲鱼死亡。造成PH升高,铵态氮在高PH条件下的毒性使鱼致死。(2)溶氧饱和度过高,造成夏花鱼苗的大批死亡8、四种阳离子:Ca、Mg、Na、K四种阴离子:HCO、CO、SO、Cl9、总含盐量与养鱼生产的关系:含盐量过低,水的碱度、硬度达不到基本要求,用这种水养鱼,产量不会高10、水的光学性质,对水中浮游植物产生以下三种可能的后果:①光抑制区②光适宜区③光限制区11、天然水的电导率与含盐量、水温和压力有关12、在101.325KPa,3.98℃时,纯水的密度最大13、常用的硬度单位有三种:①mmol/L(½Ca,½Mg)②德国度(°H)1°H=10mgCaO/L③mgCaCO₃/L换算关系:1mmol/L=2.804°H=50.05mgCaCO₃/L14、在PH6时,硫化物几乎全部以H₂S形式存在PH9时,几乎都以HS形式存在H₂S含量在2.0µg/L以下,养殖水体硫化物的浓度不得超过0.2µg/L15、天然水的二氧化碳系统包括以下五大平衡:(选择)①CO₂的溶解逸出平衡:②溶解CO₂的水合平衡:③碳酸的电离平衡:④中和与水解平衡:⑤碳酸盐的沉淀溶解平衡:16、水中CO₃,HCO₃,CO₂的相对含量主要取决于PH,大体可分为五种情况:PH4,只有CO₂PH=4.0~8.3,CO₂与HCO₃共存PH=8.3,几乎都以HCO₃存在PH=8.4~12,HCO₃与CO₃共存PH12,只有CO₃17、天然淡水的酸碱性习惯上按下列PH范围区分为:PH3强酸性水PH=7.5~8.5弱碱性水PH=3~5酸性水PH=8.5~9.5碱性水PH=5.0~6.5弱酸性水PH9.5强碱性水PH=6.5~7.5中性水18、在淡水体系中存在着如弱酸及弱碱阴离子等一些能使PH相对稳定的缓冲系统。它们主要是:①缓冲系统②固液缓冲系统③离子交换缓冲系统④有机物缓冲系统19、以0.45µm膜滤器为界,根据磷化合物能否通过滤膜,可将水中的磷化合物分为溶解性磷和颗粒态磷两大类20、养殖水体的总硬度在1~3mmol/L鲤科鱼类的池水的硬度以5-8°H为宜,最低不能小于3°H,但也不要大于30°H淡水鲑鳟鱼类池水需要较高的硬度,以8-12°H为宜,因为这类鱼的性腺只有在硬水中才能正常发育对于养蚌育珠池水,一般硬度较高时,珠质较好,而且成珠快21、天然水中HCO₃,CO₃的主要来源有:①土壤岩中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或岩石的风化②大气中CO₂的溶解转化③有机物的分解④生物的呼吸作用⑤水源补给22、AIK达1.5~3.5mmol/L时,水体才可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三、简答题1、水的作用有哪些?①水要供给氧气②水要供给养分③水要容纳废物④水能传播病害⑤水能帮助传递化学信息2、池塘水中溶氧分布变化规律P15水平分布:上风处水中溶氧较低,下风处水中溶氧较高,相差可能达到每升数毫克垂直分布:池塘水中溶氧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照强度和水温的影响。白天表层水温升高,池水出现分层,水表层光照强度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烈,溶氧多呈现过饱和,即上层水氧盈值高,由于热分层现象,上层水中过多的溶氧无法及时向下层补给,使下层水溶氧含量较低,有时甚至趋于零。昼夜变化:池塘内溶氧的昼夜变化表现为白天高、晚上低3、水的特性①水的比热容最大②水的溶解及反应能力极强③水的表面张力最大④水的体积胀缩异常4、(天然水体的温度分析)水温的垂直分布的季节特点?(1)春季的全同温期:由4C向4C升温,表面水温升高,密度变大,温度较大的水就会下沉,下面温度较低,水就会上升形成密度流。密度流使上下水对流,直到上下水温都是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为止。(2)夏季的正分层期:4C向4C升温,两层中间夹有一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3)秋季的全同温层:4C向4C降温,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下层水温较高,密度较小,发生密度环流,加上风力的混合作用,温跃层消失。出现上下水温相同的全同温期。(4)冬季的逆分层期:4C向4C降温,表面结冰,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慢升高。5、Ca离子、Mg离子对养殖生产的影响?①增加水的缓冲性②降低重金属离子及一价金属离子的毒性③水中钙、镁离子比例,对海水鱼、虾贝的存活有重要影响④钙、镁是生物生命过程所必需的营养元素6、碱度对养殖生产的影响①维持天然水体PH相对稳定的缓冲组分主要是HCO₃离子和CO₃离子,而具有范围适宜而又相对稳定的PH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②在碱度较大的水体中,HCO₃离子和CO₃离子,可以同许多重金属及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碳酸盐配合物,使游离金属离子的浓度减小,从而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生生物的毒性。③足够量的碱度值可以中和底层中多余的有机酸,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增强水质的肥力。④促进有机悬浮物及胶体物质的絮凝,防止缺氧和鱼病的发生。⑤可调节CO₂的供需关系7、含硫养殖水体管理措施(1)促进水体垂直流转混合,打破分层停滞状态,避免底质、底层水出现缺氧状态(2)尽可能保持底质、底层水呈中性、微碱性(PH为8左右),极力避免底质、底层水呈强酸性(3)施用量底质改良剂(4)避免大量SO₄进入养殖水体8、影响氧气溶解速率的因素:(1)溶解氧的不饱和程度(2)气-液界面积的大小(3)气-液界面更新状况(4)温度9、促进絮凝作用发生的因素(1)加适量电解质(2)加电性相反溶胶(3)加助凝剂(4)其他,如改变PH、加热、剧烈搅拌10、絮凝作用在渔业生产上的意义(1)提供有机碎屑饵料(2)降低有机负荷,减轻水体有机污染(3)有助于向沉积物补给溶氧11、有机物在养鱼生产中的意义(1)通过气提浮选作用和絮凝作用,提供有机碎屑饵料(2)通过降解矿化作用,供给植物营养元素(3)增加水的缓冲性(4)配位缓冲微量金属离子,改良水质和底质
本文标题:水化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7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