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永城市提升工程项目办第一期简报
永城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精神,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教师[2014]580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永城市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为组织实施好我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和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精神及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实现教师终身学习。二、培训对象永城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三、培训目标根据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逐步推进“提升工程”的实施,确保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2017年底前参加不少于100学时的“提升工程”专题培训,其中“省级”全员培训50学时,“市级”全员培训50学时,并计入新一轮(2016-2020)教师继续教育学时之中;“市级”全员培训依托我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建立我市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上研修、校本研修和教师自主研修有机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坚持底部攻坚,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将教研与培训、网络学习与校本研修有关结合,促进一线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融于学科、有效融于教育教学,有效融于课堂,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做到学用结合。有效选用河南省项目办开发的针对性测评工具,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长效机制。四、培训原则(一)教师为本,协同创新。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能力测评为基础,按需施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科学、持续发展。市教体局师训科、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凝心聚力、各司其职、协同创新,全力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按照“省级培训抓重点,市级培训保全员,学校研训重应用”的体系分级推进。市“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负责组织项目调研、研制实施计划、组织学员开展培训和测评、开展各项评比竞赛和绩效考核,建立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网络研修社区,并监管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各乡(镇)中心校、市属各学校应指定副职分管负责,制定本单位培训方案与实施细则,完成市执行办下达的各项任务,加强校本研修规划和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动应用。(三)坚持标准、注重效益。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两标准一指南”(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合理安排学时分配,积极探索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使教师能够尽快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审核、登记办法,将“提升工程”培训学时纳入新一轮继续教育教学时登记,采取适当方式,惠及所有应当参加培训的教师,力求“提升工程”效益最大化。五、主要任务(一)骨干引领,全员跟进。从各单位遴选优秀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参加省、市两级培训者培训。经培训的优秀学员要在全员培训、校本研修中发挥示范、引领、培训、辅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全员培训顺利进行。(二)领导带头,有效管理。先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使校长们理解此项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各项要求。定期组织校长研讨,分享校本研修方案、“提升工程”案例和培训管理经验,提炼成果,推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化、常态化。(三)做好预案,提前热身。市执行办根据市“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出台我市“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陆续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各单位根据我市“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及各项措施要求,结合学校情况,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并组织开展网络学习、校本研修、评比竞赛等活动。(四)全员培训,逐步推进。根据执行办的统一安排,在2015、2016、2017年分别完成4000人的“省级”50学时全员培训和“市级”50学时持续性全员培训任务。普通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列入省级培训引导发展计划,由省项目办统一安排。(五)开展测评,按需施培。实行动态化测评,组织开展好培训前的诊断测评、培训中的培训测评、培训后的发展测评。注重理论测评和实践应用测评相结合,理论测评由各单位组织参训教师通过网上测评系统完成,实践应用测评由学校测评小组通过课堂实践完成,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市执行办要建立动态分析机制,对各单位各阶段测评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测,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针对教师个人、中小学校不同主体的测评数据库,并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参训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六)创新模式,区域研修。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教师进修学校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组建我市“提升工程”讲师团,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送教宣讲及学科教学分享活动。各乡(镇)中心校、局属各学校要将“提升工程”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观课磨课、教学竞赛、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七)加强监测,注重过程。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提升工程、校本研修实施情况和学员学习状况进行抽样检测。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级管理员及辅导教师的交流研讨,解决问题,分享经验,统筹协调,提炼成果。(八)评比竞赛,推广成果。市“提升工程”办公室将根据培训进度和培训内容,统筹安排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技能竞赛、优秀课例征集、示范课、优质课等活动,并择优参加省级评选;计划实施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名师课堂工程,推荐优秀教师及成果入选省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名师课堂。(九)加强激励,绩效考核。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积极参加能力培训和应用实践的激励机制。努力争创河南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引导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争创省、市两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心校)。培训结束后,按照相应比例评选优秀学员(10%)、优秀管理员(30%)、优秀辅导教师(30%)、优秀教研组(10%)、优秀示范校(15%)和创新实验区(10%)。六、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永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工程实施工作进行宏观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执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师训科,具体负责辖区内“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执行办公室设在教师进修学校,负责项目实施的调研、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的制定、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绩效考核等具体事务,教师进修学校要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各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造环境,为教师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二)经费保障。市教育局按照政策从2013年新增生均经费60元中切块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培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各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5%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并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单元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动培训的常态化。(三)制度保障。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计入教师继续教育五年一周期360学时之中,形成教师积极参加能力培训和应用实践的激励机制。(四)绩效保障。建立“提升工程”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学习、教学行为改变、信息技术应用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网络数据和实地检查,对各单位培训开展情况及实效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对在提升工程中实施较好的单位市教体局将予以奖励。附件3永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级管理角色职责㈠市级管理员由市“提升工程”项目办,指派专市级管理员负责组织本项目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按照文件精神与要求提出本市实施的工作思路,制订本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做好实施准备与实施工作。2.制定本市网络研修与校(园)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包括组织管理、考核与激励办法等。3.组建市级研修指导团队,分学科建立教研组或教师工作坊。负责与教育局、学校联系沟通,确定学科教研组组长或教师工作坊坊主,组建教研组长或坊主和管理者QQ群。4.组织实施校(园)级骨干集中培训。5.以简报的形式向上级办通报本区域项目进展情况、动态和各学科教研组或工作坊学习与活动情况。6.参与北大培训平台组织的学情通报会,及时了解项目情况,并对学校(幼儿园)问题及时给与解答。7.为各中心校、局直各学校的校本(园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活动提出指导建议。8.与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师工作坊坊主及单位管理员进行联络沟通,督促、检查、评价本区域教研组长或坊主及管理员的各项工作,关注学员研修情况,督促学员上线参训,保证本市教研组或工作坊和参训学校的活跃度及研修质量。9.提炼本市工作经验。挖掘和提炼本市项目经验,推出样板学校(幼儿园)、样板教师工作坊,遴选并提炼优质生成性资源成果。10.做好优秀学员、管理员,教研组长或工作坊坊主,示范校、创新区的评选工作。㈡学校(中心校、局属学校)校长(管理员)各学校(中心校、局属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应指派专人(管理员)负责组织本单位的项目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学习市培训方案及考评细则,结合学校实际与项目要求,制订本校项目实施方案和校本研修方案。2.制定网络研修与校(园)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包括组织管理、考核与激励办法等。3.保障本校(园)研修条件,提供研修活动经费,合理安排人员、场地、设施、设备及时间,为学员创造学习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4.组建本校的研修指导团队。充分利用校讯通平台或QQ群,保持与本校学员、市级管理员及项目办的联系沟通。5.发布校研活动公告,动员本校学员积极参与校本研修。负责安排线下校本实践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实践、主题研修、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6.按项目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研修简报,以简报的形式向项目办通报本校项目进展、动态、校本研修等情况。7.参与北大培训平台组织的学情通报会,及时了解项目情况,并对本校(园)问题及时给与解答。8.撰写研修总结,提炼本校工作经验。推荐优秀学员、优秀成果、优质生成性资源成果等。㈢学科教研组长、教师工作坊坊主学科教研组长、教师工作坊坊主为省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全市相关学科及幼儿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并向市级管理员汇报。具体职责如下:1.参照我市实施方案,结合本教研组或工作坊构成单位和学科实际,制定本教研组研修方案或工作坊活动安排。2.完善教研组或工作坊信息,建立本组或本坊的QQ群,督促本组或本坊成员尽快加入本组或本坊,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的通知公告区和QQ群,与成员保持联系畅通,同时还要保持与市级管理员及项目办的联系沟通。3.参与引领性主题研修活动
本文标题:永城市提升工程项目办第一期简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