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字书写各方面要求汉字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它以其特有的造形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美观,以及行款格式正确,卷面整洁”等。这些要求是侧重于汉字书写的实用方面提出来的,而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说,要求学生不仅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同时还应了解汉字与书法的关系及其历史渊源,掌握汉字造形规律,懂得书法创作与欣赏的一般原理。作为人民教师,还要求掌握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养书法事业的接班人打下基础,让书法艺术世代绵延,长盛不衰。一、汉字与书法最早出现的汉字,大多为近似图画的象形字。汉字的象形为其演变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条件,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无论是作为观照对象或书写实践,汉字与书法都是密切相关的。但前者毕竟属于文字范畴,而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它的首要任务是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所以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界线。(一)、不同的社会功能。汉字作为社会应用工具,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必须得到相应社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还可翻译成其他民族的语言在整个人类社会流通。书法是对汉字固有艺术因素的升华,与其他艺术一样,它只能在社会分工规律制约下由一部分人掌握,而且是通过视觉让人直接“意会”的。(二)、不同的容量和含义汉字的含义和点画结构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靠约定俗成,一个字还可以有几个意义。字的含义不是它的形体所固有的,但一经约定,又是相对稳定、明确的,为保证其适用性,还可通过词典之类工具书使之规范化,但它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演变。书法虽然也以汉字为载体,但它的涵义是一定的艺术趣味、由具体的点画形态、间架结构等因素传达出来的,其中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联络,以及点画、字行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分布关系。一定的艺术趣味作为书法的内涵,可以和所书写的文词相关,也可以毫不相干,而且可以通过不同水平的“再创作”,从多侧面、多角度作不同的理解,因此无法规范,甚至欣赏者本人对同一书作的理解和评价前后也不一定相同。(三)、不同的规范要求汉字的规范性是单一的,一个字在一定历史时期只容许一种标准写法。而书法的规范性是多样的,书法创作普遍遵循的原则是:不脱离汉字、不任意杜撰笔形、字形,能在传世名碑法帖中找到根据就行了。与汉字单一的规范性相反,在书法作品中,相同的字容许出现异体或“同形异构”,使其异形纷呈,各具风姿。如王羲之《兰亭序》有十九个“之”字,虽然写法各不相同,但合乎书法原理。(四)、不同的象形性汉字“象形”是描摹自然景物,即“画成其物”,具再现性。书法“象形”重在表现,即通过具体笔画表现出特定的感受或情感,这些感受或情感即使和书写的字句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也无关紧要,纯属书法家随情变易,这种象形是种不确定的模糊意象。(五)、不同的感觉渠道汉字可以通过听觉作用于主体。在某些种场合,人们可以通过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书法只能诉诸视觉,书法作品虽然可以写出与语言相符合的文字,但读者关注的主要是书法家通过点画与结构形态造就的艺术境界,至于字形是否正确,文词是否合乎语法属于知识和修养问题,不代表书法家的创作水平。因此对书法作品的任何评价,都有赖于视觉地观察,绝不可能用“书面谈话”的方式让人理解和接受书法通过具体形象所显示的艺术语言。(六)汉字可以改革,书法只能发展汉字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如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以后再由小篆变为隶书、草书、楷书,楷书,繁体变为“简化字”。这种改革,目的是为了实用,因而新字体一经定型,旧字体就被取代作废。但无论何种书体,一经进入书法领域,不仅作为书体继续保存,往往因其不再具有实用价值,人们更专注于它的艺术价值。随着应用汉字的不断改革,淘汰了许多不合实用的文字,而与此同时,被淘汰的字都可能进入书法领域,为书法创作提供新的契机。在实际应用中.汉字和书法是作为一个统一体显示出来的。我们希望学生既能把字写正确、清楚、美观,最好能达到书法艺术的标准,但如果只合乎所谓“书法艺术”的要求却写不成正确可识的汉字(客观上存在这种时弊),那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在书写实践中,只有明确了汉字与书法的界限,我们才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目的在实用与艺术之间做出选择。二、汉字书写的实用要求以实用为目的的书写活动,首先应弄清汉字的基本笔画,区分容易混淆的笔形与字形,这是识字的需要。有许多汉字是大同小异的,一笔之差,音义全非。其次,正确掌握笔画,才能准确计算字的笔画数量。汉字在某些地方需要按笔画数量多少依次排列,才有利于工作或学习。例如在辞书上查找条目或排列名单等,查阅辞书有时还涉及笔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凡笔画数相同的字,就是按第一,二两笔之形依次排列。笔形掌握不准,查找条目就很困难。要求正确掌握笔画,主要对现今通用的正楷字而言,其他字体如篆书、隶书、草书等,不属于规范实用字体,不能用楷体的标准笔画去衡量,即便是正楷,在古体字与今体字、繁体字与简体字、正体字与异体字之间也有一些差别。对于这种现象,只能用一个标准去对待:凡经国家正式公布使用的“简化字”,即为标准规范,未经简化的字,一律以现行的标准印刷字为准。这样才不致造成混乱。学习书法还面临另一个矛盾:现在练字所使用的楷体字范本,大多是古代碑帖,其中有不少繁体字、异体字、古体字,还有书写者随意增减笔画的字。和字形的规范性相反,这些字笔画与现今通用字有一定差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解决的方法应当是把练字与识字、用字分开。练字,主要是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造形技巧,结构规律及篇章布置等,应侧重于字的形态塑造。作为认识、运用,虽然也牵涉字的形态,但更应注意量的掌握,即笔画的多少、长短等。汉字中这些细微差别应审慎地严格掌握,才不致彼此混淆。各种笔画的粗细、曲直,结体的疏密、开合,笔画之间的联络映带等关系,则属于造形方面的问题,是我们临习古代碑帖应着重考虑的。汉字书写从实用方面考虑,要求每一笔画都必须严格服从规范,才能正确书写识别千姿百态的汉字。汉字本质上只能是一种社会应用工具,不应当脱离规范化这条原则,否则就会产生混乱,给工作和学习增添麻烦。汉字书写要求实用,必须考虑书写工具。传统书写工具是毛笔,古代典籍都是用毛笔写成的,毛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实用书写中,各种类型的硬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等)突破毛笔的局限,在群众中广泛使用,在实用的基础上向艺术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当今书坛上十分活跃的硬笔书法。硬笔字虽然在书写工具和字迹形态上和毛笔有所不同,但构成原理和审美趣味是一致的。不少硬笔书法爱好者在练字时都以毛笔字帖为范本,在格式上普遍承袭传统毛笔书法。硬笔字尽管具有方便易行的特点,但还不可能在实用性上完全取代毛笔字,如标语、布告、招牌等,硬笔字显然不如毛笔字适合。至于美化环境、显示民族风尚、为名胜古迹增添光彩的匾额、楹联等传统书法形式,更是硬笔所不能胜任的。实践证明,学习书法应当从毛笔入手,这样可以驾轻就熟,收到事半功倍时的效果。有不少写一手漂亮硬笔字的人不会写毛笔字,如果他从毛笔字中汲取营养,一定能锦上添花,使硬笔字更富有情趣。学习毛笔字和钢笔字,既有利于弘扬民族又化传统,又有利于实践和社会应用。三、汉字书写的艺术要求汉字书写的艺术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升华为艺术。汉字作为记录、传达语言的符号,是可以不太讲究书写方法就能形成的。书法不是指普通以提供认识为目的的汉字成形方法,而是指经过特殊手段创作出来的被艺术化了的汉字,其中主要包括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一)、笔法笔法主要指利用传统书写工具毛笔的能屈能伸,刚柔相济的性能与书写者肘、腕、指的巧妙配合,使汉字笔画由呆板的静态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二)、结构结构又称间架或间架结构。汉字笔画组合方式具有交叉、穿插的特征,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重要特征之一。实用汉字结构应偏重于组合的标准化,书法艺术则偏重神态的多样化。汉字必须从具体组合上具有可供识别的准确性,否则就会在实用中产生混乱;书法则要求把机械的笔画构成有生命个性、能传情达意的有机整体。字的结构本身是无所谓生命的,也不会有情感。因而书法家运用娴熟的技巧,借助一定的笔法结构,下意识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移入对象中去,使人体会到种种复杂情感的存在,这种现象西方美学家称之为“移情作用”。我国南朝刘勰则描述为“神与物游”。欣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体会形形色色的艺术情趣,同时也对应着欣赏者的胸襟气度和艺术素养。(三)、章法章法又叫篇章结构法。所谓章法,就是要求将一幅书法作品的构成因素融为一体,使之气韵贯通,首尾呼应。讲究章法,是书法艺术区别于汉字实用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用书写诉诸视觉,都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线状”呈现,过目即置之脑后;书法作品在视觉中总是“块状”呈现。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理解、评价是以整体感为前提的,即从整体—局部一整体,不顾章法或不成章法的书写实践,达不到书法艺术的高度。我国著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孙过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是说结构意识由个别、局部直至整体的逐步扩展延伸。书法作品在分间布白、字迹大小、书体搭配、行笔走向等方面,都有别于实用书写的要求。例如实用书写大多是横行,书法作品竖写居多;同样是横行,实用书写是从左到右,书法作品是从右到左。完整的书法作品分正文和落款两部分,落款字迹通常小于正文,字体与正文相区别。书法篇章结构主要受传统形式和时尚影响,有常规而无定则,在创作实践中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汉字书写的艺术要求,除笔法、结构、章法外,还涉及使用异体字的问题。汉字书写的实用要求,必须服从现行规范,这是由汉字本身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书法既然是有别于实用汉字的艺术创作,从理论上说可以不受汉字规范的约束。在现代书法作品中,除了大量出现已被取代的繁体字外,异体字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不能简单归结为陋习或个人偏好,这和艺术心理学上揭示的“间离效果”有关。任何艺术作品都应和欣赏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才能引人入胜,产生共鸣,即“距离产生美感”。人们之所以喜爱传统戏曲、音乐和绘画、建筑、风景,因为它们和日常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与审美心理的需求,早已失去实用价值的甲骨文、钟鼎文、籀文、篆书等古代作品,被人们奉为“国宝”,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作品中出现一些异体字是无可厚非的,但汉字书写作为艺术要求,并不是可心随心所欲地滥用异体字。书法既然以汉字为载体,就应在艺术与实用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历史上有名的书法作品,都是在社会功用与艺术欣赏的内在平衡规律制约下相得益彰。古代书法家增减、借代笔画,多半以和原字形差别不大、不妨碍识别原则,而且是基于字迹本身在特定情况下的造形需要。无缘无故杜撰生僻怪字,“三人弗识,则成字妖矣”(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在书法创作中是不允许的。古代著名碑贴不外是往来信札,或是为了宣扬刻建伦理道德、铭功记事而树碑刻石。从书写者的动机或效果看,其目的不在于艺术欣赏,但艺术因素是不能排除的。我们现在利用它们作为习字范本,同样很难在艺术要求与实用要求之间划清界限。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写字训练的通知》中指出:“把字写正确、端正,这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学习与未来的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写字与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显然是着眼于汉字的艺术功能,把写字学习、工作相联系,则是从实用方面考虑的。“正确”与“端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侧重实用,后者侧重艺术。端正作为一条审美原则,根源于书法的结构意识,是一切造型艺术维持视觉平衡的必要条件。汉字之所以能寓艺术于实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汉字本身的构成方式。汉字的各种笔画形态,一方面作为基本符号组成若干单字提供识别,另一方面又通过穿插、避让、垂缩、仰覆、偏正、曲直、长短、疏密
本文标题:汉字书写的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