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
中国纪检监察报述评:从不敢到不想有多远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4-09-2906:50从“不敢”到“不想”有多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之一编者按:正风反腐,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社会价值观的较量。当前,“不敢腐”已初见成效,而要达到“不想腐”的目标,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扶正祛邪,正本清源,在于社会价值观的重塑。针对这一话题,中国纪检监察报从今日起推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在“破”与“立”之间,探寻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之道。前不久,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职工胡剑兵曝出该单位南京项目部向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干部的“送礼清单”,送礼对象从局长、副局长、科长到镇村干部……但在记者采访时,胡的同事却称其“品德败坏,过去讲就叫叛徒”。此事备受网民关注。对此,有评论指出,当为了利益无视正义成为某些单位、利益群体的文化取向时,政治生态就必然劣化,腐败就必然会发生。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置于规则和大众利益之上,是非荣辱不分,正是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重要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打虎”、“灭蝇”的重拳出击,八项规定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不良作风积习甚深,尤其是在利益的渗透中,一些人的心灵和环境受到了污染,导致价值观扭曲。因此,正风反腐新常态能否进一步巩固、深化,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社会价值观的较量。正如王岐山同志指出的,现在“不敢腐”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向“不能腐”和“不想腐”迈进。而要实现这样的跨越,既要靠制度建设,也要靠在全社会构建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重塑我们的价值观。从“不敢”到“不想”还有多远?雷霆正风反腐下的杂音“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一击,震撼四野。”著名作家二月河如此评价当前的反腐败形势。他说,目前我们党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的。然而,在雷霆正风反腐的时代洪流下,也冒出了一些杂音。针对“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最近有媒体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一些省份随机抽取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发现,一些干部认为高压正风反腐影响了“官员士气”,抱怨“为官不易”,调侃“官不聊生”,更有甚者推崇“为官不为”。对于一些官员而言,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远非心甘情愿、自觉行动,只是迫于当前的大形势,心有所惧,行为暂时收敛而已。“那种靠腐败支撑的‘官员士气’绝不是真正的士气,而是败坏党风政风的歪风邪气,是祸害国家、把公众推向对立面、吞噬执政合法性的政治毒气。”有专家指出,反腐败,就是要驱散这种不健康的“官员士气”,破除为官者对当官不切实际的期待。媒体在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官员抱怨的“官不聊生”,纯粹是一种撒娇。因为从严治官,做官确实不太容易了,但离真正的“严”还很远,远没到“官不聊生”的程度。如今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争先恐后涌向公务员考试,公务员队伍非常稳定,足以说明问题。即使一些人“士气”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相比获得更多民心,这点儿“官心”受影响根本不算什么。去年底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真抓实干打“老虎”拍“苍蝇”,社会出现人心回暖思进之潮——78.7%受访者认为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效果明显,比2012年上升14.6%;88.5%受访者对反腐努力表示认可,比2012年上升11.55%;73.7%的人对今后5至10年反腐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比2012年上升13.7%。这还是去年的数据,今年的反腐力度更大,这个“民心数据”会更可观。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奇谈怪论背后是扭曲的价值观“从‘官好做’到‘官难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说明一系列正作风、反腐败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官员的特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寻租腐败的灰色空间受到了挤压。”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副主任马庆钰说。对于所谓的“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等奇谈怪论,专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权力观、价值观的错位和扭曲。价值观看似无形,却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的行为,体现在对与错、是与非、荣与耻、黑与白的每一次判断和取舍上。作为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倘若怀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放不下“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优越感”,走不出办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潜规则,那么放眼看去,大到党纪国法,小到条条禁令,都是与自己为难作对,处处寸步难行。从另一个视角看“为官不易”,也许会让问题更加清晰。一项在2万余人中作的调查显示,81.2%的受访者一直在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不少人认为干部作风有所改进,但仍有66.4%的人认为当地落实情况不太理想,52.9%的人期待加大落实力度。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一些干部感叹“为官不易”时,群众认为还是不够。因此,当务之急,一方面要矫正官员的价值观,向官员传递“当官就别想着发财,发财就别想着当官”这个常识,端正对权力的认知;另一方面,要传递这样一种价值观,即官员的士气不应来自“可贪可捞”,而应来源于民众的认同,应该从自身提供的服务受到民众赞誉中获得成就感。如果缺乏这种公共服务的担当与情怀,对不起,请你别当官。“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更自由的人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迫在眉睫“我从一个钢铁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背负着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但像刚才所指出的,后来放松了要求,价值观出了问题。”9月24日,河北廊坊中院庭审现场,刘铁男痛哭流涕地自我剖析。刘铁男的忏悔不是个例。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一些人沦为腐败分子,大都是从价值观上出问题开始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从下乡知青、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班长干起,一步步走上副省长的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走过来不容易。那时有一种理想和信念支配着自己,激发出热情和激情,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然而,临近退休时,倪发科的价值观变了,“由过去追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到追求个人享乐、攀比奢靡消费”,从此走上了不归路。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还记得,当年一位小学生“想做贪官”的理想,让多少人痛心疾首。“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看似童言无忌,实则是腐败现象对价值观的扭曲。而最可怕的腐败,正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在人人痛斥腐败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人视行贿受贿为正常的事,反腐触及别人的利益大快人心,触及自己利益拼命抵制,等等。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影响个人,更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因此,强力反腐,不能忽视价值观的较量。”网友“尚品”说。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严惩腐败、狠刹“四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一些滋生于腐败的思想病毒正在被清除。可以说,这些新气象,往深里看,就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官员从“不敢腐”到“不想腐”,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冰已破、帆已扬,可以预期,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离目标越来越近!(记者王新民王少伟陈治治)腐败与价值观扭曲:一对互哺的恶之花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4-09-3006:32腐败与价值观扭曲:一对互哺的“恶之花”——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之二●价值观扭曲的根源,在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奢靡这些思想毒瘤的膨胀。扭曲的价值观驱动着腐败的滋生蔓延,而腐败的盛行反过来又加剧了价值观的扭曲。在这样一种风气中,没有绝对的受益者,人人被裹挟其中,人人都是受害者●坚决扭转这种现象,一方面,要以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另一方面,要在扬清激浊、扶正祛邪中重塑社会价值观。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为用,势必激发出最强劲的正能量说起刚过不久的教师节,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教师小钟有些尴尬。“学校专门通过家校互动平台给家长发了短信,讲明了‘廉洁从教’的规定,但还是有个别家长快递寄来了包裹。”小钟说,她对这些包裹直接拒签,“哪寄来的送回哪去”。真正让她发愁的,并不是拒收学生家长送的礼,而是考虑要不要给女儿幼儿园的老师送礼。“孩子太小,又刚上幼儿园,就怕别人家都送了自己没送。”几次家庭会议之后,小钟还是决定不送了。“换位思考,我觉得还是不送为好。”小钟的尴尬绝非个例。类似这样的处境,也绝非仅仅发生在教师这个群体身上。上学、就业、住院、做项目……对很多人而言,在涉及切身利益之时,“送礼还是不送”,已成为一个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谁是“不打点就办不成事”的幕后推手?近日公开出版发行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有8篇是首次公开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文稿,其中4篇涉及反腐败和纠正“四风”。据文稿透露,在今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这段“接地气”的论述,想必会激起众人内心的共鸣。社会上种种“不打点就办不成事”的乱象背后,扭曲的价值观正是幕后推手。在中国社会中,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古已有之。从“升官发财”到“封妻荫子”,再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这些人们常见的成语中,便可觅得其踪迹。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得“官本位”、“笑贫不笑贪”等封建糟粕残余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彼此心照不宣并付诸行为的“潜规则”。早已有学者指出:这种“潜规则”的盛行,不仅扩大了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也使全社会的道德状况集体滑坡,从某种程度而言,腐败被“日常化”、“合理化”了。在互联网上,有一条广泛转载已查无出处的网友留言这样写道:“腐败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从生孩子进医院到入托、上学读书、找工作、开拓事业、打官司、找医生、进火葬场,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腐败的生活方式。什么同乡、同学、同事、上司、部下、朋友、熟人、邻居、师生等,皆成为巧取利益的捷径。”这条留言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下,人人都是受害者近日,某央企职工因向纪委和媒体举报单位“送礼清单”,却被同事骂为“叛徒”,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在诸多评论中,也不乏“不该揭单位短”这样的论调,更有甚者调侃举报人是“扶不起的阿斗”,“难怪被领导长期‘闲置’”。如此的社会病态缘何产生?古人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十分痛恨,却又对通过腐败歪风获利而羡慕有加。在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中,那些善于通过找门路疏通关系的人,反倒被人们羡称为“有本事”、“有门路”。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传染性,当其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中后,就会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所谓“腐败文化”。“腐败文化”的猖獗极大地助长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道德观念,使得不正之风盛行,腐败行为频发。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这样,一些人被扭曲的价值观绑架,从对腐败反感到见怪不怪,进而习以为常,甚至是参与其中,沾沾自喜、乐此不疲。“与此同时,这些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又通过获利‘固化’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说,“正是普遍的权力寻租使得扭曲的价值观在一些人心中日益根深蒂固。”“有的办事不靠组织而靠熟人、靠关系,形形色色的关系网越织越密,方方面面的潜规则越用越灵。”今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历数当前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指“关系网”和“潜规则”。在杨伟东看来,与普通群众
本文标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4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