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温度计测试题47一、填空题1、物体的叫温度。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的性质制成的。2、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等3、人的正常体温为,读作。4、摄氏温标的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规定的温度为0℃,把的温度规定为100℃,。5、体温计的最小刻度是℃,测量范围从℃到℃。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分度值是。6、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或。7、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求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相平。8、使用温度计测温度前,观察温度计的和,并估计被测物体的大概温度。若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它能测的,或低于它能测的,就应当换一支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就可能温度计或。9.一块冰的温度由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若冰的温度由0℃降低了10℃,此时冰的温度是。10.用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接触后,测量的温度是;当温度计的玻璃泡和冰块接触后,测得的温度是。11.读出右图所示的甲、乙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0℃)甲是℃乙是℃12.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50℃,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5℃,由此可知温度计是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温度计是体温计。13.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图4—1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14.图4—2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4—215.用温度计测量刚倒入保温杯内的开水的温度。(1)现有最高测量温度为110℃、200℃、42℃的三种温度计,测量时应该选用最大测量值为的一种。(2)在测量时,温度计插入水中后应何时读取数据,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越准确。三种意见中正确的是。二、选择题16、-20℃的正确读法是()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17、冬天,北方的气温最低可达-40℃,为了测量那里的气温应选用()A.水银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C.以上两种温度计都可以D.以上两种温度计都不行18、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A.36.90℃和38.60℃B.37.50℃和38.60℃C.36.90℃和37.50℃D.37.50℃和37.50℃19、体温计能准确到0.1℃,这是因为()A.体温计玻璃泡内的水银比一般温度计多B.体温计测量范围小C.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比玻璃管的容积大得多D.体温计短20、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的温度为3℃,插在l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显示的温度是97℃,那么当它插入温水中显示的温度为30℃,温水的实际温度为()A.30℃B.小于30℃C.大于30℃D.无法确定2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经过下列5个步骤,请填上正确的顺序_________A、选择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B、估计被测水的温度;C、让温度计与被测的水充分接触;D、取出温度计;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22.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在阳光下,一杯在荫凉处,则[]A.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B.在荫凉处的水的温度高;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D.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23.用同一只温度计测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的水温度高B.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C.二者温度相同D.无法比较2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A.用开水煮.B.用酒精灯加热.C.用自来水冲洗.D.用酒精棉花擦.25.家庭用的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A.0℃~100℃.B.35℃~42℃.C.10℃~100℃.D.-20℃~50℃.26.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2℃,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A.27℃B.30.2℃C.32℃D.37℃27.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D.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28.用同一只温度计测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的水温度高B.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C.二者温度相同D.无法比较29.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B.甲的体温是39.5℃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D.三个人中至少有一人体温是39.5℃30.如图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31.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它最高温度的温度,但能测量低于它最低温度的温度B.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能离开被测物体C.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垂直D.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33.图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A.aB.bC.cD.都不正确三、实验与探究34.有两支温度计,它们的泡里装有同样多的水银,但是玻璃管的内径粗细不同。当它们同时放在蒸汽中时,两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35.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3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37.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老师给小明同学以下器材:容积为几毫升的小药液瓶、红墨水、小药瓶上的橡胶帽、空圆笔心(或细的吸管)、温度计、蜡块以及家庭中其他常用的工具和器材。利用这些器材制作一支简易温度计。请你帮他设计,并画出相应的结构图。38.如果温度计的内径粗细不均匀,对温度计的测量的准确性有影响吗?有什么影响?39.如果把温度计中的水银、酒精或煤油换成水,那么,在使用这种温度计时有些什么不方便?40.将一支灵敏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热水里,并立即观察温度计细管里的水银面高度的变化,将会看到温度计中水银面先下降,然后再上升。试说明其道理。答案(部分)9.10℃,-10℃;10.0℃,0℃;11.答案:-4,7412.答案:乙、丙、甲解析:乙是家庭用的寒暑表,丙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甲是体温计。13.7.5℃;9℃;18.5℃;-4℃14.A.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B.正确;C.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D.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被测液体中。15.(1)110℃。(2)乙22.C;23.C;24.D;25.D;26.B27.D28.C.29.答案:BD解析:由于体温计有一段弯曲的细缩口,所以上升后的水银柱不甩不会回到玻璃泡中,由此决定了体温计的水银柱“只上不下”的特殊性质。由于此题中中途没甩连续测量,使三个人体温都是39.5℃,说明乙、丙二人的体温都未超过39.5℃(未超过说明是等于或低于39.5℃),而甲是初测的,他的温度是39.5℃.故选项B、D正确。30.答案:C解析:从图中看出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容器壁,B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D图中玻璃泡末与液体充分接触,这样不能使玻璃泡内液体温度与待测液体温度达到一致,故测量结果不准确,所以选项C正确31C32.D.33.B.34.细管上升较多35.BAFCDE36.(1)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2)小张没有将上升的水银柱甩入玻璃泡中,这样做易造成“误诊”37.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在小药液瓶中装红墨水,盖上橡胶帽并插入空圆笔心,使红墨水上升到管中,用蜡将小瓶密封,然后将它与温度计同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分别记下红墨水在管中的位置及对应的温度值,最后在两个温度之间平分刻度,即可做成一只简易温度计。38.有影响,测量不准确。39.在测量4℃以下温度时液面反而上升。40.一开始玻璃泡先膨胀,水银面下降,过一会儿,水银也受热膨胀,在相同条件下,液体比固体膨胀要大,于是水银面又
本文标题:温度计测试题4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8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