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构建“321”科教服务新体系,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新途径
1构建“321”科教服务新体系,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新途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农业本科院校、全国第一个省部共建的省属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以构建区域科教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以培植地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切入点,立足河南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经济主战场,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为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一、坚持“厚生丰民”,探索“321”农科教服务新模式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围绕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立足河南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经济主战场”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创性地把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地方产业园区,把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出“321”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释放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量,也有力推进了自身的发展。“3”是构建3个体系。即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河南农业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现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20多个,构2成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源头;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它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我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的任务。构建“现代农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多科性农业大学的综合优势,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业人才的需求,着力构筑三级人才培养阵地,由校本部向下延伸,逐级放大,覆盖面越来越宽,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良好培养格局。以校本部为核心阵地,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以地方资源为辅助阵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田间地头为外围阵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模式,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是完善“两套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行政保障机制。学校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校地合作基地所在的县乡构建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学生志愿者(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弥补学校事业单位3在科技转化和推广中协调能力的不足,弥补地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导致科技棚架的缺陷。在工作中,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要根据当地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桥梁”保证了“反馈渠道畅通,服务渠道畅通,协调渠道畅通”,使学校对地方的技术支持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具实效。二是完善校内的保障机制。学校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等,构建新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催生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校内制度保障。“1”是创新一种合作模式。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稳定学校与农业基层的沟通渠道。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它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我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这些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部分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的任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承担科技成果的试验、熟化、示范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相关学科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作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承担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孵化和扶持任务。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校地(企)合作共赢4学校在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找准办学定位,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的“双赢”局面。(一)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使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了促进发展与特色办学的双赢效果,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我校4年连获5项国家科技大奖,7个玉米新品种和2个小麦新品种成功转让,5项科技成果转让费在100万元以上,总转让经费超过1150万元;仅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60项,经费总额2815万元,并实现重点项目零的突破,SCI论文影响因子达到4.0以上的18篇,比2011年增长260%;纵向科研到账经费1.42亿元。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仅2012年,学校共与56家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完成省级及以上培训3336人,累计得到经费支持493.6万元,培训人数和培训经费均居全省首位;科技推广类项目137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160项,到账资金5500余万元,较去年增长20%以上;新增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增加32个,总数达到235个。(二)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小麦、玉米、水稻、烟草、畜牧兽医、林果花卉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面向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种,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有力推动了河南农业5新技术应用和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2010年以来,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累计近400项,到账资金累计约1.2亿元,每年保持增长20%以上。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与多家种业组成“育、繁、推”联合体,仅第一年推广面积就超过130万亩,一举成为我校有史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豫玉22”授权3家种子企业推广,推广区域涵盖了我国22个省区,适播面积约1亿亩,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我校王泽霖教授团队研发的禽病高效浓缩联苗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对王泽霖教授研究的项目预测:在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平均每年可为社会增加115.81亿元的纯收益,近3年可新增经济效益789.96亿元。(三)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团队和人才学校在“251”(20名国家知名专家,50名省级知名专家和100名校级学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基础上,推出了“创新性人才计划”,其中包括“特聘教授+团队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四大工程。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和教学科研关键岗位,搭建工作平台,提供事业发展空间,实行特殊待遇等措施,培养和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储备了良好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学校引进的尹钧教授是国内小麦界的拔尖人才,目前担任省级特聘教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第一主持人。他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6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并经国家农业部批准中试、释放。原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席、美国三院院士布坎南教授访问该校时称赞道:“尹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团队,他们利用反义基因技术和过表达技术在小麦和大麦改良上做出了突出成就。”并表示将与尹钧教授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了提升现代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学校加大了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孵化、转化支撑体系的力度,依托自身的智力和资源优势,对区域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提升。学校在种植、养殖、加工、农机、生物制品等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先后为“敦煌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格瑞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双汇集团”、“江苏科地集团”、“辽宁益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近200家企业注入了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了10多个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使固始鸡的研究开发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的轨道;与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合作,在其已有的河南省工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申报“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卢氏县博康卢氏鸡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中心卢氏分中心”,可为1000万只饲养量的卢氏鸡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7学校采取走出去的战略,针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先后与企业联合开展公关研究。目前已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地海外建设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高端战略合作;与台湾大叶大学合作共建的信阳“豫台(特色)农业园区”进展顺利。(五)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不仅提升了学校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方向,架起农业高校通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金桥。学校先后与南阳、信阳、济源、濮阳、许昌、方城、温县、浚县、兰考、南召等60个市县建立了多领域的校地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方城县的“校县合作”,自1975年至今,合作领域涉及粮食高产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辣椒产业种植、小杂果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村科技人员培训、科研基地下移等,有力地推动了方城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科技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达30多年的全面深入合作,结晶出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富民行动”的“方城效应”。尤其是,2011年10月16日,我校与南阳市方城县打造校地合作的升级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更是为当地乃至全省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保粮、节地、增收、促民生”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可持续、易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本文标题:构建“321”科教服务新体系,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新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8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