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湖北省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农书》中有“用粪犹用药也”、“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2.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3.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之一,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下列表述不符合宋代的是:A.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海外贸易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D.庙会集市商贾云集,百货杂陈4.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5.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6.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7.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8.有些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A.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B.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D.农业文明已经向工业文明转变9.在某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晚会上表演的一场历史剧中,有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下列台词中有误的是:A.我是迪亚士,我开辟了从欧洲到非洲最南端的一条航线B.我是达·伽马,我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线继续前进,到达印度C.我是哥伦布,我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开辟了到达美洲的航线D.我是麦哲伦,我的船队先后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实现了环球航行10.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B.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C.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11.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名《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12.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D.美元逐渐升值13.下表是苏联某一时期内经济的增长率(%)年份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人均实际收入1966-19707.88.53.95.91971-19755.77.42.54.41976-19804.34.41.73.41981-19853.63.51.02.11981-19853.63.51.02.1影响上述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运动B.美苏争霸C.农业集体化运动D.戈尔巴乔夫改革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艰难地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关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近代化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B.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D.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迈出了近代工业化15.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16.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17.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历史情景的是:A.“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B.“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C.“钢铁元帅升帐,粮食卫星上天”D.“春风送暖跨世纪,特色脱贫奔小康”18.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企业类别厂家数开工纱锭数织机布数外商企业16家338960锭1986台材料(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华商企业25家484192锭2016台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快速发展B.外商在华棉纺织业严重萎缩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是: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B.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D.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20.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22.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A.加入人民公社B.分得土地C.承包土地D.加入合作2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24.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25.历史学家克拉克(kitsonclark)曾写道:“历史研究的工作,是不间歇的在进行,不断发现新材料,以否定旧解释。史学家不停地探究与重新解释既已被接受的事项,发掘新材料,扬弃旧信念。”在这里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搜集史料与得出结论是历史研究中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B.史料越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就越真切C.史学家由史料得出的结论没有绝对的肯定性D.借助于丰富的史料更有利于了解现实观察未来二、主观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8分)27.(18分)工业年代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英国1.99.519.918.5美国——2.47.223.6中国32.829.819.76.2印度24.517.68.60.7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问题:(18分)(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6分)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见下表。形成时间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4分)(2)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6分)(3)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3分)
本文标题:湖北省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8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