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某区青年吸烟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某区青年吸烟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成都市某区青年警察的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可行的控烟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市某区青年警察吸烟相关调查问卷178份,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现状及戒烟等信息。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的影响因素。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结果研究的178位警察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4.47±2.80)岁,婚姻状况以未婚所占比例最多,占78.16%,文化程度以大专和本科所占比例最多,分别占39.41%和34.12%。其中吸烟者113例,吸烟率63.50%,吸烟者每天吸烟量的平均值为(13.07±5.90)支,第1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平均年龄为(15.78±2.41)岁,其中最小10岁,最大20岁,平均烟龄为(6.93±3.38)年。该调查的警察戒烟率占25.28%,其中有67.06%的人为自己的健康戒烟,家庭全面控烟的占14.63%,部分控烟的占33.33%;单位开展全面控烟的占10.57%,部分控烟的占49.59%。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烟龄越短,继续吸烟的风险越高,其OR值及95%的可信区间为1.404(1.095~1.802);第1次吸完1整支烟的年龄越小,吸烟的风险较高,其OR值及95%的可信区间为1.947(1.055~3.592)。结论成都市某区青年警察的吸烟率较高,控烟意识较为薄弱。吸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达250万人之多,烟是人类第一杀手。我国2002年吸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烟民3.5亿,占世界烟民的1/3。吸烟者呼出的一氧化碳,会使人感到头痛、倦怠,工作效率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在吸烟者吐出来的烟雾中,烟焦油和烟碱的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热烟含量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氨多50倍。现通过调查了解警察的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可行的控烟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市某区200名青年警察,于2011-11-30/12-07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应答率89%。青年定义参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标准作的规定:44岁以下。吸烟定义参照世界卫生标准1984年标准[1],现在吸烟即现在每天至少吸烟1支已经持续1年以上者[2],戒烟者是指曾经符合吸烟定义的吸烟者,但是现在不吸烟的人[3]。1.2研究内容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3大类:①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民族、籍贯、工作年限(年)、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等;②调查对象的吸烟现状;③调查对象的戒烟情况、戒烟原因以及家庭、单位控烟情况。1.3统计分析将所有完成的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使用SPSSDataEntry2.0软件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分别录入数据后,进行一致性比较,并修改错误录入数据,直到两个数据库达到一致。统计分析中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定量资料采用、最小值和最大值描述。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的影响因素。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2结果2.1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所调查的178位警察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4.47±2.80)岁,其中最小22岁,最大32岁。所有调查对象均为汉族,工作年限的均值为(2.50±2.23)年,其中最短2个月,最长8年。籍贯为四川的调查对象居多,占89.32%,其他来自湖南、河北、陕西、重庆等省区。婚姻状况以未婚所占比例最多,占78.16%,其次为在婚和同居,分别占12.07%和7.47%,其他占2.25%,没有离异和丧偶者。文化程度以大专和本科所占比例最多,分别占39.41%和34.12%,其次为中专及以下,占22.94%,硕士及以上仅占3.53%。月收入以2000~2999元和3000~3999元最多,分别占35.06%和41.38%,1999元及以下和4000元及以上分别占9.20%和14.37%。2.2调查对象的吸烟现状调查对象中吸烟者113例,吸烟率63.50%,不吸烟者65例,占36.50%。吸烟者每天吸烟量的平均值为(13.07±5.90)支,最少吸5支,最多吸25支。第1次吸完1整支烟的平均年龄为(15.78±2.41)岁,其中最小10岁,最大20岁。开始养成每天都吸烟习惯的年龄从15岁到25岁不等,平均为(18.04±2.48)岁。烟龄0~14年,平均烟龄为(6.93±3.38)年。2.3调查对象的戒烟情况、戒烟原因以及家庭、单位控烟情况调查的警察中有45人戒烟,占25.28%,戒烟时间从1个月到24个月不等,其中有67.06%的人为自己的健康戒烟,12.94%的人为了家人的健康戒烟,因单位规定而戒烟的比例为4.71%,其他戒烟原因占15.29%。家庭全面控烟的占14.63%,部分控烟的占33.33%,未控烟的占52.03%;单位开展全面控烟的占10.57%,部分控烟的占49.59%,未控烟的占39.84%。2.4调查对象吸烟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调查对象目前吸烟与否为结局变量作非条件logistic回归,以探讨其影响因素。变量定义及编码见表1。为了正确反映各研究因素的综合因素,有效地控制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单因素分析中P0.20的各因素纳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拟合,以P0.05为排除标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烟龄、第一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养成吸烟习惯年龄与调查对象吸烟状况有关(表2)。对有序多分类变量“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是以哑变量还是以分组线性变量的形式纳入,依据似然比检验结果加以判断,无统计学意义时以分组线性变量的形式纳入,否则以哑变量形式纳入模型[4]。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烟龄、第一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与调查对象吸烟状况有关(表2)。烟龄越短,继续吸烟的风险越高,其OR值及95%的可信区间为1.404(1.095~1.802);第1次吸完1整支烟的年龄越小,吸烟的风险较高,其OR值及95%的可信区间为1.947(1.055~3.592)。3讨论世界卫生组织将烟草流行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列入重点控制领域,将烟草控制工作提上日程。我国规定在某些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杀手[5]。因此,戒烟或减少吸烟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调查的青年男性警察,平均年龄才24岁多,年纪较轻。未婚者所占比例很高,占到了近百分之八十,文化程度以大专和本科所占比例最多,月收入以中等收入为主。调查人群的吸烟率为63.50%,略低于全国15岁以上男性吸烟率66%[6]。男性警察的吸烟率如此之高,这可能与他们的工作压力较大有关,这部分人群常需要借助吸烟来舒缓工作压力、调节心理状态。吸烟警察平均每天的吸烟量为13支,平均烟龄达近7年之久。可见,对于警察这一特殊人群应努力加强吸烟危害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烟草危害身体健康的认识。该调查的人群中戒烟率约占四分之一,可见大力宣传烟草对身体的危害,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已初见成效。戒烟者中有67.06%的人为了自己的健康选择戒烟,为家人健康选择戒烟的人群比例较小,仅占12.94%,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对象年纪较轻,未婚者居多有关,预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人群结婚并有了孩子以后,为家人选择戒烟的比例会有大幅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吸烟者的健康意识,让他们为了自己、家人和身边的人健康而戒烟[7]。家庭开展全面控烟和部分控烟的比例占一半左右,可见积极倡导家庭控烟理念,通过家人的劝说与督导,对吸烟者有效戒除烟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单位开展全面控烟和部分控烟的比例占六成以上,若在单位能全面开展控烟活动,同事间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对于有效解除烟瘾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研究对象烟龄越短,吸烟的风险较高,这可能与调查对象吸烟时间越久越发现吸烟对身体有很多害处,加之媒体宣传、亲朋劝导更容易戒除烟瘾有关。反之,烟龄越短,自己尚未真正意识到吸烟的害处,宣教也不到位,继续吸烟的风险越高。结果也提示第一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越小,吸烟的风险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开始吸烟年龄越早,烟瘾越不容易戒除,也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父亲若吸烟,孩子可能越容易得到烟,越早开始吸第1支烟,父亲可以吸烟我也可以吸,抱有这样的心理,烟瘾很难戒掉。这也提示控烟应从学生时代抓起,学校应设置吸烟与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达到更有效的预防学生过早的吸烟的目的,让学生更早的认识吸烟的危害,从而降低将来吸烟的可能性。成都市某区青年警察的控烟意识较为薄弱,应对其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吸烟者的健康意识,使其为了自己、为了亲朋的健康而戒烟。同时,在单位和家庭积极倡导控烟理念,以利吸烟者有效解除烟瘾。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控烟应从学生时代抓起,使青少年更早的认识吸烟的危害,降低将来吸烟的风险。
本文标题:某区青年吸烟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0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