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湖北龙泉中学10月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湖北省龙泉中学2013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右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A.车轮B.车架C.马鞭D.马匹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C.政治文明D.社会文明4.古代中国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5.“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6.《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7.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8.“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这首《估客乐》主要描述了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东南西北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9.宋代的商业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名称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10.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第2页共8页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有很大变革作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1.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人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12.“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这一观点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1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14.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15.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时,李鸿章呈请批准“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就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体现了A.洋务企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B.洋务企业诱导民族工业产生C.封建官僚已有专利保护意识D.封建垄断阻碍民族工业发展16.陈独秀说:“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7.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外资企业出现B.洋务运动兴起C.工人运动高涨D.实业救国热潮18.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了1947年却只能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商品的涌入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第3页共8页C.繁重的苛捐杂税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B.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C.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2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种情况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22.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的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认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他的看法A.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D.反映了抗日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23.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没有成功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24.阅读1850-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对下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年份1850年1887年1914年1936年1949年人口数(千人)414699377636455243510789541670人均收入(元)43.835.941.2250.5134.98A.1850-1887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B.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实业救国、收回利权运动、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及辛亥革命有关C.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D.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和“三面红旗”有关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个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民俗为合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必久安。材料二:伏尔泰认为,……“(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注:在1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第4页共8页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材料三:(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材料四: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阅后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形象”是什么?(2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2分)(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并说明他们的各自依据。(6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更认可他们哪个人的看法?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看法不同的原因。(6分)(5)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这一现象,给你何种认识或启示?(2分)26.(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材料二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第5页共8页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四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材料五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阅后回答:(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
本文标题:湖北龙泉中学10月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1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