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柏格与皮亚杰道德发展观柯尔柏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0-9),习俗(9-15),后习俗(15岁以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皮亚杰研的究重点在道德思维形成过程本身,进而提出了“图式”等概念;而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在对道德思维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上,进而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如关于角色扮演机会等,皮亚杰只注意到了同伴群体的作用,而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推演,比如他将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而科尔伯格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因此科尔伯格在学说的构建上更为完善。第四、两者的研究方法不一致。皮亚杰是双偶故事法,柯尔伯格是两难故事法。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联系(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均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具体表现在: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均是一维纵向的,他们认为,道德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转换形成了道德的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正是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从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冲突,由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个体的道德结构也不断得到扩充和重建。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作出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道德判断,从而个体的道德逐渐由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由此可以看到,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变,是其理论构建的主线。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道德也是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借助于平衡化建构起来的。一般说来,当智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也达到较高层次,道德也就相应发展到较高阶段。但这并不是说高智力水平就能保证个体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因为智力仅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论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而科尔伯格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因此,我们说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学说。道德发展的共性: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延伸知识:一、皮亚杰与柯尔柏格研究方法1、皮亚杰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2、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故事:海因兹偷药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故事后,主试向被试提出下述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对于儿童的回答,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是他们证明其立场时所给出的理由。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对72名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测量,并对所得结果在其他国家进行验证。最终,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具体见下表。表1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征水平1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是依据它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赞成偷窃组:“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去,你就会陷入困境。因为没有花钱去帮助她,你会受到责备。由于妻子的死,将会有一个你和那个药商的调查。”反对偷窃组:“你不应该偷窃药品,如果你那样做了,你会被抓住并且进监狱,如果你跑掉,(你会受到惊吓)警察不久会追上你。”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与工具定向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或怜悯。它很象一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如果让我看晚上的电影,我现在就做作业。”赞成偷窃组:“药商能做他想做的,海因兹也能做他想做的……但是如果他决定冒进监狱的危险去救他的妻子,实际上他正在冒生命危险;有了它,他能做他想做的。对药商来说也是如此,由他决定他想去做的。”反对偷窃组:“海因兹正在冒比它本身的价值更多的危险(去拯救他即将死亡的妻子)。”水平2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阶段3好孩子道德在此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仍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赞成偷窃组:“如果你偷了药,没有人会认为你是坏人,但是如果你没偷药,你的家人会认为你是一个无人性的丈夫。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去,你永远不敢直视任何人。”反对偷窃组:“不仅仅是药商认来维持好的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犯规则时的意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为你是一个罪犯,其他的任何人也会这样认为的。在你偷了药之后,关于你是如何带给你的家庭及你自己耻辱的,你会有很恶劣的想法;你将不能面对任何人。”阶段4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只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遵从一系列严格规则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好的。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赞成偷窃组:“他应该偷药。海因兹有责任去保护他妻子的生命,他对婚姻发了誓。但是偷药是错误的,他应该带着付给药商钱或由于违犯法律接受惩罚的想法把药取走。”反对偷窃组:“对海因兹来说,想挽救他妻子的生命是自然的事情,但是……不管你感觉如何,不管是什么特殊的环境,你不得不遵守法规。即使他的妻子快要死了,作为一个市民遵守法律依旧是他的责任。不允许任何人去偷,为什么他能呢?如果每个人在困境中都开始违反法律,那么就没有了文明,只有犯罪和伤害。”水平3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阶段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符合群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它也是可以修正的。赞成偷窃组:“尽管有法律来反对偷窃,但是法律并没有意味着违背一个人的生命权力。取走药违背了法律,但是海因兹在这种情形下偷窃是正当的。如果海因兹由于偷窃被控告,法律需要被重新解释去考虑这些情形:它违背了人类维持生命的天生权力。”阶段6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的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如美国越战期间支持非赞成偷窃组:“如果海因兹没有做他能挽救妻子的任何事情,那么他就是正在采取一种比生命的价值要高些的价值观。对财产的敬重高于对生命本身的敬重,这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私有财产人们也能在一起生活,对人类生命和个性的尊重是绝对的,因此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去挽救快要死的人”暴力、积极参加反战示威的学生比不积极的学生有更多的人达到了道德的后习俗水平。)二、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1、作者生平: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中文名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者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劳伦斯·科尔伯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4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1958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9年读完博士的记录。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
本文标题: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1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