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2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前言序9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9第二节前言序一前言《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编纂即将完成。自二00八年六月在蓝山县招商大酒店召开《湘南穆林公宗谱》编委会筹备大会,经过三年半时间,先后编纂出版了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临武县杉木桥族谱》、《郴州市北湖区安源福公族谱》、《郴州市北湖区安源禧公族谱》、《郴州市北湖区廖家洞族谱》、《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族谱上册,下册》、《郴州市嘉禾县毛家族谱》、《郴州市嘉禾县广发株木山族谱》、《永州市蓝山县界溪族谱》、《永州市蓝山县凤源坊舜乡族谱》、《永州市蓝山县晓江族谱》、《永州市蓝山县西城山田族谱》、《永州市蓝山县磐石园山及迁粤宗支族谱》、《宁远县北门宜章汾水新田县富伯族谱》共十四卷,按照穆林公脉络世系分布,涵盖湖南省的郴州市、永州市及广东、广西共三个省市县区,是在中华萧氏总谱编委会的理论指导下,得到了广大穆林公脉下宗亲的积极支持和经济捐助下完成的,在此向为编纂宗谱献资出力的宗亲表示衷心感谢!编纂湘南穆林公宗谱的关键是理清世系问题。在中华萧氏总谱编委会指导下,采用《中华萧氏总谱庐陵分谱》(萧东海主编)为蓝本,对于萧氏渊源、何公为第十六世、整公为第三十五世、俭公为第五十世的历史给予肯定。关于俭公与“五元”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时间概念上分析断定。复公生于公元732年,而湖南马氏之乱,最早始于公元896年。两者之间相差164年,那么文元兄弟五人如果是复公之孙、俭公之子的话,他们怎能都有这样长的寿命活到马氏之乱呢?或者从定基往前推算也行,定基生于公元989年,霁公生于公元878年,文元若是定基之十世祖、霁之七世祖,也是无法活到马氏之乱时期的。文元兄弟五人,绝不是俭公的儿辈,只有作为霁公的父辈,才能生活在马氏之乱时期。因此俭公与“五元”关系,只有按萧东海主编的《中华萧氏总谱·庐陵分谱》确定的才合情理。关于穆林公的上线问题,明朝的平元公、清朝的玉春公《溯源序》,穆林公属于后梁皇帝詧公次子岿公之后嗣,是唐德宗时宰相复公长子俭之子乾元公的后嗣,此处应给予修正。本次修谱发现晓江村光绪二十年修的房谱,另列穆林公上线,成为詧公五子岑公后嗣,误导穆林公为大心脉下第七十一世。此脉络上线在民国十九年西城辅仁脉下修谱时没有被采信。按上述穆林公为大心脉下第71世计算,穆林公脉下已至37世(最后一世未成年),则合计有107世,依照唐朝宰相复公为49世,生于公元732年计算[(2010-732)÷(108-48)],平均21.8年为一世,偏离总谱凡例规定太远,不可取。按照玉春公的《溯源序》,是穆林公为大心公脉下65世计算,穆林公脉下已至37世(最后一世未成年),则合计有101世,依照唐朝宰相复公为49世,生于公元732年计算[(2010-732)÷(101-48)]平均24.1年为一世,也不符合总谱凡例的规定。调整穆林公为大心公脉下60世计算,穆林公脉下已传至37世(最后一世未成年),则合计是96世,依照唐朝宰相复公为49世,生于公元732年计算[(2010-732)÷(97-48)],平均26.6年一世,比较接近中华萧氏总谱凡例的规定。经对照穆林公脉下的族谱世系都在94世为主,只是个别衍至97世的。本次还未编纂的广西融安仲富公,宁远仲杣公等宗支连接穆林公世系,都在95世上下,把穆林公定为大心公脉下六十世是最适宜的位置。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的编纂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由于编委会常务人员甚少,水平有限,虽然尽了心力,所编各谱错误甚多,希望各宗支有识之士,发现缺点批注在册,提供给再修谱时更正,把宗谱越修越实,越修越好,把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第一篇综述·前言序10发扬光大。湘南穆林公宗谱编委会任川撰于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二新修《湘南穆林公宗谱》序正史,地方志,家谱,这是记载国家、地方和姓氏家族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史料,三者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正史由国家编纂,地方志由地方政府主修,姓氏家谱自然由姓氏族群修编了。萧姓,在得姓始祖大心公以后的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家族的许多成员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以从汉初到唐末的一千一百余年的史实为例,萧氏家族就出了汉朝开国功勋相国何公、大鸿胪望之公,南齐王朝建立者齐高祖道成公,南粱王朝建立者梁高祖武帝衍公,大文学家昭明太子统公,后梁宣帝詧公,唐朝宰相瑀公、至忠公、嵩公、华公、复公、倣公、俛公、遘公,等等;正史还记载了从汉初到唐末萧氏家族的世系,这是别的姓氏所没有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萧氏家族或因图谋开拓发展,或因天灾战乱,或因弃官隐居,或因蒙冤受难,进行过很多次的大迁徙,这一现象唐末以后更为突出。现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乃至海外,都有我萧氏宗亲创业安家之所。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分居在各地的众宗亲,相互隔绝,不能沟通,所定派语也千差万别,互不相同。反映在各宗支的宗谱中则是上线理不顺、下线疏不通。寻根问祖,饮水思源,搞清楚自己的历代祖先,用祖先们的高贵品质和奋斗精神来鞭策自己和教育后代,是众宗亲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增强凝聚力和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编纂中华萧氏通谱的条件基本成熟。公元二○○六年七月,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在北京成立,提出了编纂通谱、统一派语和纠“肖”复“萧”等重大问题。之后,借鉴各地宗亲联谊会相继成立,并迅速开展了编纂通谱、理顺世系和研究统一派语等工作。二○○八年十二月,中华萧氏统一派语正式确定,以大心公为第一代,从八十一代起,逐步过渡到使用新的派语。公元一九九八年版本的穆林公萧氏族谱同样存在上线没理顺、下线没疏通两大疑难问题。上线没理顺指的是从大心公到汉相国何公,中间有十几代没记载,从后梁宣帝詧公到蓝山开基始祖穆林公,中间有近二十代错联或无记载。下线没疏通指的是,除蓝山县境内部分宗亲因人为原因没有入谱外,在湘南许多县、广东连州、广西柳州桂林等地开基立业的许多宗亲也没有联谱。本版新谱定名为《湘南穆林公宗谱》是按中华萧氏总谱编纂筹委会统一规划而命名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11的,它是旧谱的延续,但有别于旧谱。它理顺了上线,也把绝大部分下线接上了。本版宗谱的问世可以说是许多宗亲经历了十年不懈努力而获得的硕果。择其要者述之。一九九八年版本宗谱留下的疑难问题引起齐来等宗亲的注意。齐来下决心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公元一九九八年冬开始,他利用公休假日,自费踏上寻根问祖、查访宗亲的艰辛旅程。根据旧谱记载的线索,他先后到本县、湘南、湘中、江西泰和、广东韶关,二○○七年又与任川、滇生、六政等宗长一道,到嘉禾、广西柳州桂林等地走访宗亲,查阅档案文书旧谱,收集资料。有志者事竟成,要找的答案基本上都找到了。一、在蓝山县竹市镇,从一本被遗弃的光绪年间出版的旧谱中,查到了从何公到穆林公的世系记载;二、在洞口县黄桥镇,从一本康熙年间出版的《兰陵县萧氏族谱》中,查到了从大心公到何公的世系记载,此记载又从国家级藏书《华夏萧氏志》中得到证实;三、在衡阳市档案馆,发现了珍贵文物穆林公任衡州太守时的画像;四、在嘉禾县小街田和广发萧家、临武县杉木桥等地,找到了穆林公八世孙昌兴公的后裔,原国家政协副主席、享年一百零二岁的萧克上将是昌兴公的二十二代世孙;五、在嘉禾县品泉(今礼泉)、行村等地,找到了穆林公十二世孙仲文公的后裔,宁远县小桃源琵琶岗的宗亲也是仲文公的后裔;六、从宜章县砂坪镇等地找到了穆林公五世孙廷瑞公的后裔,并查证了廷瑞公长子盛赞公在宁远县北门街开基立业,廷瑞公三子盛资公在新田县下富伯村开基立业;七、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找到了穆林公十一世孙平亨公的后裔;八、在广西桂林市平乐县青草塘及砂子镇等地找到了穆林公八世孙周素公的后裔;九、穆林公五世孙廷樟公在广东省连州市韭菜水开基立业,已近八百年,最近,据《桂东南萧氏联谱》记载,其中一部分祖籍来自广东,找不到上线,据分析可能是廷樟公后裔,已敦请韭菜水的宗亲查证之。在众宗亲的大力支持和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版宗谱顺利告成。值得进一步提出的是,在组织、参与、支持各级宗亲联谊活动及本版宗谱的编纂工作中,除了前面提的及总编齐来以外,还有任川、国生、增武、增惠、著鹏、豪开、六政、增明、学义、滇生、化俭、仁彬等宗长,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国生宗长,为重建磐石总祠和编纂本版宗谱,共捐资六万元,为捐款之最,受到众宗亲的敬仰。编委会曾希望我出任总编,我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行动不便,实在是力不从心,有违众望,甚歉!齐来为本版宗谱付出许多许多,担任总编理所当然。事实证明,他胜任此职,没有辜负众宗亲的厚望。我只是尽了一点点微薄之力,协助总编把把关,定定调,润润色,仅此而已。大心公脉下九十五世孙湖南大学教授著珏敬撰二○○九年岁次己丑仲夏吉日第一篇综述·前言序12三《中华萧氏总谱庐陵分谱》序言选登(一)家谱、族谱等等,统称为谱牒。所谓谱牒,是指专门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一类书籍。有家谱、族谱、通谱、统谱等等。这里的谱,有两层意思,一是谱列,即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排记录。《史记·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张守节正义:“谱,布也,列其事也。”二是谱表、谱册,即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人物年谱,就是按年编列的人物生平冖事。而家谱、族谱,就是按世系顺序编列的家史、族史。牒,指书板。谱牒由来很久,至迟在秦汉时就已出现。司马迁写《史记》参考过《世本》,就是自西周流传下来的一种反映王族、贵族世系的谱牒。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在氏族中非常流行,而隋唐以来,更有发展。唐刘知几《史通·书志》说:“谱牒之作,盛于中古”。汉有赵歧《三辅决录》,晋有挚虞《族姓记》。江左有两王《百家谱》,中原有《方氏殿格》。盖氏族之事,尽在是矣。”入宋以后,有欧阳修、苏洵等各创新制,家谱、族谱等则开始在民间逐渐推广和普及开来。至明、清,统谱、总谱等亦应运而起了。谱牒属于史册中志书一类。自古以来,它与正史、地方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几乎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我国历史文献和历史学的三大支柱。谱牒在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是无法取代的;它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一直是不容忽视的。当然,谱牒产生、发展并盛行于漫长的封建时代,它跟产生于封建时代的所有其他文献典籍一样,往往难免烙上封建时代的深深印痕。但同时,谱牒也跟产生于漫长封建时代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其中优秀的、有价值的精华,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精髓,永远值得我们及后人去继承,去创新,去完善,去发扬光大。因此,国家档案局、教育局、文化部于1984年11月20日曾联合下发“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强调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文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并要求,根据过去“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的不多”的现状,为适应“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而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的形势,努力“推动国内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正是适应这种形势,各大型图书馆或社科院的家谱研究中心、各地谱牒研究会纷纷成立,民间家谱、族谱续修活动蓬勃兴起,全国不少姓氏,且陆续将通谱编修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前人常言:国有史,族有谱。然而通谱与家谱、族谱不一样,家谱、族谱是反映一家、一族之史,而通谱是集合众家、众族的一姓之史。通谱与家谱、族谱相比,具有更系统、更全面、更完整的特点和优势。因而,相对于家谱、族谱等而言,通谱的意义和作用就更非同寻常。纂修通谱,不仅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姓族以至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繁荣社会、振兴中华的需要。(二)所谓纂修通谱,关键就在联通全姓世系。世系通,则通谱成。我们萧姓,源远流长。整个萧姓大家族,就好比是中华民族之林中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它的起根发苗,经它的主干,再至主枝、分支,直至每枝每叶,自然天成,有机
本文标题: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2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前言序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4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