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校本教程王士祯家族教案
新城王氏家族初探【教学目标】了解王士祯的家族以及家风门训,探讨王氏家族兴盛之谜及对后世教育的启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路中央,耸立着一座经历了近400年沧桑的牌坊,相传出自明末书法家董其昌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远远就能望见。离牌坊不远的新立村,有一座“忠勤祠”。牌坊和祠堂同属一个家族。究竟是怎样一个家族会有这样的气派?这个家族在明清之际又走过了怎样一段辉煌历程?新城王氏,这个曾经热闹繁华几百年的大家族,如今像一幅有年头的水墨山水,慢慢舒展在我们面前。二、学生探讨小组把搜集来的关于王士祯家庭情况展示一下三、了解王氏家族1、四世宫保“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卫明王朝有功而建造的,追封三代,包括他曾祖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因此被称为“四世宫保”坊,砖结构,建筑古朴,气势恢宏,如今有“华夏第一砖牌坊”之称,也是目前全国现存的唯一的砖牌坊。2、忠勤祠与“四世宫保”牌坊相隔不远、位于新城镇新立村的王士禛纪念馆,这里原是忠勤祠,是为纪念王重光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成的。王重光是王麟的次子,是新城王氏第一位进士,“忠勤”一世的他,就是“忠勤祠”的真正主人。据记载,王重光57岁那年,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1557年,皇宫失火。修复宫殿需要去贵州置办大量木料,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王重光肩上。当时贵州地瘠民贫,且有蛮族占据山林,王重光率众将突入蛮地,不但“平蛮”成功,还采到大量珍贵木材,后在采集木料中不幸殉职。明嘉靖帝为之感动,认为“平蛮”功为“忠君”,“督木”殉职是“勤事”,亲书“忠勤可悯”四字,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建立“忠勤祠”。后因“贵州祠远,不能近祀”,又在家乡新城建立“忠勤祠”,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忠勤祠”。王氏一门,为官效忠国家,清正廉洁;为文华章迭出,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这四字箴言。3、父子尚书相传“父子尚书”的石碑,说的是王氏五世祖王之垣与其子王象乾。史料记载,王之垣的父亲王重光没中进士时,家境一般,王之垣儿时还在用破被褥、吃粗粮,但王之垣学习刻苦,日夜不辍。他考中进士,任湖广荆州府推官(掌管刑狱),为人刚正不阿,执法不徇私情。死后赠户部尚书,后世称“大司徒公”。由于其子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诰封三代,王之垣与父、祖一道俱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象乾是王之垣的长子,山东乡试第二名,1571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以兵部尚书兼署吏部。明清两朝,王氏家族先后出了7位尚书,他们分别是:三世王麟,贡生诰封户部尚书(追赠);四世王重光,谥忠勤诰封户部尚书;五世王之垣诰封户部尚书;六世王象乾历仕兵部尚书;六世王象晋诰封刑部尚书;七世王与敕诰封刑部尚书;八世王士禛历仕刑部尚书。六辈七位尚书出自一家,父子同尚书、兄弟同尚书,同班站朝、同时为官,一时传为佳话。4、新城王氏名人王重光:(1502—1558年),字廷宣,号泺川,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1541年中进士,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后守卫大同、上谷。明万历年间,因忤逆阉党刘瑾,调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去世后追赠太仆寺少卿。王之垣:(1527—1604年),字尔式,号见峰,王重光次子。1558年中举人,后中进士。王之垣以司理起家,官至户部侍郎。他事上接下,都以真诚相待,有古大臣的风度。去世后,以子象乾累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王象乾:(1546—1630年),字子廓,号霁宇,王之垣长子。1570年亚元举人,连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多年镇守蓟辽,治军有方。83岁时,明崇祯帝特旨边疆视师,去世后赠太师。王象晋:(1561—1653年),字康侯、荩臣、子进,号康宁,王之垣之子,王象乾胞弟。1604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成就,还是杰出的中医药学家和农学家。著有《群芳谱》。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王象晋之孙。清初1651年中举,四年后中进士。1659年始任扬州推官,五年后调任京职,先后在户部、礼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1704年任刑部尚书。王士禛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长于诗赋,创立“神韵说”,强调诗文创作的兴到神会,为诗坛一代宗师。著有《带经堂集》、《池北偶谈》、《居易录》等。四、教育+恩荫——王氏家族兴盛之谜桓台新城王氏是从平民之家发展起来的官僚世家,在明清时期是山东地区著名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自明代中叶始以科举起家成为望族,至清代中叶,持续兴盛200年之久。从明中叶到清中叶300多年间,王家一门共出进士30人,举人43人,贡生100多人,先后出现了明天启朝一代名将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王象乾;明末农学家王象晋,一代才华,明末诗人王象春;一代诗宗,清初诗坛盟主王渔阳等历史名人。。一个家族如此人才济济、名宦辈出,其中必有原因。除了个人才学,他们的家训、门风不能不值得关注。以科举应试为目标的文化教育科举取士,始自隋唐。到了明清时期,世家门第已经完全成了科举的产物。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利益是否代代延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族是否累世簪缨、代有闻人。而科举人仕的人数和为官者官位的大小,则成为了衡量一个家族社会地位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准。为了提高自身和家族的社会地位,很多家族的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科举应试来开展的。也可以说,要想“光宗耀祖”,那就只有读书。辉煌了三个世纪的新城王氏家族正是世代将“读书”与“道义”奉为家族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新城王氏”能在明代科甲蝉联,臻至鼎盛,经典教育对于王氏兴业的成功必不可少。举业的辉煌成功可能与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有关。王象乾耄耋之年时,仍“时时梦课业未竞,中心惶惶,跪受扑责。”新城王氏成功的家族教育又与家族的兴盛形成了互动机制。丰厚的产业给家族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家族教育培养出了更多的精英人才,促进了新城王氏的更加繁荣。除了科举入仕之外,恩荫也是新城王氏出仕的一条重要途径。明清恩荫已没有了宋代的荫官之滥,恩荫资格非常严格。明代新城王氏王之垣、王象乾父子都官高位显,所以有子侄数人以恩荫得官。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他的小儿子启涝就得到了一个唐山县令。联姻名门望族广扩人脉资源新城王氏长期兴盛却与一种基于政治利益的传统婚姻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门当户对”是必须的。王氏与其联姻对象在门第身份上是完全对应的,联姻的决定因素是对方是否是科举望族。新城王氏早期贫寒,那么,他们的联姻对象也是普通人。到了第五、六代逐渐臻至鼎盛,这时新城王氏的联姻对象基本上是与之门第相当的老牌世家或是科举新贵。并且,他们几乎与附近所有的科举望族均有了姻亲关系。比如济南府临邑邢侗家族,以及周边府县的的韩、孙、毕、王四大名门……与30余个望族姻亲,联姻个例达到了146起。一个以新城王氏为中心的姻亲集团,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联系复杂的通婚网络。这个通婚网络促进了若干名门望族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密切合作,“新城王氏”也在这个网中越织越牢。五、王氏家族的家训族规新城王氏家训族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二是应该遵守的劝戒;三是一些具有教化意义的训示。用祖父格言、先贤之言、诗歌、楹联等形式对族人进行教化,其目的也同家训族规一样,对宗族成员进行道德规范,但比前两种形式更温和。新城王氏的这三种家训族规,第一种具有法规性质;第二种具有劝导作用;第三种具有教化作用。三种形式都为一种中心内容服务,即规范人的道德,约束人的行为,教化人的思想,以达到宗族兴旺发达的目的。王氏对违犯家训族规的族众都有惩罚措施。一是体罚;二曰经济惩罚;三是族谱除名。可以说,这种家族教育是新城王氏在当时社会立足的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与途径,教育目的除了科举外,最重要的就是做人与做事。教育方法也以言传身教为多。六、作业思考:王氏家族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参考资料: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科举考试转化为国民教育,私塾也就变成新式学堂了,家族教育也就由衰微而消亡了。但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新城王氏的这种家族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综合功能与综合特点,它的一些教育方法给予今天的学校教育很好的启示。“家族是家庭的扩大,相对家庭来讲,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家族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综合功能与综合特点。在如今一般家庭中,虽然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但良好的愿望往往被溺爱的心态和客观的环境所冲垮,所以只靠家长难以教育出出类拔萃的孩子。”济南大学副校长党明德说:“中国的家族教育是把孩子放到大家族或家族联合办的学校中去培养,老师是家族挑选的,而且可以根据大家的要求不断更换,这就摆脱了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利因素。私塾里的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才能确定各自的学习进度,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私塾中,对‘五经’的教学就提出了‘切、磋、琢、磨’的教学方法,即教学不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采用师生互相研究、探讨的方式授课。这些教学方法为当时的官学和今天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但私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封建官僚服务的,所以它对科学技术是轻视的。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科举考试转化为国民教育,私塾也就变成新式学堂了,家族教育也就由衰微而消亡了。”然而,从人的成长来看,首位老师是母亲,最早的教育环境是家族,每一个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学校之前就产生了家族教育,它是人们进行教育的原生状态。中国人的思维重承袭,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成方块字,社会组织也由原始部落发展到血亲家族,中国人把家的组织形式扩展成国家,建立了家天下。在家天下的中国,家族是启蒙教育、技能教育、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家族教育在任何时代都不容忽视。
本文标题:校本教程王士祯家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4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