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讲、中外公债理论学说的发展与演变
主讲人贺晖第二讲、公债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简要评述摘要掌握西方公债理论学说的不同流派以及基本内涵了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公债理论学说及其主要观点理解不同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差异及其分歧的根源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关公债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见解各异。公债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公债对社会经济的利弊作用展开的。从这个角度看,公债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债无害论公债有害论公债中立论公债有益论公债负担论一、西方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公债有害论”主要以亚当·斯密、大卫·休谟、大卫·李嘉图、萨伊等人为代表,“公债无害论”主要以卡尔·迪策耳、瓦格纳、庇古、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汉森、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公债问题进行了许多阐述,其学说思想贡献也应归属西方公债理论范畴。卡尔马克思.doc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国家负债状态的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国家支出经常超过了国家收入,在于这种不均衡的收支状态,而这种不均衡的收支状态既是国债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1.1公债无害论代表人物: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DenhamSteuart,1712~1780)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重商主义后期代表人物。1767年著作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第一个试图建立经济学体系的不列颠人,是亚当·斯密进入经济殿堂的领路人”主要观点: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公债理论。从公债与私债的关系上论述了公债对经济的无害性,公债发行不是危险的事情(因其在动员闲置资金用于生产),并认为政府的借款能力因其可向债权人征税而具有无限度性。梅伦:“公债只是右手欠左手的债,不会损害身体。”卡尔迪策耳的公债理论1.应从公债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来考察公债的经济应,而不应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将公债与国民经济割裂开来。2.公债具有生产性,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国债是用于政府投资支出,就不应将其称为非生产性的消费行为,因为诸如公共交通设施,公路、运河、铁路等建设都具有生产性。即使国债用来发展教育或宗教,也可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及促进经济稳定,因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能力,宗教可以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由此对经济有益。3.公债有利于信用经济的发展,而信用经济的发展会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1.2公债有害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亚当斯密.doc(“经济学之父”、“财政学之父”)、李嘉图、萨伊、休谟主要观点:SMITH认为政府和君主的奢侈浪费公债发行的根源,公债的盛行是意大利共和国和西班牙等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公债实际上是“资本机能向收入机能”的转化,政府借入资本就意味着消耗、浪费和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公债导致的资本积累下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的;由于公债比税收具有更快速筹集资金的功能,容易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公债是战争的催化剂。ADAMSMITH亚当斯密对经济学(包括公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可以与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相媲美。亚当斯密坚持“自然秩序”、“廉价政府”等经济学理念,总体上反对公债的存在和发行,认为公债具有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如公债与战争之间存在不解之缘)。这些公债思想和观点奠定了古典学派公债理论的基础。英国的大卫•李嘉图大卫.doc对国债持同样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国债的负担不在于利息转移,而在于原有资本被国债本金抽走所产生的损害。当政府收入不足时最好采取税收的方式。税收与国债相比,政治上的优点是:用税收弥补军费支出时,人民马上会感到战争的痛苦,因而国家就会倾向于减少战争;反之,若国家以债务收入弥补军事支出,则人民不会马上感到负担,于是政府可能会轻率地卷入战争。大卫•李嘉图认为公债还易于使人们产生一种负担上的错觉,并使其不知节俭,从而减少储蓄,危害资本的形成萨伊和休谟的观点法国的萨伊认为,私人借债同政府借债有所区别,私人借债一般是生产性用途,而政府借债是为了满足非生产性开支。这样,国家会变得很贫困,因为贷与政府的资本,由于被消费而归于消灭,不能再给任何人产生利润。英国的大卫•休谟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发行国债,带有纸币流通的弊病,必然会引起粮食和劳动价格的上升;支付国债利息要征收捐税,会加重劳动者的负担;国债大部分掌握在以食利为生的有闲人手里,鼓励了无所作为的寄生生活;国债券为外国所持有,会使国家变成外国的附庸。因此,休谟提出“国债亡国论”,他说,国家如果不能消灭国债,国债必然消灭国家。1.3公债中性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雷姆赛·麦卡库洛赫、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德国社会政策学派代表人瓦格纳阿道夫.doc等认为国家举债利弊兼有,他们是公债两重论的主要倡导者。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瓦格纳认为,从满足膨胀财政支出的需要出发,可利用举借国债的办法来弥补预算赤字,因为国家的活动具有生产性,国家可以通过消耗有形财富来生产出无形的财富。瓦格纳指出,应根据财政支出的不同性质,决定筹措财政经费的不同方法。一般来说,属于经常性的财政支出,易用租税方式筹集,而属于临时性的财政支出,则可举借国债,且国债资金最好用于可回收项目。穆勒和麦卡库洛赫等从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两方面对公债进行分析后,提出对公债应分三种情况分别考察:1)公债资金来源于生产领域,而用于非生产领域,这种公债制度是最坏的政府筹款方法。2)公债资金来源于国外或国内游资,而用于非生产领域,可以不受到严厉排斥,即使债务可能会加重后代的负担,但只要资金运用得当,使后代获益,也是很公道的。3)如果公债资金来源于生产领域,而又用于生产领域,那就不应受到指责,特别是临时性的财政支出,完全可以用举债的办法来解决。可见,一方面穆勒和麦卡库洛赫等与古典经济学派一样,将公债看成是筹集财源以供给战费或其他非生产性支出的手段,并认为公债是从生产性资本中取出来的借款,因而必将使国家贫困;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如果以公债为财源而实施大型财政支出计划时,只要公债是由国外资本或国内的过剩游资应募的,劳动阶级不受到损害,也不扰乱本国的产业资本的正常运转,即使是非生产性支出,也谈不上国家财富和资源的减少,相反会迅速增大了财富和资源,而对国家起了繁荣的作用。1.4公债有益论代表人物:J.M.凯恩斯凯恩斯简介.doc理论背景: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KEYNES:公债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刺激经济复苏的良策,“举债支出虽然‘浪费’,但结果可使社会致富”。SAMULSON:公债是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的有力武器。“如果像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我们处于长期停滞,私人储蓄和投资常常造成通货紧缩的缺口,那么,只有公债的长期增加才能维持稳定的高度就业。”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的J.M.KEYES凯恩斯学派的公债理论观点大力主张和赞扬公债,将公债和赤字、补偿性财政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公债视为政府干预经济、稳定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凯恩斯理论.doc凯恩斯学派对国债的推崇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认为公债是有益而无害的,通常不会造成下一代人的负担。凯恩斯更把公债看成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他认为:1)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危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并扩大财政支出,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创造追加的国民收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因此公债有益无害。2)国家向国民借债,是将一定时期国民手中的货币的用途加以改变,从实物形态看,并不减少国内的资源总量,只是资源利用项目间的合理流动。3)公债是税收的预征,后代人的确承担了归还债务的责任,而且后代还将受益于举债所投资建成的各种设施,举债是一种“待摊费用”,提前支取而后被数代人平均分抵罢了,所以举债不会构成后代人的负担。4)公债只是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干预控制经济的工具。虽然举债时规定了归还债务的时间和数额,但从历史长河考查,这只是象征性归还,只要国家不消亡,公债作为工具仍被使用,它就是不可能清偿的,也没有必要清偿。5)公债发行的绝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相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减少。因此,国家难以负担债务的担心是多余的。1.5公债负担论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詹姆斯.doc莫迪利亚尼、米勒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即使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家和官僚组成的政府也往往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从而摈弃和批驳凯恩斯主义的公债“非负担”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债理论观点批判了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公债非负担观点,指出公债通过负担的转移会形成下代人的负担。P42作为替代税收来筹措公共支出所需资金的公债,会扩大在权衡财政预算决策时成本收益两方面可能产生的不一致。公债会产生财政幻觉,使得个人不会作出适当的计划来履行到期的财政义务。二、中国的公债理论学说马建忠:第一次系统论述外债问题的中国人马建忠.doc梁启超:中国近代公债思想的集大成者梁启超生平.doc马寅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债思想马寅初生平简介.doc陈云: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公债思想2.1马建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借用外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否定借债“有伤国体”,肯定借债的积极作用。债洋债兴铁路的本质是“用洋人之本”来“谋华民之生”。主张借洋债办商务,反对将洋债用于非生产性的军务。提出举借洋债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建议以及有关注意事项。P46李鸿章的公债思想及其实践P50李鸿章(1823-1901)是清政府主导下的洋务运动的主帅,而这一时期中国外债利用和发展相当迅速,因此,其有关公债(尤其是外债)的思想和实践在洋务运动以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举内债和“借洋债”(即外债)思想的积极实践者。由军需公债向实业公债的公债思想转变。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并“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2.2梁启超:中国近代公债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外债之本性无所谓善恶,而外债的结果则有善恶之分,且善恶的根源在于举债的政府本身。(梁启超认为:外债的好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梁启超公债观的核心思想。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角度阐述了公债存在的合理性。公债是由于财政的需要以及国民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土地劳力皆居优势,惟苦乏资本。认为公债与租税并无本质区别,质疑亚当斯密的公债会累及子孙的公债观点。(“租税直接取之于现在,而公债则赋之于将来。质而言之,则公债者,不过将吾辈今日之义务,析其一部分以遗子孙尔。”)提出维护主权、追求效益、量力而行,禁止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经常性支出的不足等重要公债原则。2.3马寅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债思想马寅初(1882-1982)是中国当代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曾于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靠官费赴美留学,为救中国弃工学经济,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国民政府时期,曾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建国后,曾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并随后受到错误批判。马寅初的公债思想较为深刻和丰富,主要概括如下:立足国情强调利用内债的不可行性以及利用外债的优先性的公债思想。激烈反对北洋政府的外债政策,批评债务整理运动,认为其失败是好事不是坏事。剖析借债筑路开矿的利弊得失,强调利用外资而不被外资利用的重要性。2.4陈云: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公债思想陈云(1905-1995),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陈云的公债思想提出公债(主要是内债)、税收、货币回笼、物资收购四路“进兵”治理通货膨胀的整体思路。建国初期陈云的反通货膨胀对策.doc极力反对盲目自力更生而否认外援以及“企图靠借外债购买一个现代化”的两种极端公债思想。举债时要把国外和国内、局部和
本文标题:第二讲、中外公债理论学说的发展与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5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