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滚滚长江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1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分析课标,明确目标(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是河流与湖泊知识内容的延伸,与已学习的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等知识相互关联。是继地形、气候之后更能直观动态地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与后续章节密切相关教材选用了长江水系图、长江干流剖面图、长江景观图;以活动、阅读材料形式呈现知识内容。,介绍了长江源远流长、水系庞大、流域广阔、水量丰富的自然特点。描述了长江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及因地制宜地开发与治理。“黄金水道”介绍了长江具有优越的天然航道和巨大的航运价值,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二)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2)通过长江概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能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以及措施(3)通过对水文特征的分析,总结出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前景和价值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绘长江干流,读《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水系图》知道长江的发源地、注入地以及流经的地形区,运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创新能力(2)运用多媒体,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分析《全国主要河流比较表》,知道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3)综合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和各段特征。(4)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言,注重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长江第一大河,黄金水道等知识,激发对长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3)通过学习长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4)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言,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源流概括、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开发利用难点: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二、分析学情,指导学法前期已学习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的地形、气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但基础不牢固,通过实践“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已具备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较强,并能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合作完成。而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正在迅速发展。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热情较高。通过外流区的学习,学生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学习河流的方法有所认知。1、对于难点和重点问题,大量使用各种相关地图进行明确提出读图、描图、析图要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理解消化难点和重点。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体现学科特点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3、学会搜集、处理有效的地理信息。三、、融入理念,研究教法21、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多媒体辅助教学、“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式探索与设问点拔相结合。2、教师不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创设出一些有广度、深度、梯度、难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的问题。3、应用“互动—探究式”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四、教学设想《长江》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章节,与以往注重知识点掌握的教学目标相比较,新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知长江—爱长江-护长江”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思考、讨论最后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五、教学过程课题滚滚长江课型问题—探究式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扮演资料:一组:水利部长;二组:商人;三组:游客;四组:船长;教师:环保专家2、教师制作课件:收集长江图文、视频资料。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话说长江激趣导入目标定向一、导入新课二、话说长江,提出问题:1、长江的发源地、长度以及注入的海洋?2、长江干流所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和地形区?3、长江的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主要支流及湖泊?4、长江部分河段的命名?5、长江的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6、人河关系?1、学生赏析学生观看视频、聆听歌曲并寻找其中包含的地理信息2、话说长江:根据歌曲所表达含义及预习,谈谈对长江的了解。根据教师问题,查缺补漏,生师共同定向本节目标并按要求学习。1、播放《长江之歌》引入新课。2、在副版上书写学生问题,结合目标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目标。许多歌谣、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学科中则能使学生情景交融、生动活泼,兴趣盎然,乐于探索。学会提问题也是一种学习。长江万里行自主学习一、读长江图: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是中国最大河,全长6300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二、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及地形区:(青藏滇,川和渝,鄂湘赣皖苏沪)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和长江中下游平原1.用笔描绘出课本P46长江的干流及支流。并圈住唐古拉山、沱沱河、通天河、东海。2.对照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和地形区,指出长江三峡的位置。3、.阅读教材P46第1、2段和图2.361、指导学生用笔描出长江干流,教师板画。2、指导学生看书P46《长江水系图》组织分组讨论回答活动题学生活动二、三、四3、利用课件,明确答案。幻灯片出示《中国温1、通过读图、绘图,学生自主获得长江概况的地理信息。2、培养学生熟练查阅地图的能力,利用多种地图分3合作探究三、上、中游的分界③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④是湖口;四、部分河段的主要支流⑤是长江最长支流汉江⑥是洞庭湖水系,⑦是鄱阳湖水系⑧是乌江。五、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6、7万、60%的货运量上中下游划分地点(并在图上圈出这两个地名)。4、绘制长江干支流分布简图。5、阅读P46—47正文,结合上中下游的图片讨论归纳水文特征。7、阅读P48第2段为什么被称为“黄金水道”度带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找生回答长江所经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系统学习长江概况。4、出示上中下游的图片,质疑水文特征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意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3、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培养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长江探宝释疑解惑发现规律1、源头—宜宾,落差巨大,流经的高山峡谷多,最有名虎跳峡,所以是长江上游水能最丰富河段。2、宜宾—宜昌:流经三峡,三峡指:瞿塘峡、乌峡、西陵峡,水能也很丰富。3、目前长江上水利枢纽①葛洲坝三峡将成为世界发电量最大的水利枢纽。4、长江中下游最大特点是易发洪,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丰沛,汛期长,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植被破坏,治理长江的关键是治洪,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加固大坝、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退田还湖等1、上中下游的图水文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上游河段?你认为水能资源丰富,应具备什么条件?2、阅读分析图2.37“长江干流部分剖面图”体会源头—宜宾体会宜宾—宜昌落差大。3、观察“中国阶梯分界图”“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分布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来探讨讨论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段原因。4、观看视频体会长江水能、航运的利用。5、献计献策:扮演“水利部长”、“船长”、“商人”、“游客”选派代表发言。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对教师再次质疑。2、再次明确长江上中下游分界城市,要求生在P47页长江干流纵剖面图中用笔标出。提示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引导组织讨论原因。3、出示“中国阶梯分界图”“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分布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4、出示三峡影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各河段特征。9、学习长江航运情况。组织小记者教师扮演环保人员参与。1、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激发学生探究,在确定判断依据过程中初步获得长江各段水文特征的信息。2、通过读图分析、讨论等方法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获得新知。3、学会搜集、处理有效的地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推论综合长江各段开发治理措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4再说长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1、通过以上知识学习,你认为从哪些方面了解河流呢?2、填图分析题3、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片段: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苏。(1)长江水能资源占全国的,长江水能资源主要中在河段。(2)毛泽东笔下的三峡指的是举世闻名的,它们自西向为、、。(3)毛泽东提出的“高峡出平湖”的设想如今已变为现实,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已完工。1、完成练习,只写答案2、认真倾听教师反馈答题情况,错题讲解分两种第一种:学生可以踊跃当小老师有问题及时相互纠正。第二种:教师讲解2、(1)学唱《长江之歌》。(2)课外搜集有关长江的诗词,举行长江诗词朗诵会。(3)收看央视大型长江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一、讲评1、2、3、4、二、推荐课外作业:结合全课的学习内容,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设想。生都能在原有的认知和能力基础上得到发展。将知识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板书设计绘长江用图文式板书体现学科特点
本文标题:滚滚长江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6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