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3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奉贤区洪庙中学唐文内容提要:思想品德非统考学科的地位以及远郊学生较为内向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该学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远郊学校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现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因素,探寻激发远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字: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兴趣信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及其参与程度如何,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参与能确保学生理解、记忆知识、自主思考,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与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也可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表现来调整教学过程,以此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正在讲授的教学内容,并采取或改变策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并检验掌握知识的程度等[1]。因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的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2],即教学的有效性。一、远郊学生参与思想品德学科课堂学习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笔者所在的中学是一所上海远郊的中学。上课时,学生普遍存在着不愿动,不敢说,害怕参与课堂学习等现象,这使得二期课改理念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实践存在不少困难,且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收集资料,设计了一份“你怎样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堂学习”的调查问卷。该问卷设计固定选项六项,包括“教师教学是否生动有趣”、“教师是否亲切宽容”、“同学间是否理解宽容”、“对答案是否有把握”、“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与否”、“参与学习后教师予以鼓励与否”等,可多选,此外,问卷还设有补充题“其他”,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本校六年级学生177位,174位参加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你怎样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堂学习》调查结果统计表序号因素比例(选择“是”)1教师教学是否生动有趣81.8%2教师是否亲切宽容76.0%3对答案是否有把握61.8%4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与否52.7%5同学间是否理解宽容30.9%6、参与学习后教师予以鼓励与否25.3%其它其它这一项中,学生表达的方式不一,答案不外乎与“教师亲切宽容”、“对答案有把握”、“教师多鼓励”有关,分别为“3.4%”、“8.5%”“1.7%”(数据未加入上表数据中)。“教师教学生动有趣”这一项占81.8%,高居所有因素的第一位,成为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首要因素。课堂生动有趣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然而,目前远郊学校思想品德学科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学生对处于非统考学科地位的思想品德学科不重视,造成了部分教师应付教学;二是长期以来贴标签式空讲道理的方式,造成学生内心对学科的排斥与反感;三是教材中一些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师的讲解往往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实际,造成难理解而学生不愿意学、部分教师应付教学等恶性后果。这些因素都使得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课堂参与意识淡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对答案有把握”这一项占61.8%,成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与否的重要因素,这受教学内容及所设置问题的难易影响,同时也透露出远郊学生不够自信的心理。“教师亲切宽容”、“小组合作学习”、“同学间理解宽容”、“参与学习后教师予以鼓励”等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些因素所占的比例这么高,与远郊学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他们接触外界机会不多、获取信息的渠道窄、参与活动及获得锻炼的机会较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害怕得不到教师、同学或他人的认同与鼓励等不够自信的性格,也造成不善言谈、对陌生事物存在害怕或恐惧的心理。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持消极观点的教师认为:只要思想品德非统考学科的地位不改变,期望远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不大可能。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笔者获得不少令人惊喜的信息。依据问卷的结论,可以在远郊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与策略: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把握远郊学生的心理特征,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增强其参与课堂学习的信心和责任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学科本是现实、形象的育德学科,但单纯的说理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能推动学生带着情绪色彩,进行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即当一个人的兴趣被激发、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强烈的情感动机,会促使其主动思考、体验、感悟、寻找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得出,选择“教师教学生动有趣”的学生占81.8%。因此,要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不重视甚至反感的心理,改变贴标签式的说理方式教学,远郊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与手段上下足功夫,运用丰富多彩的资料或活动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想方设法探寻学生的兴奋点与情感动机,达到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如运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时政新闻、图片等,开展时政演讲活动,创设猜谜、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活动,一方面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积极进行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另一方面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变贴标签式说理为学生的切身感悟,认同教材中谈及的道理,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一次教学比武课上讲《集体生活需要合作》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分小组拼图竞赛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当听到拼图竞赛时,同学们情绪兴奋而激动,比赛的紧张感随之消散,一个个小组成员摩拳擦掌,准备在竞赛中胜出。经过紧张的角逐后分出胜负,胜者欣喜,败者失望。胜者想跟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原因,败者想倾诉失败的苦恼和原因,而这些体会正是要大家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的,即本节课的重点——合作的力量。一个小小的游戏不仅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远郊学生的紧张心理在比赛课上表现的更明显),还将教材中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而活泼,简单而已接受,深深地吸引学生主动融入活动中体验、分析、感悟,实践甚于雄辩,有效实现了预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见,生动有趣的活动或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将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进步,实现有效教学。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的高度有效。”第二,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与个性差异,降低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难度,创设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其自身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得出,选择“对答案有把握”学生占61.8%。可见,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否。不同年级的学生,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环境成长的学生,其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对学习的敏感度、掌握与感悟能力以及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不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远郊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较为狭隘,对教材中知识与道理的学习与领悟能力相对较弱。因而,笔者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一方面注意分析远郊学生的知识结构,依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适合他们的“最佳的智能高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掌握知识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注意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有坡度的问题,以便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渐引发他们学习与探索的潜质,实现身心发展与进步。笔者曾经听过两节关于《奥运时政知识》的同课异构课,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一位老师设计——感悟奥运时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抽象、深奥且宽泛的概念,比较难把握,远远超出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加之远郊学生对时事新闻关注不够,结果整节课学生都无法参与,无话可说,教师一堂言,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另一位教师设计——奥运文明行为大家看。这节课中重要的一环为通过文明行为火炬传递的活动查找身边或自身不文明行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后者生动活泼,符合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从内容上来说,文明行为是深入人心的话题,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照顾不同层次的求知需要,在参与活动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可见,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分析所教对象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又要照顾其个性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习,知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实现有效性教学与学习。第三,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与责任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1、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激发与增强参与课堂学习的信心和责任心。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小组成员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等特点,通过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优势互补而获得更完善的思想与解决方案,用集体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当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学习时,会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与成功的动力,使小组内成员牢牢地树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共同意识,从而互勉、互助地参与课堂学习。此外,缺少锻炼、性格相对内向的远郊学生中有不少学生缺乏自信,表现在对独自学习结果的不自信而害怕参与课堂学习。而当他们独自学习的结果与他人一致,或得到他人支持,或在小组合作商量决策后,他们就显得有信心得多,也敢于展示学习的成果。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得出,选择“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与否”的学生占52.7%,说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多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信心与责任心,使其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在克服害怕心理上有所成长。在《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这一课里,笔者创设了四个教学情境,成立了七个友情诊所,为四个案例中的小主人诊断病情、分析病因、开出药方。富有趣味性的小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积极参与分析讨论,而且小组成员积极合作,互相商量,互相帮助,将问题一一解答,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尝试着将小组的学习结果展示给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增强不少远郊学生的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大家在小组活动中有所进步与成长,课堂学习也变得更为有效。2、生生间互相体谅,互相尊重,营造宽容、理解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接纳。中学生的心性尚未成熟,加之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的想法与保护别人的自尊。当同学观点稀奇、表达欠佳或回答错误时,尤其远郊学生当众评价自己或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得到的不是鼓励与理解,更多的是嘲笑或奚落,这增加了不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如:“你怎样看待这件事”、“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说说你自己××的故事”等等,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许多远郊学生不愿意参与,被抽到的同学有的勉强说上一两句应付了事,有的害怕被嘲笑而不吭气。由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得出,选择“同学间理解宽容”的学生占30.9%,透露出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这种心理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容、体谅的学习氛围。如在课前不断强调要学会宽容,倾听和容忍不同意见;课上遇到嘲笑同学的事情时,则当场予以制止,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别人;课后再对有关学生个别教育。这种学习氛围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增强参与课堂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健康、自信的心理与人格特征。3、采用亲切宽容的教学态度,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营
本文标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7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