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榆林榆溪滨河公园中历史文化与景观的研究修改稿123
1边塞文化在榆林榆溪滨河公园设计构思中的应用郝雪琴12段渊古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002.陕西省榆林林业学校陕西榆林719000)摘要:榆林地处三秦北端要冲,自秦汉以来就是边关重镇,这里是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受自然地理环境与长期战争的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形成鲜明独特的边塞文化。随着榆林城市建设的蓬勃兴起,城市公园充当了城市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探讨边塞文化元素在榆林榆溪滨河公园建设当中的运用、传承与创新。关键词:边塞文化榆林城市建设边塞文化文化是指边疆地区的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榆林作为塞上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三秦北端要冲,历史上曾经多次成为中原汉民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边疆要塞,连年的征战、人口的迁徙、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形成了榆林兼具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以及中国北方黄土文化为内涵特色的边塞文化。在这里,雄浑的大漠、广阔的草原、雄伟的长城、苍凉的烽火台等边塞景观随处可见。这里,黄土高坡上的土窑洞、高亢明亮的陕北唢呐、古朴悠久的炕头石狮、荡气回肠的信天游、节奏欢快的陕北秧歌、享誉中外的陕北剪纸等黄土文化元素构成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伴随着历史的烽烟和前进的车轮,榆林边塞文化在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它以广阔的胸襟兼容并包,历经苦难而形成自己厚重博大、底蕴十足的鲜明特色。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榆林已经发展成为晋陕蒙中心城市,中国西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榆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按照榆林市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榆溪河整治工程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榆林滨河公园建设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并投入使用,在市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也成为城市新的名片。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在滨河公园建设当中如何更好的体现与运用榆林作为边塞城市所独有的边塞文化。榆林滨河公园建设作为榆林城市基本建设的一项内容,其风格和特色应该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榆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协调一致,既要突出展示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又要体现榆林作为塞上古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日新月异发展的新貌,二者相得益彰,互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所提出的边塞文化应该是所有边塞城市包括城镇所共有的特征,但在城市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社会历史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政治环境的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造就和形成了各个边塞城市各不相同的秉性和风貌。比如同样是塞外,包头、银川两个城市在边塞文化风貌方面各有千秋,前者有着悠久灿烂的西夏文明、伊斯兰文明,后者则有着悠久的蒙古族文明和草原文化。这就是告诉我们,在弘扬历史文3化当中一定要注意看到地域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总的来说,在榆林滨河公园建设当中如何运用或体现边塞文化,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公园建设景观小品当中去体现和运用边塞文化元素;公园建设当中的景观小品主要是指建筑小品,包括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路灯、道路、座椅、垃圾桶等等。景观建筑当中的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雕塑、壁画、装置以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大众的需求和生活状态。能够更好的体现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具有很好的传承“社会精神”与“价值取向”的功能,也可以很好的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社会融为一体,将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走进大众化生活中来。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直观、生动、富有神韵。从而能够达到运用视觉效果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凝聚人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榆林作为塞外历史文化重镇,其富有边塞文化特色的雄浑大漠、大夏国都城统万城、雄伟古朴的镇北台、古长城、历经沧桑的古城墙、四合院、陕北民歌、唢呐、秧歌、腰鼓、巧夺天工的陕北石雕和剪纸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历代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如蒙恬、杨继业、韩世忠、李自成、柳青、路遥等等。为景观小品建设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作题4材。近年来榆林城市建设中创作出来的许多表现陕北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而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雕塑和美术作品,比如榆林南门外的骆驼雕塑、走西口群雕,长城南路绿化带中的驼队群雕,榆林红石峡公园的黄土风情小品,绥德县城滨河大道以陕北民歌为题材的文化墙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很好地表现了榆林边塞文化的特色,又成为城市公园增添了一抹亮色。为城市滨河公园建设当中小品的设计、构思、布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纵观历史,从边塞文化与黄土文化艺术的高度去审视这块土地,用鲜活的小品、通俗的艺术形式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让凝固的视觉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这是滨河公园建设中如何运用历史文化最大的主题,也是关键之所在。它不仅提高了整个滨河公园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改善了城市环境的景观形象,更多的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二、边塞文化元素在滨河公园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所独一无二的基因和血脉。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的传承在许多城市遭遇尴尬或遭受威胁,历史文化古迹在社会有识之士的保护声中拆了再建,或是进行复制。城市建设在“千城5一面”和疯狂克隆的大潮中渐渐迷失自我。当历史的硝烟渐行渐远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其珍贵的价值,榆林正是如此。因此,在城市滨河公园建设当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边塞文化,是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传承边塞文化,首先要充分认识边塞文化在榆林城市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文人墨客,或从草原南下,或于黄河西渡,或驱车北上,踏入陕北黄土高原,一路来到榆林。沧桑的长城烽火台、秀丽的大漠无定河让他们惊叹,令他们着迷,201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名家笔下的榆林》,就汇集了司马迁、范仲淹、老舍、张季鸾、柳青大家等到访边塞古城挥毫泼墨,留下的或凝重或激昂或纤丽的秀丽辞章。可以说,正是雄浑沧桑的边塞大漠而又兼有江南水乡神韵的古城榆林,在中国北方长城脚下划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地理坐标,草原游牧文化与黄土农耕文明千百年来在这里交融,不断碰撞,它是榆林这座边塞古城的“魂”和“根”,这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记忆。有了这个“魂”和“根”,边塞文化的传承就有了目标,说到底就是如何在千头万绪的滨河公园设计建设中永葆特色的问题。如此我们的城市才有个性,不被随意模仿,不会在千城一面的建设大潮所淹没。不仅要在公园建设中寻找地理的坐标,更要塑造精神上的坐标,留住这座边塞古城历史风貌和鲜明个性的历史文脉。用建设者的智慧,延续、拉长边塞文化的记忆,让6那些昔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成为可以触摸的历史,能够感知的鲜活意象。这样,我们的城市将增光添彩,别具一格。在传承边塞文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创新的问题。创新城市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进入21世纪,榆林将要建成晋陕蒙中心城市和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也将告别哪个昔日的边塞古城而步入中等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列,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榆林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不断创新,榆林滨河公园建设也要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做好边塞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非一味的因循守旧,拘泥古法,而应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边塞文化更好地相承下去。为此,滨河公园在边塞文化的运用方面就不能是为了公园而公园。要寻找历史与现实、未来的契合点,要站在更高、更远的位置上去宏观把握。近年来,许多城市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上海豫园旅游区,保留完好的江南园林,通过扩建,形成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将历史渊源、民族风格融汇商业文化,通过建筑规划的创新突破,实现了传统文化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再比如银川的镇北堡影城,将老银川的城市风貌局部复制复原,让人们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风格与商业文化架起一座桥梁,找到一种创新的突破。兰州市黄河两岸的滨河公园建设7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兰州水车园,羊皮筏子,也有“黄河母亲”雕塑和河畔客轮装修而成的休闲观光餐厅,这都是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的典范。正是这种植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沃土,善于借鉴和吸收现代文化、勇于创新的做法,才能形成这些城市独特的文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创新是焕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是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滨河公园建设作为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我们既不能因为简单的去复制传统文化的一些符号性的东西而无所作为,同样也不能以割断历史作为代价。边塞文化不仅需要在公园建设中得以传承,更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边塞文化作为榆林这座塞上古城的灵魂,是展现榆林城市风貌的一张名片,更是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使城市文化得到更好地诠。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榆林这座边塞城市的历史文化才不会被割裂,不会出现断层,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三、边塞文化与黄土文化的交融与统一历史上,榆林就是边关重镇。这里是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金戈铁马,强弓劲弩,在这里,各民族之间战8争频发,直到今天,榆林境内的定边、安边、巡检司、教场坪等地名仍然能够感受到古代这块土地上战乱连年,人民期盼和平的情景。从地域上讲,榆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接处。长城横亘东西,成为南北两种文化形态自然的分水岭,长城北边,俗称草地草滩区,民风淳朴粗犷,秉性耿直豪爽,善骑射,好枪马。不分男女老幼,尽皆好酒且以海量著称,杀猪宰羊不分时令,衣着比较随便,有浓郁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南边为黄土文化区,也是黄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精于农事,日子精打细算,衣着讲究,勤劳朴实。秧歌、说书、道情、唢呐、石雕、剪纸等民间艺术发达。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过程中,两种文化形态又相互交融汇合,形成边塞文化和黄土文化的交融与统一。在历史上形成陕北人外出谋生的“走西口”,“走南路”(内蒙古包头一带和陕西延安南一带)等生活形态以及明清以来长城沿线较活跃的商贸活动,大大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融合的文化广泛地反映在榆林及区内人们的方言土语、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讲要把握边塞文化和黄土文化的交融与统一,就是在榆林滨河公园建设当中需要认真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也正是榆林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渊源。两种文化形态的融合统一是各名族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边塞文化存在形态的一把钥9匙。这些文化元素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散落在民间艺术里,群众生活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一如草原大漠、博大精深,它犹如黄土地,深沉厚重。需要我们运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向着更高更深层次迈进。边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发现,人们愈发感受到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滨河公园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榆林作为一座有着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塞上古城,通过在城市滨河公园建设更好地运用和体现边塞文化元素,必将使滨河公园增添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期待它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标题:榆林榆溪滨河公园中历史文化与景观的研究修改稿1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3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