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研究该课题的目的、意义。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3.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不少于500字)1.研究该课题的目的、意义(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目的与意义:第一,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本研究基于对发掘现行管理体制问题症结的发掘与改革趋向的研判,通过理论梳理与实践总结,探寻创新现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与途径,以利于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促进其发展。第二,落实党的执政理念。党在新时期对社会组织进行性质与功能的新认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系统地论述,并使之与“新社会管理格局”的构建相联系,本研究从党的新理念出发,研究现行管理体制模式的革新,新管理关系的构建,及其对社会组织功能发挥,新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的关联性及实现方式,以利党的执政理念落实。第三,推动政府转型。本研究通过对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方式转变、体制改良、治道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的创新研究。为政府的服务型政府与治理善治模式的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解读,促进转型发展。第四,破解现行管理体制困局。本研究通过对具体管理体制、机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与拓展,为改良体制、优化机制、革新方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以利现行管理模式的困局突破。(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目的与意义:通过对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与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中国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规律,形成中国化的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理论体系,推动理论创新;针对理论研究空疏的流弊,力求课题内容的具体化操作化,切近实践生活,特别是在分类标准、评估手段等方法与技术层面需求突破,以适应管理改革实践对理论的需要。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基本思路:针对现行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体制的弊端与滞后,运用公民社会、治理善治、法团主义等基本理论,结合国外成功实践经验与国内试点改革情况,对国内外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总结,从我国转型期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出发,立足于政府管理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双重需求,以改革双重管理体制为核心,探讨我国政府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科学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解析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与实现方式的问题。研究方法:(1)比较归纳法:对国内外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共性问题的解决之道与基本的发展规律性。(2)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已有的理论,加以分析整理,提供定性研究依据。(3)案例研究法:主要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与国内改革试点案例,提供经验支持。(4)问卷研究法:通过抽样问卷对目前特定地区部门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为本项目研究提供量化依据。基本观点:(1)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政府本身具有发生管理体制与方式变革的需求,社会组织发展遇到双重管理体制的瓶颈,具有改革需求。正是这种管理双方需求及其关系的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体制改革发展成为必然趋势。(2)现行社会组织管理的体制问题实质是现行管理体制转型滞后于社会组织发展,表现为双重管理体制的制约与监管效果的滞后。(3)必须在转变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基础上,以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核心,以管理方法、技术与关联制度衔接等层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2新解为支撑,实现互动服务管理模式的改革目标,落实政府培育与监管社会组织的管理方针,实现自身转型发展。3.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创新之处与应用价值(1)选题的创新性。“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选题在国内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因此,选题具有创新性。(2)研究观点的创新性。第一,在对已有理论梳理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公民社会与治理善治的视角,解读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理论与实践。第二,在分析现有双重管理体制问题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其改革发展的路径、策略、方式、难点与前景,创新管理技术与方法。(3)研究角度的创新性。本研究将打破相关研究社会组织本位或是政府本位的单一视角问题,而是从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视角展开,更具全面性。(4)实际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现对现行体制问题的发掘与研判,从理论创新与实践试的应用层面出发,探讨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变革趋势、途径与关键点,以促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价值。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参加研究人员的水平、资料和科研手段等):课题组成员都拥有硕士与博士学位,具有中高职称,从事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工作,承担和参与过许多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与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专职教师,边教学边从事科研,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的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储备,有充分的图书资源可资利用。课题组成员都是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与运用SPPSS等应用分析软的能力,可以进行智能资料收集与分析。课题组成员作为教师,可以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期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该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及所在单位,将全力保证课题研究时间,为课题组成员提供时间保证。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各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各大高等院校的联系网络、科研队伍、图书资料等学术资源,提供充分的科研办公环境,确保课题按时、高质量的完成。总之,课题组成员在时间上和资料收集上完全可以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研究内容纲要(不少于3000字):一、国内外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1、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提出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基本理论范式,探索中国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策略的内在依据,对现行框架做出逻辑梳理,对相关主要理论流派和最新理论动向给予恰切的述评。2、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比较研究:对国外、港台地区的实践经验总结与典型案例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差异性与一般规律性。对我国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化性的归纳反思,探寻中国实践的一般特点与特殊规律。二、现行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研究1、现行管理体制的演化研究。区分管理体制的演化阶段:(1)“分级登记”原则的确立;(2)“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确定,(3)“双重管理,分级管理”体制的规范化;(4)实行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提出了“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方针与“科学规范、正确引导、完善立法、规范发展”的原则,构成了成为3当前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通过对以上演化发展阶段的归纳总结,探讨管理体制演化的路径、策略及其背后的政府管理理念及对社会组织形成、发展的实际效用。2、现行管理体制特点与方式、策略研究。(1)特点归析。归纳解析出现行管理体制所具有的特点:第一,管理基调上突出管制政府理念,有泛政治化管理意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以工具论的角度看待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缺乏信任,以实用主义价值观看待社会组织。第二,管理责任上体现共担责任的分权机制。体制构想上社会组织的注登记册、监督管理由业务主管部门和民政管理部门共同承担,分权管理。第三,管理机制与手段上,是准入管理机制,强调入口的从严从高,双主体把关,而轻运行监督与扶持。运用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控制手段。第四,管理体制的性质,具有行政吸纳性的分类管控方式。第五,制度与原则上,可概括为“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非竞争性原则”。(2)方式归纳。对于社会组织管理从初期的政治管控转变为当前的行政管理,并趋向体现服务性的公共管理,特别是公共治理与善治的转变,使管理方式由以行政、政治方式为主向融合法律、经济、社会与公共服务等方法转变,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方式的试行。总之,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管理技术与工具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现出管理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合作性型转变,推动政府由单向管理方式到互动管理方式的转变,管理的方式更具开放性、协调性、综合性与多样性。(3)策略演变。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策略演变主要集中在总体策略与分类策略两个方面。第一,总体策略就是政府从总体层面管理社会组织,主要集中于管理社会组织形成、发展与成长策略方面。在此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总体策略是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公民社会兴起、政府转型与新社会管理格局的现实发展阶段,而采取渐进性阶段管理策略,分别相应地采取规范规制、培育引导与服务融合的管理策略。第二,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基于自身管理目的对于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管理所采取的分类策略。主要运用“消极的”“控制策略”、“积极的”“替代策略”和与阶级联盟相呼应的“强者优先原则”。“功能替代”策略主要包括如下措施:延续、发展、收编、放任等措施,其效果是社会组织的不均衡发展,大量草根组织的存在。3、现行管理体制的问题研究。主要是双重管理体制的功能缺陷与发展滞后问题,集中表现为:(1)体制规制弱:一是缺乏相关权利成文法,多为政府行政规章代替,是一种消极社会组织权利法规保障。二是双重管理体制的运行法规存在问题,容易使社会组织获得制度合法性的能度降低,忽视了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其行为的制约和监管也极为有限。三是管理手段基本为行政手段,相关的法治手段因为基础法律的缺失而不能采用。(2)体制覆盖不均,存在管理真空。体制覆盖非均衡,现行管理体制登记门槛高、准入限制性条件多,管理制度空间与现实空间错位,契合度不够,体制外运行现象突出,存在管理覆盖真空,阻碍社会组织的发展。(3)体制管理主体权能结构与格局的滞后,实践中登记管理机关正从入口管理转向全面控制,而业务主管单位却逐步丧失了监督管理能力,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管理单位在职能上的变化使得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出现了新的情况,基于现行职能结构的双重管理在实践中被提出质疑。(4)体制监管,扶持发展功能缺失。现行体制重在入口,对于监管存在监管意识、程序与能力的缺失。在发展功能上,从行政、法律、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与倡导性制度供给不足,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程序与制度的关联性缺。(5)体制管理的理论认知与技术支持的滞后技术性滞后。一方面是管理理念认知的滞后,现行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会团体归口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在本质上将社会组织和政府置于相互对立的关系上,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限制其发展并规避可能的政治风险,其管理理念4是管控,而非培育发展与合作。二是管理技术支撑的滞后。主要在于应对实践发展要求的信息公开、组织分类技术的缺失、评估、财税等监管技术的不完善等方面。总之,以上的问题即不适应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功能发挥,也不利于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必须改革。三、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研究1、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的背景、出发点与目标研究。(1)改革背景研究,除了针对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与滞后问题,体制改革还具有时代背景与要求。主要从国家——社会关系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变化,党的执政理念、政府转型、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制度环境变化等方面,来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第一,国家—社会关系变化,主要是公民社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格局,进而影响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关系,应在认识公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发展社会组织。第二,党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党在新时期对社会组织进行性质与功能的新认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系统地论述,并使之与“新社会管理格局”的构建相联系正是执政党对社会组织的这种新的理念认识,反映到政府行政层面,必然要求改变已有的管理体制、模式,寻求新的管理方式,以符合党对社会组织新的认知理念。第三,政府转型背景。一是服务型政府转型。必然改变对社会组织管理的职能定位、方式转变,进而改革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体制。二是政府治道变革,政府从同志转向治理模式,寻求善治,将其大量社会职能外移给社会组织,所以必然要求改变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模式。第四,制度环境变化。主要是政治制度的民主建设强调公民政治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改进,税收、会计等关联制度的衔接等制度环境变化,要求政府管理社会组织制度应相应改革。第五,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政府管理社会组织要根据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践
本文标题:正式课题活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7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