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12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一穷二白1956年,制定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入发展重点。1963年,制定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了两弹一星的研制。3中国制定了科学发展战略目的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载人航天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一星成果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1)原子弹1964年A.时间: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掌握了核技术B.意义:C.中国在核技术上的使用:a.中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b.中国使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1924—1986),中国物理学家;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当年返回祖国。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我国的核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秦山核电站内部大亚湾核电站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民族脊梁钱学森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导弹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0年)B.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1970年,酒泉,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3)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重量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1、2007年10月24日,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国的西昌,为什么?2、你知道下面这幅是什么照片吗?从时事热点导入(设计意图)注意从最近的时事热点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至2002年,“神舟”号飞船先后四次成功进行无人飞行试验。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入太空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聂海胜、费俊龙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实现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首次发射重量仅40千克的伴飞小卫星。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2012年6月16日,神九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4)载人航天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4圈,在太空飞行21小时18分。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挥动中国国旗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女航天员刘洋一名苏丹小女孩,瘦骨伶仃,身后立一只不怀好意的秃鹫,它虎视眈眈着,正要伺机扑上来。卡文·卡特开始以为小女孩已经死了,可他忽然听到了小女孩微弱的哭声,原来她正在艰难地向救济中心爬行。卡文·卡特赶紧调好相机,按下快门,然后赶走那只兀鹫。待一切收拾妥当,他坐在树下,点起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起来。卡文·卡特看到了自己跟整个人类脆弱的命运,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哀伤。照片拍摄于1993年的苏丹。当时,苏丹处于战乱、饥荒。踏上苏丹国土的卡文·卡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坐在灌木丛中,想让自己平静一会儿,没想到却看到了让他更加吃惊的情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垂死的女人》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其人121973年南优2号3杂交水稻的意义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A、大大提高中国水稻产量B、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超级水稻超级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我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1998年8月,袁隆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以长江流域中稻为例,第一期目标是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一目标于2000年实现;第二期目标是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一目标于2004年实现。而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原计划在2010年实现,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目标要提前在湖南实现了。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1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号”,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生物技术2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965年,我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生物技术2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我国承担的工作区域,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于该区域的遗传大小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因此简称为“1%项目”。这一项目已于2001年提前两年完成。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成就时间地位两弹一星原子弹1964年世界第五导弹60年代人造卫星1970年世界第五载人航天神州五号2003年世界第三神州六号2005年生物技术杂交水稻1973年世界第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世界第一计算机技术银河-I号1983年世界前列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简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保证;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外交流;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袁隆平其人中国著名农学家,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7月生于北京。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60年代初,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年会,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袁隆平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杂交水稻优势1、根系发达。且根系功能旺盛,吸肥、吸水能力强。2、光能利用率高。能较好地利用光能,制造更多的养分;物质积累多,为穗大粒多创造了条件。3、穗大粒多。一般平均每穗有150粒左右,每亩比常规稻品种增产50~60公斤。4、适应性广。有较强的耐旱、耐淹、耐碱、耐酸能力。无论在山区、高寒山区、丘陵区、平原湖区或者肥田、瘦田、深泥脚田、浅泥脚田、冷浸田种植,均表现增产。特别是在山垄田、冷浸田改种杂交稻后,往往表现成倍增产。
本文标题: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8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