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1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月摘要:朱熹作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理学思想集大成者,从教五十余年,其教育思想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分析研究,尤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笔者先从简要介绍朱熹个人情况入手,引出其道德教育思想,再从其编制的小学教育教材—《小学》入手,详细介绍其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与此同时,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小学》;批判;现代价值ABriefAnalysisontheMoralEducationIdeologyinZhuXi’s《PrimarySchool》Studentmajoringin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LiYueAbstract:Asafamousphilosopher,educator,thinkerandasynthesizerofNeo-Confucianism,ZhuXihasbeenworkingasateacherformorethanfiftyyears,hiseducationalideologyhasbeenstudiedbyChineseandoverseasscholars,particularlyhismoraleducationideology.Basedonthedifferencesinage,mentalityandunderstandingbetweeneachindividual,ZhuXidivideshismoraleducationintothreestages,inwhichthesecondstage—primaryschooleducationistakenseriouslybyhim.TheauthorbeginswithabrieflyintroductionofZhuXi,thendrawsforthhismoraleducationideology,andendswithadetaileddescriptionofhismoraleducationideologyintheperiodofprimaryeducationfromtextbooksforstudentsinprimaryschool-《PrimarySchool》.Moreover,thisarticlegivesacriticismonZhuXi’smoraleducationideologytosomeextent,butatthesametime,thisarticlealso2exploresmodernvalueofZhuXi’smoraleducationideologyinordertoprovideareferenceforourtoday'smoraleducation.Keywords:ZhuXi;moraleducationideology;《PrimarySchool》;criticism;modernvalue引言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祖籍安徽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全身心致力于儒学的研究,是程颐、程颢“二程”第四代弟子,也是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其教育思想曾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600余年,是在我国历史儒家人物中仅次于孔子,董仲舒的第三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上承孔子和孟子关于伦常的思想理论,又取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的理学的思想,综合构成了自己的理学体系[1]88-91。朱熹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其理学思想,而道德教育又成为其理学思想的中心。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严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宋室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现实,许许多多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都在寻求匡扶宋室的办法,朱熹也是其中之一,他深刻体会到道德教育是控制人们思想,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2]480-490,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虽然他视小学为封建社会的“末流”,但他在小学教育上却花费了颇大的精力。为此,朱熹还收集古代圣贤之人好的言论和行为,加以统合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小学的教材。全书共6卷,分别为内篇和外篇,总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其中内篇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这4卷,外篇为《嘉言》、《善行》这2卷,以补充和说明《立教》、《明伦》、《敬身》。其中采用了众多历代儒学大师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以及孟母择邻、老莱娱亲等故事,首次将格言、故事编入到小学教材,便于儿童记忆,大大的促进了古代教材的发展。作为古代小学儿童的童蒙教材,朱熹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从小懂3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成人成才,更好的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宋代以后,《小学》一书成为元明清三代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不仅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影响。一、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本体论和人性论,第二部分是认识论[3]10-12。其中他把认识论作为其道德教育三阶段论中“小学”和“大学”后两个阶段的依据。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小学是为培养“圣贤”打“坯璞”的阶段,其在为《小学》一书写的序中这样说到:“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悍格不胜之患也”[4]4。意思是,人在年幼时学到的关爱亲人,尊敬长辈,爱护老师等道理,为今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这些道理深深铭记于儿童心中,直至他们长大成人。深入了解朱熹小学阶段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对象的观点对于小学教育的对象,朱熹这样说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工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5]198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庶人”不是指贫苦大众,而是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熹这种上至王公下至地主和商人的界定,并不是要普及小学教育,朱熹始终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代表的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最先能享受这样的教育的便是那些处在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而道德教育作为朱熹小学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对象也必然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王公贵族和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们。(二)《小学》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观点朱熹继承儒家学者“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并加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元素,综合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明人伦”既是朱熹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道德教育目的所在,并且他把它视作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明人伦”了,才有可能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明人伦”4是什么呢?在《小学》朱熹承袭了孔孟的观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6]1804。这五伦关系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一切伦理,“父子有亲”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要慈爱,子女要孝顺;“君臣有义”指的是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帝王要仁慈,臣子要忠心;“夫妇有别“指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丈夫要爱妻,妻子要坚贞;“长幼有序”指的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长辈要仁慈,晚辈要敬老;“朋友有信”指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要相互真诚守信用。“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三)《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观点对于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朱熹把它定为如下:“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1687。由此可见,小学的道德教育是就眼前的事进行教育,如教以洒扫应对,教以小孩忠孝悌信等道德规范,小学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8]118。目的在于教导小学儿童如何合乎规矩的去做事情。小学是学事的阶段,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得要等到大学阶段再追究了。朱熹认为单纯的道德教育内容太过死板,应该适当辅助以以其他的教育内容,以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因此除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之外,还应该学习其他日常知识技能,如礼乐射御书数等,如果小孩时间还有结余,则可以安排学习“诵诗读书,咏歌舞蹈”[9]1692。因此,“学事”和学习其他日常知识技能便是朱熹对于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界定。(四)《小学》关于道德教育途径的观点朱熹认为,培养一个高尚的人有居敬和穷理两种途径,居敬即重视道德的修养,穷理即进行知识教育,穷尽知识,二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10]97-98。对于这二者的关系,朱熹这样说道“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诱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增,譬如人之两足,右足行则左足止,左足行则右足止”[11]124。意思是道德教育(局敬)和知识传授(穷理)相结合起来。朱熹在编写《小学》一书的时候,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编写《小学》一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小孩掌握阅读,认字和写作等基本语文技能,为后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明确提出了小孩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让小学儿童道德教育影响,学会为人处世,从而促进整5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整本书的内容也体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书中的每一句警句,每一个故事,都既是很好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材料,但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上的哲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较好的把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而这一点,同现代教育学中的“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和“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精神基本吻合[12]97-98。因此,在对小学儿童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便是朱熹关于小学道德教育途径的阐述。(五)《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原则的观点朱熹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的是对小学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训练开始[13]97-98。他认为,人的品德有层次之分,对应的道德教育应该也要有顺序之分,应该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例如,在教育内容上他这样讲道““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14]1703。意思是是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扫地,洒水,接人待物等行为规范教起,只有这个学好了,才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高一级的行为规范。并且朱熹坚信,只要儿童能坚持从这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做起,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这样写道“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15]1568。而这一点,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儿童思想观念还未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不应该给予高层次上的道德教育,而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儿童常犯错误的行为规范方面进行教育训练,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朱熹道德教育原则的要求。(六)《小学》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观点朱熹在小学德育方法上主张用榜样法和知行合一的方法。榜样法是指以先进人物优秀的道德言论和模范行为为榜样,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受到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感染和熏陶。因为儿童在小学阶段,记忆力好,模仿性强,容易受到先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的影响。例如在《嘉言篇》中,朱熹分别以诸葛亮的“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6]1568、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17]1568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8]1568为例,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并且儿童在长期的学6习过程中,通过记忆,口诵和模仿,听到多
本文标题: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