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11浅析胡适的文化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胡适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对中国近代文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胡适的文化观更是影响了一代学人。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胡适热,胡适的文化观更是成为大家普遍研究的课题。文章拟就胡适文化观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做简单的分析。一、初步接触中西方文化及影响(1891——1910)胡适文化观的形成与其幼年时接受的私塾教育和后来留美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在胡适留美前他接受的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七年的留美生活中,胡适系统的学习了西方文化,而且体验了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影响,才逐步形成了胡适的文化观。(一)幼年私塾教育对胡适文化观的影响胡适幼年时代所接受的私塾教育为其培养了深厚的国学基础。胡适的父亲为绩溪名士,家中藏书丰富。胡适五岁启蒙,在绩溪老家接受了九年的私塾教育,在这段时期里胡适通读了《律诗六钞》、《孝经》、《资治通鉴》、《御批通鉴辑览》、“四书”、“五经”等书,这开阔了胡适的视野。家庭文化的熏陶更使胡适学习传统文化得心应手,在这时期胡适不仅看一些经文,更喜欢看经文的评注。幼年时代的私塾经历为以后胡适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比如,早在接触进化论前胡适便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自己说“这些都是从司马光、范缜、王冲那里学来的”。[1]私塾经历给了胡适很大的影响,即使后来留学美国期间胡适仍坚持研习经史子集,特别是在其后的“整理国故”中作了巨大贡献,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其把握传统文化现状提出文化主张的基础。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22(二)上海求“新学”对胡适文化观的影响1904年胡适离开家乡跟随三哥到上海求学,他进的第一个学堂是梅溪学堂。当时学堂只开国文、算学、英文三门,在这时期胡适第一次接触到了关于介绍西方的书籍。胡适在此阅读了《明治维新三十年》、《新民丛报》一类新书,这使他的眼光从古代转到了现代,从国内转到了世界。他开始如饥似渴的呼吸新鲜的空气,汲取新的知识,追随着时代的浪潮并自命为“新人物”了。1904年胡适改进澄衷学堂。这里课程相对完备,使胡适能够较多的接触西方科学文化。在这期间,对胡适影响最大的书籍就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书中所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被胡适所接受,胡适也因此将原来的名字胡洪梓改为胡适,意为适者生存之意。在胡适早年,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梁启超。梁启超是著名维新领袖,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坚持介绍西方新学,抨击中国社会的黑暗,剖析国民性的缺点和弱点,而且文章“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2]在中国思想界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对胡适的思想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胡适说,他那个时候“受了梁先生的恩惠”。这主要是两部梁启超的著作对胡适思想的影响巨大,第一是《新民说》,第二个是《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胡适一生都十分崇拜梁启超,思想上自然倒在梁启超一类改良派人物思想主张之下,以至于一步步走向改良主义的道路。1906年夏天,胡适考入新成立的中国公学,这是一所由留日学生开办的新式学校,在这里胡适大大的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接触到了更多的西学。学校的一些教员是外籍的,这让胡适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时期胡适开始用“适之”这个名字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后来胡适说“这几十期的《竞业句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3]这段经历使得胡适在七八年之后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运动中做一个开路人。二、留美期间胡适的文化观(1910——1917)1910年,胡适以优异成绩官费赴美留学。经历了半个多月的航行后,胡适进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使得胡适直接的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政治生活。胡适赴美留学,一方面是寻求个人的出路,另一方面,胡适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4]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33的爱国主义目的。这一时期是胡适西化观点形成的主要时期。在康奈尔大学,胡适最先选择的专业是农学,后来改学文科。1910年9月,胡适把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从此,这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因胡适用白话文译出影响巨大,在中国传诵数十年不衰。之后胡适译出更多的外国作品,这使得胡适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在美优越的生活与国内水深火热的国情对比,使得胡适在思想中渐渐的习惯了西方文化,日趋崇拜西方文化。1914年,胡适在康奈尔大学毕业,次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授业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门下。在这段时间里对胡适影响最大的人是杜威,并且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胡适自己的回忆,他之所以转入哥大,便是因为对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了兴趣。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影响最大的一位哲学家,胡适师从杜威专攻实用主义哲学,受其影响至深,实用主义把“人的问题转入现代西方哲学”。胡适接受的实用主义的影响,主要是在真理论和方法论方面。这对他后来倡导文学革命,倡导白话诗文,考证古史和传统小说,研究中国思想和哲学以及政治和生活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此以后,实验主义成了我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自己的哲学基础”。[5]对实用主义的崇拜使得胡适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渐渐地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是对他以后西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三、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主张(1917——1925)当袁世凯请出孔子幽灵,准备窃国称帝之时,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第二期改为《新青年》)杂志,倡导科学与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一)新文化前期的文学革命主张新文化运动开始时的胡适尚在美国,即与陈独秀有书信往来,向《新青年》投稿,不久胡适便成了《新青年》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胡适回国任北大文科教授,加入了《新青年》杂志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之中。这一时期,胡适为宣传新文化运动,抨击复古思想,大力提倡白话文,提倡文学改良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放弃的态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开起了文学革命的先河。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44胡适同新文化运动中大多数人一样,将抨击传统文化的矛头直指儒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孔教”。孔子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捧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儒家学说也被统治阶级用作麻痹和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胡适等人认为,要抨击传统文化,宣传西学首先要打到孔家店,因此胡适将矛头首先指向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旧的伦理道德,批判专制主义的“节烈”和“孝道”。这是从当时的中国帝制结束不久,封建宗法伦理仍紧紧束缚人们思想的现实出发的。这一时期胡适发表了《贞操问题》、《美国的妇人》等几篇文章,抨击中国传统三从四德的伦理思想对妇女的禁锢,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抨击,并积极宣传西方文化。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内涵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认为只有提倡白话文才能使中国抛弃传统文化,接受西方文化,胡适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又以白话文发表多篇文章。在《文学改良刍议》上,胡适对旧的文学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白话文学正宗”和“活文学”的观点,肯定历史上的白话文大师而贬斥传统文士的文章。鲁迅称“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6]我国的新文学便是从这一时期产生,在文学革命的旗帜下孕育、发生、发展、壮大的,从而开创了一个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二)新文化后期的“整理国故”思想1919年,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访华,胡适随从担任翻译。这一时期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逐渐冷淡,与一些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的观点有了一些出入。在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下胡适提出了“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大力宣传实验主义哲学,因此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将新文化运动归结为四点:(一)、研究问题;(二)、输入学理;(三)、整理国故;(四)、再造文明。[7]其目的不过是进一步说明他提出的“少谈主义”的主张。胡适认为三年来新思潮运动的最大成绩,差不多都是研究问题的结果。所以他主张多研究问题,而对外来的学理只把他看做是研究问题的参考。对旧的学术思想胡适主张用科学的方法重新估定他的价值,他认为新思潮唯一的目的是再造文明。他强调说“这个文明不是笼统的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8]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和主张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出现严重分歧,由于观点不同他们再也不能同路了。胡适这一时期的主张前后是有矛盾的:从起初猛烈抨击传统文化,大力倡导西学到后来慢慢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这是与胡适幼年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之深和实验主义哲学改良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对胡适的影响至深,如果让胡适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55实验主义哲学的改良主义更让胡适对传统文化改良成近代文化充满了幻想,这是胡适思想上的一个弱点。胡适由于实验主义哲学与自身教育经历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他认为传统文化并不是没有可贵之处,只是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现实,这表明胡适此时对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肯定其有可贵之处,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不适合现今这个时代而已,这些观点与新文化运动众多领袖包括胡适自己之前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从事教育之中胡适也将这一观点付诸实践,他对中学生毕业国文应达到的标准提出了四条:(一)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二)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三)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四)人人有懂得一些古文文学的机会。[9]这表明胡适在教育中仍然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并非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或加以批判。由于对传统文化还抱有幻想,胡适在北大任教期间提出了“整理国故”的思想。“国故”即中国传统文化,“国故”本来是一些封建文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目的是抵制新文化运动,实质是抵制西方新文化的保守思想。他们大力鼓吹“国故”的优长之处,攻击西方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多对这种思想加以抨击。胡适认为传统文化有其可贵之处,如加以改造可成为新文化,但“国故”中亦有“国渣”与“国粹”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将“国故”中的“国粹”挑出来加以宣扬,而将其中的“国渣”与之抛弃。1919年1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便把“整理国故”作为一个口号正是提出来了。篇文章的标题下排列着四句口号“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0]这便是胡适所谓新思潮的全部内容。胡适说“新思潮对于旧文明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功夫”。[11]胡适明确把“整理国故”当成新思潮的一个口号,当做对旧有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当做“再造文明”的一种手段,因而与保守派的“保存国粹”论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国故,胡适认为不仅有“国粹”,也有国渣”。国粹”是传统文化中对当代社会有益的积极部分;“国渣”是传统文化中阻碍时代前进的糟粕部分。所以胡适提出整理国故要分清“国粹”与“国渣”,不了解“国渣”也不会懂得“国粹”。那么怎么整理国粹呢?胡适提出的总原则便是“批判的态度”。他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即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进行研究整理,来重新估定一切旧文化的价值。具体方法和步骤就是: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二步是寻出每种的前因后果;三步是用科学的方法精确的考证弄清古人的真实意义;四步才是综合,“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12]胡适这种“整理国故”的思想主张反对对旧文化的盲从,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整理国故,要求以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并创造新价值。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胡适便投入了整理国故的实践中,他对中国的古典名著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66如《红楼梦》、《水浒传》都做了新的考证。他所谓的整理度条件:1.校勘;2.必不可少的注释;3.标点;4.分段;5.考证或评判的引论;6.索引,这是一般的整理原则。谈到具体整理国学的方法他说“一、用历史的眼光扩大研究范围,它包括过去的文化历史。二、有系统的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三、用
本文标题:浅析胡适的文化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