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战术的影响
王君仪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战术的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战术的影响王君仪3140105233中国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人文社科实验班1403摘要:文化对战术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大变革大繁荣。其中,礼乐信念的解构使战术不再拘泥于堂堂之阵,而逐步成为“兵以诈立”的诡道。诸子百家的争鸣,包括兵家思想的发展,丰富并完善了战术,使之思辨化条理化。自然科学中的地理、数学、机械等学科,以及人文科学中的人本思想之进步,推进了兵种的多样化进程,从此兵家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高部队素质。关键词:战术文化春秋战国TheInfluenceofCultureonStrategiesDuringtheSpringandAutumnPeriodandtheWarringStatesPeriodWangJunyi3140105233Humanityandsocialscienceclass1403,ChuKochenHonorsCollege,ZhejiangUniversity,ChinaAbstract:TheInfluenceofcultureonstrategiescannotbeneglected.DuringtheSpringandAutumnperiodandtheWarringStatesperiod,thecultureadvancedandalteredpromptly.Thedestructionofthesystemofritesandmusicbrokethebarrierofancientlinealroutines.Deceivingandfakingstartedtobeusedinwarsgradually.Argumentsbetweenvariousthinkers,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thethoughtsofmilitarystrategists,madestrategiesmoreorderly.Naturalscience,likegeography,mathematicsandmechanics,aswellassocialscienceallowedmorebranchesofservicestoexist.Fromthenon,leadersofarmyputmoreemphasizeontopography,moraleandsoldiersquality.Keywords:strategy,culture,theSpringandAutumnperiod,WarringStatesperiod“文化”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贲卦》之《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源远流长,使人叹为观止。文化之内涵外延包罗万象,1982年汉科特·汉默里(Hammerly)将文化(culture)分为信息文化,如科技发展水平等人类对外界的认识;行为文化,例如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等;成就文化,如艺术、文化成就等人类社会的经验与情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包含了战术(strategy)的军事也在其影响范围之中。信息、行为和成就文化作用于战斗之方法,促进了古往今来战术的改进与发展。本文将立足于春秋战国(theSpringandAutumnperiod,WarringStatesperiod)时期的史实,探索文化影响战术的机制,追溯我国古代多样化战术的开端。1.“礼乐”信念的解构使战术成为“诡道”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的上层建筑不再适应社会实况,以“周礼”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制度逐渐坍塌,礼崩乐坏成为时代特点。从楚庄王问鼎中原,到诸侯卿大夫无所顾忌地视礼制为无物。周朝战争经历过两次转向,第一次即是从天子为维持秩序统治而出兵转向成为诸国霸主,第二次即是从争霸转向兼并,以取得最终的统一。西周的礼乐文明遭到根本性打击,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而诸侯追求“总持其本,以统万物”1的信念并未改变,渴望“天下若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2。然同时礼乐的崩坏和现实战争中的严酷使得将帅们逐步意识到综合实力与战争成败才是争霸征途中最为重要的。因此,一方面,1管仲、尹知章注《管子·五行》2戴圣《礼记·坊记》王君仪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战术的影响2诸国突破禁制,扩充军队充实军备。各国打破兵役等级制的限制,兵力猛增,建立规模庞大的常备军,为战争中步兵战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如商鞅变法中的“二十等爵制”,规定有军功即可封爵,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放弃原有的“以礼为固,以仁为胜”3的作战原则,以争夺和控制土地、人口、财富资源为根本宗旨,军礼传统被彻底摒弃,诡诈用兵,“兵以诈立”受到广泛认可。将领们更加注重灵活地使用兵力并根据具体情况变换战术,从单纯的“堂堂之阵”的对立转变为迂回、包围、截击、追击、伏击、奇袭、奔袭等战法的综合,讲求进攻方式的突然性、运动性。“礼乐”信念的崩解迅速对战术产生影响,并体现在战场之上。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的制北之战中,郑庄公一面派大夫率三军北上迎敌,又暗中命公子忽、公子突暗中率领一军迂回到卫国的援军燕军的背后。结果,当燕军按传统战法全力对付正面的郑军时,公子忽等率所部署的驻军向燕军侧后发起突然袭击,出奇制胜,成为中国战争史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实施迂回夹击的成功案例。争霸思潮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拓展了战术的多样性,大大小小仗阵顺此趋势即胜,逆之即负。城濮之战是春秋晋、楚二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初期晋军兵力裂于对手,而楚国于泓水之战获胜后,已然威震中原。然而,楚军最终败北,将自己在争霸中原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其间不只有楚国君臣不睦、不善豫交,相当重要的还有楚军不能随机应变,作战部署失宜,战术落后的原因。其作战笨拙呆板,缺乏机动灵活性。它为对手晋文公决战前夕“退避三舍”的策略所迷惑,大举追击,劳师疲众。在战场上,楚军主将也只是固守一般战法,列阵对战,对战场上出现的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判明真相,识破对方企图,而为晋军的诡道战术所诱骗,陷入混乱和被动。而反观重耳方面,巧妙利用敌人兵力部署上的过失,乘隙蹈虚,灵活机智地选择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率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并迅速加以击溃,带动全局,扩大战果,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涉及中原形势的辉煌胜利。(如图1)诸侯、将帅对政治局势的认识、对获取战果的手段的理解反作用于华夏战场,令中国古代战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讲究“军礼”到不择手段、兵以诡诈而立,传统观念的破除成为中国战术改进3司马穰苴《司马法·无子之义》的最大的原因。这既为战术嬗变提供可能性,也为其指出了演变方向,即突破成规陈说,因地制宜,知彼知己,因势利导。东周以前的原始战法已经渐渐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如宋襄公一般会盟不带甲,半渡不击敌,不鼓不成列的“蠢猪式的仁义4”是违背基本的战术原则的,是不能为发展的军事所接纳的。图1城濮之战要图2.诸子百家言兵丰富战术的实践西周灭亡,“庶人不议”的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大肆招揽人才,因而“士”一阶层兴起,周游列国,进行双向选择。面对现实的社会与人生问题,知识分子们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相互批驳影响,形成的“诸子百家”当属中国古代文化不可逾越的高峰。兼并争霸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之一,因此诸子百家著述决不会缺失言兵一项。兵家论并自不待说。道家始祖老子虽把“兵”视为“不详之器”,但不得已而为之之时,则应看到刚与柔、弱与强、实与虚的相互转化,讲求战术谋略,从而克敌制胜。而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5肯定了军事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重视“教战”,主张建立一支由国君控制、训练有素、战力强大的军队;荀子甚至还撰写过《议兵篇》反映自己的军事观点。法家商鞅、韩非重兵,《商君4毛泽东《论持久战》5《论语·颜渊第七》王君仪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战术的影响3书》的《战法》等篇,均是兵学著作,把法、术、势融为一体。名家主张“庙算千里,帷幄之奇”6,推崇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策略。诸子百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文化,其兴起促进战术之进益,拓宽了将相用兵的思路,也是东周战争实践的总结。身处一线的将帅研习、受教于兵书战策,按照战场内蕴的客观规律行事,使战术向纵深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打响。是役,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等深晓兵事之士的指挥下,先以“多方以误之”的方式疲楚误楚,同时剪其羽翼,伐谋伐交,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进攻态势。待万事俱备后,即果断进击,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等战法,长驱直入,五战入郢,一举战胜楚国。柏举之战突出体现了“兵以诈立”、“上兵伐谋”、“避实击虚”、“示形动敌”、“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崭新特点。其指挥者之一的孙武,作为我国古代“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的作者,运用其高超的军事理论于战场上纵横捭阖。其后人孙膑承袭其思想,著《孙膑兵法》,更是以桂陵、马陵之战扬名千古。该战役中,孙膑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思路,成功围魏救赵;并在面对庞涓时减灶添兵,“示假隐真”、设伏聚歼,后发制人,实际即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作战原则在实战战术中的具体体现。(如图2)图2桂陵之战要图6邓析《邓析子·无厚》3.自然社会科学的进步使战术向多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均有长足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积累了有关牲畜(如马匹)、地理、算学等知识,又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增加对于人本身的观照。诸如此类信息文化的叠加推动了中国古代战术向多方面蔓延,形成了步兵、骑兵、战车等配合战术;根据地形地势之变因地制宜;根据将帅素质、士兵士气等情况因势利导等多种机变,增强了战争的不确定性。3.1有关机械、动物等的科学对战术的影响春秋时期,对机械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设备,其制造受到广泛关注。《周礼·考工记》、《管子》、《荀子》、《吕氏春秋》中都曾提到车辆的制造工艺:“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并且官方实施“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的举措。有了技术上的支撑,车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形成了较完整的队形和阵法。春秋战国,六畜已经出现完备,马匹、牛等牲畜逐步被用于军事。同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运动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组织和训练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使骑兵开始成为独立兵种,骑兵战术成为战国战场上不容忽视的战术之一。而田单使用“火牛阵”将燕军击溃,反映出当时将领能够灵活运用资源,采取出其不意之战术。自春秋中期起,铸造知识的进步使得战争中强弩与铁质兵器得以广泛运用,步兵重新崛起,步战再次占据主导地位。7至此,步、车、骑诸兵种完整形成,并出现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有了车辆制造、马匹御使等知识的支持,兵家于战场上攫取经验,多种战法各擅战场,阵型也开始出现多样化趋势。其战术运用,除了疏散方阵进攻外,大多已转化为纵队进攻,并由早期的徐缓推进向快速进击的方向过渡,出现了“车驰卒奔”、“骠疾迅猛”的场面。同时,城池攻守战、关隘要塞战、火攻、水淹等蕴含着自然科学的战法也先后在作战中被运用。如墨子发展守城策略,“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8。又如在《孙膑兵法》7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第23页8墨翟《墨子·公输》王君仪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战术的影响4中提到矩形阵、圆形阵、锥形阵等始终阵法,充分利用各个兵种之优势,协同作战以求胜利。(如图3)图3常见的军阵3.2天文地理学科的进步促使战术更加注重地利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对于所居住地域的认识加深,统治者的地域观念加强。战国前后成书的《山海经》、《禹贡》,承袭了自古以来的地理知识,记述了山岳、河流、海洋、动植物、矿产等实况。而《尚书》、《周易》、《诗经》、《周礼》、《左传》、《管子》等著述中也都有提及地理方面的内容。而当时,人们找矿、采矿的知识也已较为丰富,例据《古矿录》记载,河北磁山一代曾出现磁铁矿。人们在铁矿石中认识了磁性,由此制成了司南,为战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战术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