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普通动物学题库无脊椎动物部分解释名词2、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所具有的结构,其作用是调节机体水分和渗透压平衡,如眼虫、草履虫等。3、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4、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由帽细胞和管细胞构成的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组成,具有排泄作用。5、角质膜:表皮细胞分泌而形成的无生命的结构,位于体表,基本结构包括上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内角质膜(内表皮),具有保护作用。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7、外套膜:软体动物内脏团背部的皮肤延伸下行而形成的结构,位于贝壳的内侧,包围着鳃,对于水循环、保护、呼吸等作用。8、凯伯尔式器(Keber’sorgan):位于河蚌围心腔前端的弥散状结构,又名围心腔腺,是河蚌的排泄器官。9、书肺:节肢动物体壁内陷后突出形成的书页状结构,其功能是呼吸作用。10、化性:指昆虫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世代数,由此而有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的术语,对应的昆虫叫一化性昆虫、二化性昆虫、多化性昆虫。11、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12、刺丝泡:原生动物纤毛虫类表膜之下整齐排列且与表膜垂直的结构,有孔开口于表膜上。当动物受到刺激时,刺丝泡放出刺丝,有防御的机能。13、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14、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无太大差别,只是生殖器官未发育,翅未充分长成,生活史经过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蜻蜓等。15、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16、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17、刚毛:环节动物的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刚毛囊底部一个大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从而形成刚毛。它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18、黄色细胞:黄色细胞是由中胚层的脏体腔膜特化而来的,位于消化管的外侧,其作用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具有排泄作用。19、外套腔:指软体动物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外套腔内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20、鲍雅诺式器(Bojanusorgan):指河蚌的一对肾脏,由后肾管特化形成,肾口开口于围心腔,肾孔开口于外套腔。21、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2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23、实质组织24、马氏管:马氏管全称马尔比基氏小管,是昆虫(节肢动物中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的排泄和渗透调节的主要器官,帮助他们保持水和电解液平衡。以发现者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命名。25、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26、外套膜:展附于软体动物体表覆盖内脏囊的膜状物。27、分类阶元:生物分类学确定共性范围的等级。现代生物分类采用的有:界(Kingdon)、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7个必要的阶元。28、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称血体腔。29、龄期: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简答题1、同律分节及其意义同律分节是指身体由许多相同的体节构成的,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如排泄、神经、生殖等。同律分节的意义在于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并为生理分工奠定了基础,它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2、裂体腔的形成过程体腔形成的一种方式,其过程是在原肠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细胞不断分裂,体积逐渐扩大,形成中胚层细胞团,然后中间出现真体腔。是所有原口动物体腔形成的方式。3、马氏管及其功能马氏管为中后肠交界处发出的许多细盲管,它们直接游离浸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能大量吸收代谢分解产物,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具有高效的排泄功能。4、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5、中胚层产生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其意义表现在:(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6、异律分节及其意义身体由许多不同的体节构成的,即体节有了分化,相同的体节又愈合而形成不同的体部,如头部、胸部和腹部。异律分节的出现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7、外骨骼的结构与来源由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8、肠体腔的形成过程胚胎发育中原肠背侧的内胚层突起形成体腔囊,体腔囊逐渐扩大,最后与内胚层脱离而形成体腔。体腔的内壁与肠壁相贴,外壁与体壁肌肉相贴。是后生动物形成体腔的方式。9、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组成,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由于气管把氧气直接输送到靶组织和器官,所以非常有效,是节肢动物利用空气中氧气的一种方法。1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类群具有。11、说明节肢动物门的主要进步性特征及适应意义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12、中胚层的产生及进化意义其意义表现在:(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13、说明环节动物门的主要进步性特征及进化地位分节现象: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次生体腔出现: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具有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索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后肾管排泄: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14、论述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形态上的适应:如身体呈线形、扁平的带状,体表具钩、吸盘、棘,身体的外被为皮层或角质膜。这些结构增强了寄生虫的固着、保护和吸收营养机能的实现。生理上的适应:如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厌氧呼吸;神经系统不发达;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等方面。行为上的适应:大多数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生活史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这对于寄生虫种群的繁衍是良好的适应性对策。15、比较说明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运动器官的类型与结构,并对其功能效率进行评价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为疣足和刚毛,疣足是由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叶状结构,刚毛为几丁质结构,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无肌肉附着。节肢动物的运动器官为分节的附肢,其原始构造包括最基部的原肢和其相关节的端肢,其基部和身体侧面相连,相连处形成关节,附肢分节,有大量的肌肉附着。疣足加强游泳和爬行效用,但是运动较缓慢,而节肢动物的附肢十分灵活。16、软体动物外套膜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意义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的皮肤褶向下延伸而成其内外表面为单层上皮。靠近体外侧的细胞分泌形成贝壳,靠近内脏团的上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可形成水流,边缘的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和感觉功能。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空隙为外套腔,外套腔内的水循环可辅助完成呼吸、排泄、摄食和排遗等。论述题1、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2、说明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形态上的适应:如身体呈线形、扁平的带状,体表具钩、吸盘、棘,身体的外被为皮层或角质膜。这些结构增强了寄生虫的固着、保护和吸收营养机能的实现。生理上的适应:如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厌氧呼吸;神经系统不发达;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等方面。行为上的适应:大多数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生活史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这对于寄生虫种群的繁衍是良好的适应性对策。3、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分节现象: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次生体腔出现: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具有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索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后肾管排泄: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4、运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论述有害昆虫综合防治的策略。环境治理:通过改变动物的栖息地来控制害虫。化学防治:包括化学农药的利用,昆虫信息素的诱杀和干扰繁殖,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等。生物防治:天敌生物的利用,如寄生蜂、寄生蝇、病原微生物等天敌。遗传防治:培育具有优良抗性的作物品种、培育不育雄虫干扰交配,降低繁殖率。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射线照射使昆虫不育。合理利用多种方法防治害虫,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容许危害的水平以下,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脊索动物部分名词解释1.脊索:是位于脊索动物消化道背部,神经管的腹面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3.尾索动物:是指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和脊神经管,体表具有背囊的脊椎动物。7.双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栖类具有不完全双循环,自鸟类开始,心房与心室完全分隔,心脏分维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经静脉血完全分开。提高了携带氧的能力,具有完全双循环。8.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一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9.休眠:一般指动物代谢活动极度降低处于昏睡状态。10.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15.双重调节(视觉):鸟类所特有,眼球的前巩膜角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16.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由互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18.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19.胎盘: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胎儿以
本文标题:普通动物学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3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