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使是一些优质课),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依次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这种单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更多地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他们的主体作用则很难得到真正地体现。要切实转变这种少数学生表演,多数学生旁观的现象,真正落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一方面的一些认识。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前提。(一)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育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传统教育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唯唯诺诺、听话、不乱说乱动就是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干,勇于创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老师已逐渐形成共识: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但是,现实教学中却有许多老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不同的理解,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其实,昔日的课堂灌变成密集的“满堂问”,未必是真正的进步。关键还得看问什么、怎么问、谁来问,对于长期在这种缺少提问质疑机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肯定会受到压抑。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积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2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二)钻研教材,改造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树立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例如在解应用题:每盒橘汁36个,要使300个人每人一罐,共需多少盒?这虽然是一个除法问题,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不直接写出相应的算式“300÷36=?”,而是写出表达式“300?36?”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自由进行探索。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就用加法——对36进行连加以逼近300——从面求得解;有的学生则采用了减法,则从300连续减去36以逼近0——从而求得解;有些学生试图利用乘法去求得解,即努力去发现36与几相乘得到300。还有一名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法:100里大约有3个36,300里大约有9个36,如果少拿一盒,则少于300个,所以得出结论。另有小组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他们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并且用垂直的平行线将它分成36个部分,再加以细分,从而得到相应的解答。显然,这种主动的、积极的探索对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正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地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数学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些不同水平学生表现的不同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特点的体现,是学生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二、优化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保证。(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大权威者形象自尊,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平等、信任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的,一起探索研究的朋友。上课时,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3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不能马上否定他,而是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拔和启迪,让他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也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理一理,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看来很有道理。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养成发问的习惯。(二)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会问”。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堂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可组织学生对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有关百分数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及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就能根据实际事例争先质疑问难,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根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可以比100大?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课堂教4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学习场面。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问:“以前零不是自然数,现在为什么是自然数了?”老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其次,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乘加应用题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方案,准备带哪些东西,准备多少费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3、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会问”。积极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培养与问题意识紧密相连。一味模仿因循守旧,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心理趋向。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换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上课时,注意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有学生就提出:“能不能利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这一提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也很快找到答案:把5圆平均分成十六块,每四块拼一个三角形,可拼成四个这样的三角形,再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有的提出了“能不能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再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拓展思维空间,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培养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三)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但学生的不善提问却是客观存在的,经分析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提问题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另有个别同学完全是为了凑热闹。因此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例如:在讲解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针对这个方法有同学问:如果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并说明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能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思维比较超前,希望同学们能向他学习。只要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非常浅显,我就告诉他,像这样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很明白了,请其他同学给予解答,并说明以后类似这样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可以提别的问题。这样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使6学生对提问题掌握一定方法,从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得灵活、扎实,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特别是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重新审视数学教育应有的价值和目的,还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也可以培养他们根据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提出有价值的、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反映了一个人的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正如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总是做别人给出的问题的人是走不远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人才。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4988 .html